5月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被舉世關注之際,俄羅斯一些媒體的記者,則深入到印度街頭,采訪了當地的居民。仔細觀察他們的報道,主流的三個觀點,比較值得關注:
第一個,印度民眾認為這次是反恐行動。此次沖突爆發之后,至少在社交媒體上,印度民眾是熱烈地支持官員們的決定,網絡上到處都是“印度榮耀”的留言。不過,該國民眾基本上都認為這次行動主要不是軍事行動,而是反恐斗爭。博客作者蘇尼爾-古爾賈爾(SunilGurjar)就寫道:"印度已經明確表示,任何地方都不會容忍恐怖主義。另一位網友則強調道:印度對恐怖主義的果斷反應是領導力的一課。打擊恐怖主義必須毫不留情,"。
第二個,印度民眾認為根本不會爆發戰爭。在俄羅斯記者們看來,印度民眾對兩國邊境的槍擊事件,表現的相當平靜,根本不認為雙方會因此爆發戰爭。甚至,孟買市場的一位商販還表示:未來幾年肯定不會有戰爭。理由則是對于這種沖突早已習以為常了。畢竟,2024年,印度北部也曾發生了類似襲擊事件,共造成40多人死亡。俄媒通過放大民間聲音,可能對印度政府的決策形成隱性制約。當民眾普遍認為沖突不會升級時,政府采取激進軍事行動的政治成本將顯著增加。這種“以民意為錨”的報道,實則是俄羅斯對印度政策圈的柔性施壓。
第三個,印度民眾普遍認為不會爆發核大戰。5月7日,新德里組織了一次民間演習,目的是訓練警察、救援人員和志愿者應對各種緊急情況。但幾乎所有新德里的受訪民眾都毫不含糊地相信,就算是敵對行動真的開始,也不會動用核武器。一位居民強調說:"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因此他們意識到如果使用核武器,局勢將變得更加糟糕。
北約媒體常將印巴對抗,描繪為“非理性國家的賭命游戲”,俄媒則通過展現民間理性認知,將核威懾重構為“穩定器”。這種敘事差異的背后,是俄羅斯對“多極核秩序”合法性的捍衛,旨在挑戰西方壟斷國際安全話語的企圖。
俄媒對印巴沖突所采取的這種報道策略,應當是在塑造一個“去激進化”的南亞圖景:沖突被限定在可控范圍內,解決方案依賴地區國家自主協商,外部干預(尤其是北約國家干預)被定義為不必要的擾動因素。通過將印度民眾塑造為“冷靜的多數”,俄媒悄然完成了對北約方面“危機營銷”敘事的解構,并為俄羅斯未來可能的調停者角色——甚至是與美國一同調停,鋪設了輿論基礎。
畢竟,在很多俄羅斯專家看來,印巴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本就是英國有意而為,這次沖突加劇,更是因為英國的挑動,目的就是要對沖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對國際社會的影響,現在,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因此不能出席紅場閱兵式了;與此同時,英國還應當有破壞俄印軍事合作的目的在內,畢竟,俄羅斯軍工業正在全力為烏戰服務,而印度一旦有緊急的軍火需求,勢必會到歐美尋求合作。
總之,在信息即權力的時代,俄媒的南亞敘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現實:大國博弈已從傳統的軍事經濟領域,滲透到民眾認知的微觀層面。那些看似平常的街頭采訪,實則是地緣政治劇本的草蛇灰線。而當全球觀眾凝視俄媒構建的“冷靜印度”時,他們或許也在無意識間,成為了多極化世界秩序演進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