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目前,我們的海洋中有超2億噸塑料垃 圾,且每年新增的塑料廢棄物高達330億磅。在太平洋的中心,有一個約1.8 萬億個塑料碎片組成的“垃 圾”島嶼,面積是美國得州的兩倍。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降解的塑料垃 圾,正在通過食物鏈悄然進入人體……
當世界深陷塑料圍城時,中國卻從悠久的文明積淀中發掘出一張獨特的"底牌"——竹子。從先秦竹簡到宋代竹紙,這種曾被現代材料取代的古老植物,如今被重新納入國家環保戰略。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竹子被賦予了"替代塑料,拯救環境"的期待?
塑料百年之殤
塑料,這一誕生于20世紀初的偉大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它讓更多人用上了價廉物美,結實耐用的產品,卻也給環境帶來了沉重代價。
如今,世界塑料產量已從最初百萬噸級規模躍升至千萬噸,上億噸。僅2019年,全球塑料產量就高達4.6億噸,其中一半是"用完即棄"的一次性制品。這意味著,每年有超2億噸塑料廢棄物流入環境。
塑料這種材料非常"長壽",在自然界中可存留200至400年,有些甚至長達500年。據統計,人類產生的塑料垃 圾中,其中有45%被填埋,22%被隨意丟棄,17%被焚燒,僅有9%得到回收利用。
塑料污染對環境的危害觸目驚心。據統計,2017年,我國地膜使用量已達143.7萬噸,波及2.8億畝耕地,其中絕大多數都未得到有效回收,這些殘留的塑料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新難題。
在海洋中,塑料污染每年導致超過100萬只海洋生物死亡。據估計,一只藍鯨每天可能攝入約1000萬粒塑料垃 圾,更有超50種魚類被發現在攝入塑料垃 圾。更可怕的是,這些塑料會通過食物鏈循環,最終進入人體。
自2018年首次在人類腸道中發現微塑料以來,科學家陸續在肺、肝、脾和腎臟組織中也檢測到其存在。這些不足5毫米的"隱形殺手"會損害人體腸道、血管、肝腎等多個器官。而《柳葉刀》的最新研究表明,微塑料和男性精子質量下降存在顯著關聯。
如今,享受著工業文明便利的我們,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塑料一代"。
竹解塑困之鑰
我國南方的泥土地里,一根竹筍從破土到長成15米高的竹子,最快只需60天。這種古老的速生植物,正成為我國替代塑料最樸素的解決方案。
論資源,中國天生就是竹子的主場。全國擁有857種竹類,756萬公頃竹林覆蓋福建、浙江、江西等16個省份的濕潤山地,砍伐一茬立馬就能長出新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論材質特性,竹子兼具韌性與硬度,拉伸強度優異,可塑性強。不僅能制成板材家具,紙張,包裝材料,還能生產餐具,日用品等,幾乎覆蓋了大多數塑料制品的應用領域。
論環保效益,我國竹林年凈固碳量達1.13億噸,是同等面積森林的兩倍。在加工過程中,每噸竹材僅產生30公斤二氧化碳,僅為塑料制品的1/19。據測算,如果每年全球用1億噸的竹材替代塑料制品,可減少6億噸碳排放,這相當于法國兩年的碳排放總量。
2023年,國家發布"以竹代塑"三年行動計劃,讓原本分散的竹產業迅速整合。國際竹藤組織數據顯示,我國竹材產業已跨越了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從2010年的820億元躍升至超5000億元,預計2035年將突破1萬億元。
產業加工方面,以浙江安吉為例,該縣竹制品產業產值已突破200億元,形成了從竹制機械,竹刀具到竹機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在應用方面,我國竹制品目前已經形成了組竹材,竹集成材,竹纖維制品,竹工藝品,竹炭制品等上百個系列,上萬個品種,可謂領域廣泛,無所不包。
2024年11月,有游客在安吉某咖啡館驚喜發現,這里已用竹吸管取代紙吸管,不僅使用體驗更佳,檔次也更高了。
這根承載著千年智慧的竹子,正以其獨特的魅力,為現代環保事業書寫新的篇章。
破壁荊棘之路
盡管“以竹代塑”在減少塑料污染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受限于很多因素,目前竹制品的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要難題在于采收成本。工人需要在陡峭的竹山上完成砍伐和運輸,這種勞動密集型模式直接推高了原料成本。目前,一噸毛竹的人工成本高達450元,而市場收購價卻不足600元。因此,推進集約化,規模化和機械化經營采伐,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方向。
其次是生產端的設備瓶頸。由于竹制品產業擴張快速,許多工廠的自動化水平仍顯不足,生產線上仍需大量人工操作,未能實現完全自動化。
在這方面,安吉縣的探索突圍頗具示范意義。自2023年起,當地政府連續5年投入5000萬元支持竹機械研發,現已聚集了全國半數以上的竹工機械企業,構建起完整的機械化自動化竹工產業鏈。
當然,最復雜的挑戰或許來自消費者心理。盡管當下很多人都愿意支持環保,但面對價格更高的竹制商品,許多消費者仍傾向于選擇更為廉價的塑料制品。因此,如何提升竹制品的性價比,讓環保理念真正落地,是未來亟待解決的課題。
結尾
現在你選一次竹餐具,竹吸管,企業就多一分動力攻克新的生產線;政府和企業多訂一份竹制文具,就少一分竹林被荒廢。終結塑料時代的"綠色選票",就藏在每個人的日常消費中。你的每一次選擇,都將參與書寫人類與自然和解的新歷史。
這根承載著中華文明樸素生存智慧的竹子,正在悄然改寫工業文明的劇本。我們用三年成材的竹子替代石油基塑料,本質上是在探索一條"既享便利,又護藍天",可持續發展的新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