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8日報道(文/姜微 何欣榮 周蕊)二十一屆盛會,四十載春秋。近日閉幕的第21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共接待海內外觀眾101萬人次,其中海外觀眾6.3萬人次,在40周年的節點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5年,首屆上海車展。1萬平方米的展館內,進口汽車品牌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奔馳、大眾、日產、福特、通用、菲亞特等跨國汽車巨頭悉數亮相。當年,作為首批合資汽車企業之一的上汽大眾,其第一條生產線在上海安亭投產。中國汽車工業的對外開放進程由此拉開序幕。
2025年,第21屆上海車展。展館面積達36萬平方米,吸引中外近1000家汽車產業鏈企業參展,展出車輛1366臺,其中首發新車163臺,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的“風向標”。
40年來,上海車展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輸出全球”、從“中國看世界”到“世界看中國”的躍遷升級。透過上海車展這扇窗,可以看到中國汽車“駛”向世界、世界汽車“融”入中國,攜手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引領潮流、贏得未來的非凡歷程。
“雙向奔赴”新趨勢
“引進來”“走出去”,上海車展一直在推動中外汽車工業交流交融。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外資合資品牌車企加速智能化轉型和推進本土化合作,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大力展示全球化布局和全面出海戰略,二者上演一場“雙向奔赴”。
2024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連續第二年突破3000萬輛大關,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2025年一季度,中國汽車產銷累計完成756.1萬輛和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5%和11.2%。對眾多跨國車企來說,中國仍是全球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
大眾汽車品牌今年帶來三款全球首發的概念車:上汽大眾ID.ERA瞄準增程式SUV賽道,一汽-大眾ID.AURA展現年輕化基因,安徽大眾ID.EVO則憑借全尺寸純電架構實現技術突破。
“‘在中國,為中國’不只是一句口號,我們用行動來兌現承諾。”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說。過去兩年,大眾為在合肥的研發中心投資約35億歐元,新的電子電氣架構和先進的輔助駕駛系統在這里誕生。
奔馳的全新純電長軸距CLA車型在2025上海車展實現全球首秀,其被外界視為奔馳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標桿之作。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說:“奔馳正在展開品牌歷史上最強大的產品攻勢。”
2005年,雪佛蘭愛唯歐在上海車展全球首發,開創了上海車展全球首發量產車型的先河。如今,和大眾、奔馳一樣,越來越多跨國車企將最新最酷的車型帶到上海車展首發首秀。統計顯示,本屆上海車展首發新車163臺,創歷史新高。
數字背后,一個清晰的信號正在浮現:跨國車企不再簡單地將中國視為銷售市場,而是將其作為技術研發與產品定義的核心陣地。
跨國車企競相加碼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正在積極“走出去”,開拓全球市場。
在比亞迪旗下的方程豹品牌展臺,莫克塔·查菲向工作人員詢問哪位是國際銷售經理。查菲來自科特迪瓦經濟中心城市阿比讓,是一家當地貿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想了解采購價和流程。
雖然來過中國多次,但這是查菲第一次來上海車展。他拿出手機,主動展示自己公司展廳的圖片和錄像,其中多臺汽車都是中國品牌。“這些是我們之前采購的一批東風和奇瑞的產品,很受歡迎。”查菲說,這次他看上了方程豹三款純電SUV車型,“我和合伙人打算先買100臺左右,賣得好的話,后面再加單”。
像查菲一樣,出現在2025上海車展現場的外籍專業觀眾人數激增。上海市貿促會統計,有1.2萬人次的海外經銷商參加本屆上海車展。記者隨機采訪多名來自中東、拉美、西非等地區的海外經銷商,他們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是當地市場的“緊俏貨”,不愁銷路。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達15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44.1萬輛,同比增長43.9%。
坐鎮主場的上汽集團在本屆上海車展上發布“Glocal戰略”,即“全球+本土”的組合戰略。統計顯示,上汽集團目前在海外擁有超過100個零部件生產基地、超過20個銷售服務中心、超過3000家經銷商。
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表示,未來三年,上汽將推出包括SUV、轎車、MPV、皮卡在內的17款全新海外車型,覆蓋全球主流細分市場,并結合各區域法律法規,加快推進L2級城市智能輔助駕駛及L2級高速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在海外落地。
汽車科技新“擂臺”
上海車展除了是聯接中外的重要窗口,也一直是汽車前沿科技展示的重要“擂臺”:增程式技術和兆瓦級超充產品紛紛亮相、人機交互向沉浸式感知升級、人工智能技術加速“上車”……
在本屆上海車展上,車模的身影悄然隱退,工程師和翻譯人員成為展臺主角。技術進步牢牢占據車展流量“C位”,更加凸顯上海車展的科技屬性。
上海市貿促會副會長顧春霆表示,在“擁抱創新、共贏未來”的主題下,本屆上海車展設置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展區面積約10萬平方米,占車展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參展企業近400家,其中近50家國內外知名科技、半導體和芯片企業是首次亮相。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汽車科技企業集體從幕后走向臺前,是本屆上海車展最鮮明的特征之一。”顧春霆說。
據統計,本屆上海車展首發新車中,新能源車型約占七成,智能化與能源技術突破成為核心亮點。全球汽車產業從“電動化上半場”向“智能化下半場”的演進,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智能輔助駕駛無疑是當前階段汽車工業的焦點。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售占比已達57.3%。在本屆上海車展上,除了展示自家輔助駕駛能力的各大整車企業外,還有不少智能輔助駕駛相關企業,既包括博世、安波福、馬瑞利等國際巨頭,也包括地平線、魔門塔等本土明星企業。
科技增加了汽車工業的外延度和想象力,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通過產業鏈技術整合和跨界生態重構,人工智能技術為汽車工業開辟了新賽道。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小鵬汽車展示自研的飛行汽車和人形機器人“鐵人”,奇瑞推出三體式復合翼飛行汽車和雙足機器人“墨茵”,中國一汽也帶著分體式飛行汽車紅旗“天輦1號”全球首秀。可以預見,在科技的加持下,汽車正在成為連接能源、出行、數據、娛樂文化和生活各維度的智能終端。“始于車,但不止于車”,這一新趨勢在上海車展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中國已從制造型國家轉變為創新型國家,這一點在汽車行業尤為明顯。”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斯特凡·哈通說,博世在中國有上萬名工程師,他們進行了大量本土化創新,“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智能出行的創新策源地”。
中外共創新機遇
當多數品牌以密集新車堆砌展臺時,上汽大眾卻在車展期間帶來一場“反套路”演示——將完整的“品質實驗室”搬進展館。
從第五代EA888發動機到新能源電池包,從千萬級碰撞假人軍團到內飾材料環保驗證,這家老牌合資企業搭建了一座“透明工廠”,讓觀眾零距離感知德系工藝對品質的執著。
“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在現場強調,這份堅守正轉化為電動化時代的競爭力——上汽大眾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車ID.ERA在本屆上海車展全球首發亮相,CLTC綜合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在40年前的首屆上海車展上,上汽大眾生產的桑塔納車型被陳列于最引人注目的露天廣場中央展區。與之不同的是,如今的這款新能源車型由中德團隊共同開發,中國領先全球的混動技術表現突出。
過去幾年,憑借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優勢,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快速崛起。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的數據,今年3月,中國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達62.7%。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上海車展上,發布的許多重量級產品來自合資品牌陣營。這意味著合資品牌終于脫下燃油時代的“長衫”,在產品上深度踐行“本土化”,起用中國研發團隊、采用中國技術,迎來“加速返場”的轉折點。
比如,寶馬與阿里巴巴合作研發的“用車專家”和“出行伴侶”兩款智能體在本屆上海車展上實現全球首秀。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表示:“我每次來中國,都會被這里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活力感染。中國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全球最有活力的汽車市場,能在中國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在世界其他地區取得成功。”
奧迪E5 Sportback作為AUDI品牌首款量產車型。奧迪·上汽合作項目CEO宋斐明介紹,這一車型基于上汽和奧迪聯合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這不是簡單的產品引入,而是系統性、根源性的本土化創新。
零部件企業也是如此。跨國汽車技術巨頭博世與本土汽車芯片公司地平線合作開發輔助駕駛系統,偉世通聯手火山引擎推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座艙方案,這些案例都印證了跨國企業正在深度融入中國創新生態。
業內人士指出,以往國內企業想要和跨國一級供應商合作,往往有嚴苛的條款約束,現在只要有需求釋放,對方就會主動尋求合作。
從引進國外成熟車型的“合資1.0階段”到反向技術輸出的“合資2.0階段”,通過將中國創新能力納入全球研發體系,憑借“技術底蘊+本土創新”策略打造高性價比產品,合資品牌正在重塑市場競爭格局。在這場產業變革中,“美美與共”取代零和博弈,成為時代主旋律。
本土企業也在積極擁抱中外共創新機遇。在本屆上海車展上,上汽乘用車旗下榮威、MG雙品牌煥新登場。榮威首秀的概念車“明珠”,由曾擔任過奧迪外形首席設計師的約瑟夫·卡班設計。
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汽車是長期陪伴用戶出行的特殊商品,既要有全球頂尖設計師的審美高度,又要有本土化團隊的務實精神,才能推動本土汽車品牌持續創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創新場”,中國正在用開放、融合與共生的新敘事,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提供東方智慧。
5月1日,參觀者在2025上海車展觀看大眾汽車展臺。(方喆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