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理標志產品的八渡筍是廣西田林縣名優特產,種植歷史久遠。近年來,廣西田林縣將林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升竹業功能和產品供給能力,做大做強八渡筍產業。目前,全縣八渡筍種植面積達24.3萬畝,年產量12.15萬噸,有竹筍加工企業37家,實現總產值2.43億元,八渡筍產業已經成為該縣支柱產業之一。
田林縣不斷健全管理機制、加大扶持力度促進低產林改造、拓寬八渡筍竹的加工利用、開展八渡筍優良品種選育,讓竹林“生金”。該縣把對八渡筍的低產改造納入“十四五”期間的主攻方向,把八渡筍作為“5+2”特色產業給予種植獎勵、小額信貸等政策扶持,健全聯農帶農富農機制。2023年—2025年,該縣計劃投入3300萬元實施八渡筍產業新種0.9萬畝以上,投入3700萬元完成八渡筍低產改造3萬畝以上。
過去,由于產業鏈較短,八渡筍深加工企業較少,當地主要以出售鮮筍和粗加工的筍干為主,產品附加值不高。加上竹林衰退老化,銷售渠道單一,當地八渡筍產業發展一度遇到瓶頸。為有效提升八渡筍產業的附加值,讓筍農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田林縣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的模式發展產業。
田林縣興茂八渡筍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六隆鎮平細村,2016年10月成立,2021年加入世界銀行貸款廣西貧困片區農村扶貧試點示范項目(以下簡稱“世行片區項目”)。“合作社的主營業務是對八渡筍進行收購、加工、銷售。在世行片區項目實施之前,合作社規模小、設備差、資金少,未能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生產流水線。”興茂八渡筍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村副支書譚剛友說。
依托世行片區項目資金300萬元,合作社先后購買了八渡筍半自動刨絲機、灌裝機、清洗機、發電機、炒鍋等深加工設備,合作社生產設施煥然一新。廠房面積由原來的1300平方米擴建到2100多平方米。后來合作社又獲得60萬元世行片區項目獎勵資金,用于完善無塵車間。收購、清洗、蒸煮、冷卻、包裝……一條完整的八渡筍生產鏈逐步形成。
如今的興茂合作社廠房明亮、設備齊全、生產有序。“我記得合作社牌匾剛掛上墻的時候,缺資金、少技術、愁銷路等‘三座大山’便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當時只有13個社員,規模很小,設備短缺,腌制的酸筍都用袋子來裝,一袋只能裝八十斤,一年算下來也就五六千袋,產值很低。除此之外,合作社也沒有形成固定的銷路,一般都是小商販前來收購,價格高低不齊,村民的收益很難形成長久保障。”回憶以前生產情況,譚剛友望著遠處的竹林出了神。
一根筍連起百家心,合作社鋪就共富路。如今合作社腌制車間可以容納180多桶每桶2噸的八渡筍進行腌制。譚剛友介紹說:“目前,我們合作社一年的銷售額大概在200萬元,2022年純利潤就達到了30多萬。”在收購方面,村民按每噸1800元的價格來進行,社員多增加200元。分紅采取分化肥的形式開展,社員的個人分紅最多的曾分到4噸化肥。
村民不僅積極參加合作社,在合作社聯農帶農的推動下,村民個人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加。“我們合作社社員康連金種植了90多畝八渡筍。他是個人送來鮮筍量最多的一戶,一年能有7萬多斤,不計干筍的話,光鮮筍一年就能有七八萬塊錢收入。社員張宗銀也是在看到世行項目實實在在為合作社帶來了好處以后才入股的,總共以一萬元現金入股共十股。張宗銀種植面積最大,有300多畝,年產鮮筍30多萬斤,最多一年能到近50萬斤。”譚剛友笑說,之前鎮上舉辦過八渡筍慶豐節——“筍王”爭霸賽,就是他得了一等獎500元。那根“筍王”有40多斤呢!
據了解,目前合作社共帶動全村167戶種植八渡筍,因八渡筍過于脆嫩,無法用機器進行削皮等工序,合作社也一并開放加工崗位供村民務工,村民可自行采摘、運輸和加工,工錢按量交付,工錢每天大概在150元—200元。
品牌建設夯實了合作社發展八渡筍產業的基石。“早在2019年,我就注冊了‘數重衣’商標,等的就是未來的一個契機。”譚剛友指著柜子上的商標注冊證書笑道,未來會進一步擴大銷路,將品牌做大做響。(彭慧潔 李沛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