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首批中國(福建)醫療隊遠赴西非,以白衣為甲、仁心為橋,開啟了中非醫療合作的壯闊征程。半個世紀來,醫療隊不僅診治超600萬人次患者,還幫助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非洲本土醫護骨干;從撒哈拉沙漠到措迪洛山,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建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福建醫者始終以創新與堅守,在非洲大地鐫刻下“閩醫風采”。
為致敬這段跨越山海的情誼,《健康福建》微信公眾號開設《援非五十載 閩醫展風采》宣傳專欄,講述中國(福建)醫療隊五十年風雨兼程,半個世紀堅守生死救援的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文化交融的溫暖瞬間。
1975年,中國(福建)第1批援外醫療隊踏上了塞內加爾的土地。從卡薩芒斯河畔的濟金紹爾省衛生中心(又稱濟金紹爾寧靜醫院),到比基納國家醫院,再到迪亞姆尼亞久兒童醫院,五十年風雨兼程,半個世紀的堅守,中國(福建)援塞醫療隊用仁心仁術在這片熾熱的土地上譜寫了一曲跨越時空的生命贊歌,也與塞內加爾人民結下了血脈相連的深情厚誼。
珍藏三十年的名片
2018年7月,第17批援塞醫療隊在達喀爾的一個社區開展義診活動。一位身著淺綠色長袍的古稀老人顫顫巍巍地走到義診臺前,掏出幾張保存完好的名片,這些名片的主人,是曾經在塞內加爾工作過的我駐塞使館工作人員和醫療隊老隊長孫耀源。老人說,他曾在濟金紹爾生活多年,經常受到中國醫療隊的健康照護,成年后他離開濟金紹爾,輾轉到了達喀爾生活。他深情地問我們的隊員,“你們認識他們嗎?他們還好嗎?”因為時隔多年,隊員們不認識這些前輩,于是給我發回了名片。我查閱檔案,孫耀源是第8批醫療隊隊長,原德化縣醫院院長,外科副主任醫師,1989年12月-1991年12月在濟金紹爾省衛生中心工作。看著這些歷經歲月卻平整如初的名片,我不禁動容,要怎樣的深情,才能讓一個人在遷徙流離中,將幾張紙片珍藏三十年?
▲古稀老人向醫療隊展示珍藏三十年的名片
Camara院長的點贊
距離達喀爾30公里的比基納醫院是一家由西班牙捐建的國家級醫院。由于塞內加爾曾是法屬殖民地,當地一直沿用法國醫學教育體系,對中國醫生的培養模式并不完全認同。時任比基納醫院院長的Camara女士雖然認可醫療隊的工作,但與中國醫療隊總有一種距離感。
2010年,Camara院長應邀來華參加培訓訪問。初見Camara院長,第一印象是個子很高,神情嚴肅,話也不多,總是盤著雙手。在福建期間,她訪問了省立醫院和泉州市第一醫院。中國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先進的設施設備和優質的醫療服務能力讓她深感震撼。漸漸地,她的話多了起來,與我們的互動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泉州接受采訪時,Camara院長動情地說:“過去我對中國了解不多,這次訪問讓我看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知道今后該如何對待我們的中國醫療隊員了。”
在返回福州的車上,Camara院長突然發現她的婚戒不見了。大家都為她著急,畢竟婚戒意義非凡。雖然她一直說沒關系,不想麻煩我們,但我們還是幫她仔細回憶可能遺失在什么地方。在我們即將抵達福州時,泉州的工作人員終于找到了戒指,隨后一路送到福州。當這枚戒指重新戴回手上時,她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回到達喀爾后,院長興奮地向醫療隊長講述她的中國之行,還特意展示了失而復得的戒指。不久后,她邀請全體隊員到她家做客。宰牲節時,她給醫療隊送來了一只羊作為禮物。更讓人感動的是,她家墻上不知何時掛上了一幅“花開富貴”的刺繡牡丹。
2011年,我隨工作組到塞內加爾。高大的Camara院長身著盛裝,帶領管理層,在醫院門口熱情歡迎工作組,并帶著我們走遍每個科室。離別之時,Camara院長緊緊擁抱著我說:“我想給你做一套塞內加爾傳統服裝,可是你在這里的時間太短了,我不知道你的身高和尺寸,只能送給你一袋黑咖啡,禮物雖小,但我希望它能讓你想起,在遙遠的塞內加爾,有我這個朋友。”
時光飛逝,轉眼八年過去了。Camara女士早已調離比基納醫院,我以為我們難以再見面。然而在2019年8月,在第17批援塞醫療隊張陳明主任的朋友圈里,我再次看到了這位老朋友。張主任分享說:“今天是開心的一天!Camara女士之前在當地醫院手術使用的折疊水晶體出現術后沉著,嚴重影響視力。今天重返比基納,經過中國醫療隊精心治療,現在她的遠視力矯正達到0.8,近視力達到1.0!”照片中的Camara女士開懷大笑,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
▲Camara院長感謝為她治療眼疾張陳明主任
重返濟金紹爾
2007年7月,援塞醫療隊轉駐比基納國家醫院;2021年11月,又轉駐到達喀爾迪亞姆尼亞久兒童醫院。轉點后的醫療隊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每批醫療隊都會組織一次重返濟金紹爾義診活動,一方面是重溫援塞醫療隊歷史、銘記援外醫療初心,另一方面也是回應當地民眾對中國醫療隊重返濟金紹爾提供醫療服務的熱切期盼。
2019年4月12日,第17批援塞醫療隊在中國駐塞使館人員帶領下,經過16小時長途跋涉,于13日中午抵達濟金紹爾市。當地百姓載歌載舞,夾道歡迎中國醫療隊。隊員們不顧旅途辛勞,馬不停蹄地在濟金紹爾省衛生中心、Kaour鄉鎮衛生所、Niassia鄉鎮衛生所開展了三場義診活動。他們頂著40度的高溫持續工作,汗水浸透了衣裳,背上結起了厚厚的鹽霜。
▲第17批援塞醫療隊在濟金紹爾義診
在濟金紹爾省衛生中心義診現場,醫院辦公室秘書,已經年過半百的馬丁·阿格博通高興地拿出與往批醫療隊員的合影,如數家珍地回憶起與中國醫療隊員共事的情景。當她提到第7批援塞醫療隊的翻譯時,時任隊長鄭春生當即拿起手機視頻連線遠在福州的黃偉老師。這位曾經于1987-1989年在濟金紹爾工作過兩年的翻譯老師,多年來一直心系塞內加爾,為福建省多批援塞醫療隊培訓醫學法語。再次見到30年前的老朋友,馬丁激動不已,“Madame Huang,je suis très très très contente de vous revoir(黃女士,我太太太高興又見到你啦)!”盡管相隔萬里,盡管兩鬢斑白,但那一連三個“太、太、太”,一下子把黃老師拉回到那個共同工作的年代。她用熟悉的語言與馬丁問好,感嘆時光飛逝,人世變遷。她說,人生最美好的年紀,有一段在西非之角工作的經歷,并且收獲了最真摯的友誼,此生無憾。
▲馬丁與第7批醫療隊部分隊員合影(左三為馬丁,右三為黃偉)
幾張照片,幾則故事,真摯的情誼,不因時空,不因人種而異。這些被歲月染黃的老照片,仿佛緩緩流淌的卡薩芒斯河,講訴著中國醫療隊醫道無界的溫暖故事和普濟天下的博愛情懷。那是跨越撒哈拉的溫暖,那是屬于兩個民族的共同記憶。
(福建省衛生健康人才服務與對外交流合作中心 孫玉敏/文)
來源:省衛健委對外合作處、福建省衛生健康人才服務與對外交流合作中心
一審:孫玉敏、余凱平、吳紅兵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