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本月,波士頓機器人峰會暨博覽會上人頭攢動。
世界頂級人工智能機器人專家 Daniela Rus 在博覽會上發(fā)表了演講,現(xiàn)場座無虛席。她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CSAIL)主管,也是 CSAIL 的首位女性掌門人。她在演講中用大部分時間駁斥了“大型人形機器人已經(jīng)在世界各地的制造業(yè)和倉庫中廣泛應用”這一觀點。
這或許讓人有些意外。多年來,AI 技術(shù)讓機器人訓練速度大幅提升,投資者對此熱情高漲。
Figure AI 是一家致力于為家庭和工業(yè)領(lǐng)域制造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初創(chuàng)公司,其于近日宣布完成 6.75 億美元融資,使公司估值攀升至 26 億美元。投資者陣容包括亞馬遜創(chuàng)辦人貝佐斯、微軟、英偉達、OpenAI 與英特爾等科技與風投巨頭,目標是到 2029 年實現(xiàn) 90 億美元的收入。
Figure AI 正與全球物流龍頭 UPS 洽談合作,擬將其開發(fā)的人形機器人導入物流作業(yè),以應對人力成本上升與營運壓力。若最終達成協(xié)議,UPS 將成為全球首批試行大規(guī)模人形機器人操作的物流企業(yè)之一。
美國銀行預測,人形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指日可待,到 2050 年將有 10 億臺人形機器人投入使用。但 Daniela 和我在博覽會上交流過的許多人都認為,這種炒作言過其實。
在她看來,人形機器人“大多不具備智能”。Daniela 展示了一段自己與高級人形機器人互動的視頻:視頻里機器人能順利按照她的指示,拿起噴壺給旁邊的植物澆水,這確實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當她要求機器人給她的朋友“澆水”時,機器人沒有意識到人類和植物不同,并不需要澆水,還是照做了。“這些機器人缺乏常識。”
我還和人形機器人供應商 Agility Robotics 的首席技術(shù)官 Pras Velagapudi 交流過,他詳細介紹了該公司在研發(fā)過程中必須克服的物理限制。為了讓人形機器人擁有強大的力量,就需要強大的動力和大容量電池。機器人越強大,體重越重,在不充電的情況下運行時間就越短,同時安全問題也更需關(guān)注。而且,制造這類機器人的過程也相當復雜。
一些看似驚艷的人形機器人演示,也沒有突破上述核心限制,只是展示了其他令人矚目的功能,比如靈活的機械手,或者借助大語言模型與人交流的能力。但這些能力不一定能很好地應用到人形機器人理應承擔的工作中。比如,給機器人編寫一長串詳細指令讓它執(zhí)行,往往比單純與它對話更有用。
這并不意味著人形機器人永遠不會進入人類的工作場所,只是這項技術(shù)的應用可能會根據(jù)特定行業(yè)逐步推進,而且速度不會很快。這和我上周所寫的內(nèi)容相符,對于那些認為人工智能是一項“正常”技術(shù),而非烏托邦或反烏托邦技術(shù)的人來說,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取得成功的技術(shù),和大規(guī)模商業(yè)應用的技術(shù),有著很大差異。
隨著特斯拉的 Optimus、Agility Robotics 的 Digit 等競爭者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市場。Figure AI 在硅谷雄厚資金與 AI 技術(shù)支持下,已逐步拉開與對手的差距。
其創(chuàng)始人 Brett Adcock 今年 3 月份在 X 平臺上宣稱,該公司是 “二級市場上最受追捧的私募股票”。該公司最受矚目的合作對象是寶馬。Adcock 展示過相關(guān)視頻,視頻里 Figure AI 的機器人正在為寶馬搬運零件,他還表示,這項合作僅用 12 個月就啟動了。不過,Adcock 和 Figure AI 通常不回應媒體的采訪請求,也很少在常見的機器人貿(mào)易展上露面。
今年 4 月,《財富》雜志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援引寶馬發(fā)言人的話稱,雙方合作涉及的機器人數(shù)量,遠沒有外界所認為的那么多。4 月 25 日,Adcock 在領(lǐng)英上發(fā)文,表示公司的法務團隊將積極采取一切可行的法律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誹謗指控,來糾正該出版物的不實報道。《財富》文章的作者沒有回應我的置評請求,Adcock 和 Figure AI 的代表也拒絕說明文章哪些部分存在不準確信息,只是讓我去看 Adcock 的聲明,但聲明中并未提及太多細節(jié)。
拋開具體數(shù)據(jù)的爭議不談,我認為這場沖突充分表明,我們正處于一個技術(shù)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狂熱的風險投資市場,受英偉達首席執(zhí)行官黃仁勛所宣稱的“物理 AI 是未來趨勢”等消息的影響,押注人形機器人將為該領(lǐng)域創(chuàng)造有史以來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并且認為終有一天它們能基本承擔大部分體力工作。
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意味著要克服無數(shù)困難。我們需要制定與尚未普及的人形機器人協(xié)同工作的安全法規(guī)。在汽車等某個行業(yè)成功部署這類機器人,并不代表在其他行業(yè)也能行得通。我們只能寄希望于人工智能技術(shù)能解決諸多難題。而這些,正是機器人專家們持懷疑態(tài)度的原因。
在我看來,機器人專家通常比較務實。首款 Roomba 掃地機器人從概念提出到正式推出,歷經(jīng)了十多年;而從第一個機器人手臂誕生,到生產(chǎn)出第 100 萬臺,耗時超過 50 年。
或許這就是為什么美國銀行對人形機器人廣泛應用的新預測,能引發(fā)投資者的熱情,卻遭到機器人專家的質(zhì)疑。機器人標準組織 ASTM 的主任 Aaron pnather 表示,這些預測“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正如我們此前報道的,人形機器人的炒作是一個循環(huán):一段精彩的演示視頻拉高了投資者的預期,進而促使競爭對手制作出更炫目的視頻。這使得像科技記者這樣的人,很難撥開迷霧,看清人形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實際影響。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5/05/06/1116108/why-the-humanoid-workforce-is-running-late/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