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季將至,互聯(lián)網(wǎng)上和職場有關的話題也逐漸熱了起來。像是簡歷撰寫、就業(yè)指導、面試經(jīng)驗分享等板塊就贏得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
有意思的是。
近期在上網(wǎng)沖浪的途中,我們發(fā)現(xiàn)除上述求職季經(jīng)典帖子外,當下和“AI面試神器”“AI輔助應聘”相關的新概念,也正隨著年輕人對心儀offer的追求而熱度飛漲。
“AI面試神器”是什么
簡單來說,這類軟件就是針對線上面試、筆試場景開發(fā)的輔助工具。當應聘者個人能力有限的時候,便可以讓AI自動生成相應的答案應對HR,來幫助自己獲得所謂的“大廠offer”。
另有報道指出。
當下這類軟件的獲取難度堪稱“0門檻”,我們只需要在社交平臺上搜索“AI輔助應聘”一類的關鍵詞,就能獲得動輒千條的帖子反饋。其所涵蓋的內(nèi)容,更是橫跨了軟硬廣告、用戶體驗分享、軟件使用教程等多個模塊。
談及操作流程。
有記者在體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類軟件會先讓應聘者上傳自己的簡歷,隨后根據(jù)簡歷里的工作時長、擅長領域等信息,為用戶量身定做不同的面試答案。比如我們簡歷里的形象是算法大牛,那么AI所生成的反饋就會更加注重細節(jié);倘若我們簡歷里的形象是職場小白,那AI所生成的答案也會相對扁平。
除此以外,雖然記者在測試當天采用了相對嚴格的“雙機位面試制”,(攝像頭A會正對著記者本人,用來支持他和HR直接交流;攝像機B則位于記者側(cè)后方,用于檢測作弊行為)但記者當天通過“卡視角”等操作去遮蔽電子設備的舉動,還是讓他輕易避開了同事的檢查,在模擬面試中取得了較好的表現(xiàn)。
上述劇情,也恰好驗證了這類軟件“面試不要太老實”“不用找規(guī)律,直接原地上岸”的宣傳語。
在售價層面,服務提供方則通過閹割不同的功能模塊,為軟件本體設計了78元、188元、398元、798元的四檔套餐。
其中最便宜的78元套餐除“不支持語音播放筆試答案”外,其面試服務時長也僅有70分鐘;而最貴的798元套餐不僅功能更多、服務時長更足,甚至還能為那些不會操作軟件、不會隱藏電子設備的人提供遠程指導。
AI面試作弊的風氣從何而來
想解答這個問題,我想天才少年 Chungin“Roy”Lee 是一個我們絕對繞不開的角色。
據(jù)媒體報道,年僅21歲小哥Lee曾和同學聯(lián)手開發(fā)了一款叫做“Interview Coder”的AI工具。當它運行的時候,用戶的桌面上會先彈出一個面試官、考官無法發(fā)現(xiàn)的隱藏窗口,然后再將對應問題的答案投射出來,幫助用戶在銷售、考試、求職等場景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
(Lee曾在測試過程中,借助Interview Coder的幫助獲得了亞馬遜的實習崗位,這也讓眾人首次意識到了AI作弊對求職者的影響。)
在Interview Coder爆火后,Lee也因為公然鼓勵作弊、嚴重違背職場道德等原因遭到了社會各界的輿論抨擊,并且其母校哥倫比亞大學也對他發(fā)起了紀律處分程序。事后,道心受挫的Lee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辦理停學手續(xù)后和小伙伴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誓要將“AI面試工具”這個小玩意推廣到整個求職市場里。
時間來到今天。
Lee的公司不僅拿到了Abstract Ventures和Susa Ventures的種子基金,靠530萬美金的融資徹底打響了名氣。“AI面試作弊”這個概念也漂洋過海來到了國內(nèi)的相關市場,并逐步衍生出了我們剛才提到的一系列故事。
回到由Lee引發(fā)的求職版本大更新上。
在老板們發(fā)現(xiàn)大量“水貨員工”正在靠AI工具從那些有真本事的求職者手里搶走offer后,其雇傭的HR團隊也迭代出了自己的“反AI作弊機制”。比如當下各大廠的面試官,在面試途中往往會留意求職者的眼睛有沒有亂瞟、眼鏡上有沒有特殊的窗口反光;或是在互動途中額外關注求職者的語言連貫性,以此推導他們是真的在思考問題的答案,還是在坐等AI處理問題等。
與之相應的。一些想從源頭掐斷AI作弊可能的企業(yè),也在考慮在線上面試途中引入屏幕檢測機制,或干脆取消線上面試。
正如谷歌招聘副總裁 Brian Ong 常聽到的兩個領導提問一樣“我們能做混合面試嗎?”“我們能不能恢復線下面試?”
用AI面試會有哪些風險
說完了“AI面試作弊”的操作流程和興起史,我們也是時候聊一個讓無數(shù)網(wǎng)友關注的問題了。
那就是“用AI面試作弊這件事,究竟違不違法?”
在相關報道中,律師吳震認為求職者在面試過程中使用AI作弊的行為,除涉及違反誠信原則外,還將在特定的場景下存有法律風險。除此以外,若求職者借助AI工具虛構(gòu)、夸大了自己的能力,事后用人單位也可基于“不符合錄用條件”去解除勞動合同。
“AI軟件的具體功能(如僅提供建議還是直接生成答案)、用人單位是否事先知情或默許、AI服務商的數(shù)據(jù)處理協(xié)議是否合規(guī)等細節(jié),可能影響最終法律定性。故招聘方可在面試規(guī)則中明確禁止使用AI輔助工具,并說明違反后果。”談及處罰責任劃分這一話題時,吳律師如此說道。
除可能承擔法律風險、遭企業(yè)方解除勞動合同外,求職者使用AI作弊的行為還有可能造成隱私泄露。
畢竟使用這類軟件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應聘者將自己的簡歷上傳至服務器,然后由AI去量身定做面試話術。在這個過程中,倘若開發(fā)商留有技術后門,那么應聘者的個人信息、簡歷也將被隨之竊取,讓對方既賺了一份“賣服務”的錢,又賺了一份“賣隱私”的錢,堪稱職場新版本的“一魚兩吃”。
參考:
新華網(wǎng):雙機位都防不住的AI面試軟件算作弊嗎?網(wǎng)友:這還用問?
瀟湘晨報:面試官都懵了!AI面試軟件受追捧,記者雙機位面試成功蒙蔽面試官,專家:本質(zhì)是作弊
量子位:21歲學生開發(fā)AI作弊工具被哥大停學,轉(zhuǎn)身拿下530萬美元融資,網(wǎng)友:《黑鏡》成真
IT之家:“AI作弊”助程序員線上面試蒙混過關,谷歌等大廠考慮恢復面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