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說到印度,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印度領土面積不小,人口與我們有的一拼,而且和美國、俄羅斯、歐洲的關系都不錯。
絕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
但是君明從來不這樣認為,在我看來,印度就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存在。
就像此次發生的印巴交火,印度在得到陣風戰機之后,一度將陣風戰機吹上天。
甚至連中國的殲-20都不放在眼中。
結果,印度派出陣風戰機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展開襲擊之后,被緊急升空的巴軍殲-10CE接連摧毀六架戰機。
其中就包括三架陣風戰機。
一時之間,印度內閣會議靜的可怕,連針掉地上估計都能聽的出來。
莫迪估計是一臉鐵青,恨不得將印度空軍從上到下,全部一擼到底。
這就是印度沒有自知之明的最佳證明。
而且中印之間的GDP差距到五倍之多,印度居然還幻想著取代中國制造,成為全球下一個世界工廠。
【中印GDP相差五倍,印度想取代中國】
面對這種情況,美國也許都無能為力。
但是美國屬于看破不說破,反正到頭來死的是印度人,又不是美國人。
美國只需要假裝給印度人撐腰,就能換來印度要和中國一較高下的局勢,何樂而不為。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印度和周邊國家幾乎都有矛盾。
比如說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印度和尼泊爾、印度和馬爾代夫、印度和斯里蘭卡均有矛盾。
為什么印度和周邊國家幾乎都不和?
難道是印度人的腦回路比較獨特,天生就屬矛盾體?
并不是。
就算將中國和印度更換地理位置,印度還是和周邊國家不對付。
這一切都是由印度的最高國家利益所決定的。
這個利益不受個人控制、不受政黨控制,而是由整個國家的利益所決定的。
印度的最高國家利益是什么?
這里就需要了解一下,地緣政治。
地緣政治這個詞是德國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在1897年提出來的,時間非常短,至今也不過百年的歷史。
但是這個詞提出來之后,得到全球的一致認可。
只不過全球格局的改變,與這個詞沒有任何關系。
從人類誕生以來,地緣政治就已經出現了,并且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行為。
只不過沒有人對此進行總結,更沒有將其概念化。
所謂地緣政治,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也被稱之為“地理政治學”。
在古代,國家和國家之間、郡縣之間,甚至村與村之間、家和家之間,都經常出現爭奪領地而大打出手的情況。
這都屬于地緣政治的一種表現方式。
在冷兵器時代,國家之間爭奪的是大山、河流與重要隘口的歸屬權。
在那個時代,這都是天然的屏障,只有占領這些天然的屏障,才具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能力。
能夠保證國家處于絕對的安全之中。
譬如在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合縱攻擊秦國,就必須通過函谷關。
其他地方幾乎都被高山阻擋,繞道的話距離太遠,消耗極大。
而且其他地方也有類似于函谷關這樣的隘口存在。
很多人會說,為何不直接登上山頂,再攻擊下方的隘口。
這個方法當然行不通。
因為其他地方的山勢陡峭,否則函谷關也不會被稱為關口。
而且就算你把部隊派往山頂也沒用,因為你的攻城利器和糧草,無法攀登懸崖峭壁。
一旦先鋒部隊被發現,必然會陷入絕境之中。
所以山東六國想要攻打秦國,必須強攻函谷關。
只有拿下函谷關之后,才能將攻城裝備和糧草源源不斷運輸過去。
才能為自己后續的戰爭提供后勤保障。
而且別認為在熱兵器時代,對于函谷關這樣的存在,就能不放在眼里。
大家應該對上甘嶺戰役不陌生,但是美軍的目標是拿下五圣山,因為五圣山屬于朝鮮中部的門戶。
美軍想要繼續推進,就必須占領五圣山。
可是美軍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五圣山后面是平康平原。
一旦占領五圣山,美軍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就會得到充分發揮。
正是因為五圣山的位置極為重要,志愿軍戰士才會堅守五圣山。
而在五圣山下方有一座十幾戶人家的村莊,叫做上甘嶺。
可是在美軍空中支援外交火炮援助的前提下,美軍愣是打不下上甘嶺。
最大的原因就是,志愿軍面對敵人火炮攻擊時,會躲在反斜面,也就是山的背面,炮火覆蓋不到的坑道之中。
等到美軍火炮攻擊結束之后,志愿軍再從坑道出進入陣地中,與美軍展開近距離搏殺。
這個時候,美軍的炮火優勢就不復存在。
正是基于這一點,讓美軍打光了190萬枚炮彈,將上甘嶺的山頭都削低了3米的情況下,也沒有拿下上甘嶺。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現代戰爭的前提下,你不能占領重要的關口,就算是空降兵直接空降到敵方陣地也沒用。
因為后勤補給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談。
就拿美軍在2001年,派出重兵在阿富汗打響“反恐戰爭”來說。
最終美軍打了20年,消耗了2萬多億美元,還是一事無成,只能被迫撤軍。
美軍為何打不下阿富汗?
【美軍在阿富汗奮戰20年,一事無成】
最大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地形獨特,美軍可以將美軍投放到全球任何一個地區,但阿富汗是一個山地國家,到處都是各種荒山和各種便于隱蔽的山洞。
美軍想要找到塔利班,甚至需要放棄重型裝備,改為騎馬。
正是基于這一點,才會讓大國之間不斷爭奪要地,從而形成博弈關系,這就是地緣政治。
了解了地緣因素之后,其他的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戰結束之后,海權得到充分發揮,所以美軍控制了全球所有的海洋要道,美軍在海峽附近駐扎軍隊,打造軍事基地。
美軍為了控制這些海洋要道,制定了一系列的對外政策。
包括讓這些國家與美國結為同盟,甚至在必要時刻還會威脅不聽話的國家。
這也形成了地緣政治。
與海權相對立的就是陸權。
陸權的要點就是占領重要地形,并建立戰略緩沖區。
當今世界,主要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大國和大國之間必須要留下戰略緩沖區。
否則雙方很容易擦槍走火。
蘇聯為何要讓蒙古獨立?
就是為了在中蘇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區。
倘若中國從現在開始收復外東北或遠東地區,在常規戰爭下,俄羅斯基本沒有守住的可能性,因為遠東地區距離俄羅斯的核心地區還有上萬里。
相反,遠東距離我們很近。
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的武器、裝備和人員運輸到邊境。
而俄羅斯想要保住遠東地區,就需要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將武器、裝備和人員運往遠東。
屆時,我們只需要在蒙古國的方向出兵,切斷西伯利亞大鐵路,遠東地區就會成為俄軍的死地,絕對守不住。
相反,如果蒙古獨立,我們想要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就必須要占領蒙古國。
這樣一來,就會給俄羅斯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試想一下,如果蒙古國還在我們手中,我們只需要將武器、裝備運輸到邊境,然后建立穩固的防御陣地,接下來隨時可以發動襲擊,切斷西伯利亞鐵路。
一舉收回遠東地區。
但是蒙古獨立之后,我們就無法進行這種部署。
也就失去了襲擊的突然性。
這就是斯大林會選擇將蒙古獨立出去的原因所在。
不僅僅是蒙古,本質上來說,俄羅斯發動格魯吉亞戰爭、挑起俄烏沖突。
全部是因為北約越過了俄羅斯的底線,嚴重破壞了俄羅斯的戰略緩沖區。
威脅到了俄羅斯的國家安全。
蘇聯解體的時候,俄羅斯就給北約劃下紅線,北約不得向東歐國家擴張。
結果蘇聯解體之后,北約不斷東擴,已經將觸手伸進了與俄羅斯接壤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
【北約不斷東擴,對俄羅斯極具威脅】
對此,俄羅斯雖然表示反對,但是并沒有發動戰爭。
因為這兩個國家地處平原地帶,國土面積比較小,對俄羅斯雖然有威脅,但是并不致命。
如果到了特殊時期,俄羅斯憑借強大的實力,完全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占領全境。
所以俄羅斯沒有選擇和北約正面硬碰硬,就是避免出現大規模沖突。
當初,美國在遠離蘇聯的土耳其部署核武器,蘇聯都敢和美國硬剛。
在美國身邊的古巴部署核武器,差點引發核大戰。
雖然如今的俄羅斯實力有所衰落,不敢和北約直接對抗,但是有兩個國家是絕對不允許北約染指的,那就是烏克蘭和格魯吉亞。
因為烏克蘭有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格魯吉亞是山地國家。
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黑海艦隊的老家就被一鍋端了。
畢竟,烏克蘭距離克里米亞只有一步之遙。
而格魯吉亞如果加入北約,在北約的支持下,就可能將俄羅斯拖入泥潭之中。
大量事實已經證明,得到其他大國支持的前提下,即便美國也無法占領一個山地國家。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都詮釋了這一點。
以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實力,無法進行持久戰,一旦陷入戰爭的泥潭之中,結局只有一個。
那就是再次被拖垮,像蘇聯一樣解體。
所以,在格魯吉亞有想法加入北約的時候,俄羅斯迅速發動格魯吉亞戰爭。
說完地緣政治,再來說印度。
整個印度幾乎都是平原,沒有任何戰略緩沖要地。
說實話,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此前君明專門說過中國的地理位置是全球最好的。
就是因為我們有大山作為屏障。
而印度幾乎屬于一馬平川,很容易就遭到其他國家的襲擊。
印度應該慶幸中國愛好和平,如果是美國,早已將印度占為己有。
因為大國打平原國家,完全就是摧枯拉朽。
無論是利比亞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是敘利亞戰爭,都證明了這一點。
1962年,如果不是我們只為給印度一個教訓,完全可以占領整個印度。
否則西方記者為何會說,只要一兩個師的中國軍隊,就可以占領印度全境。
所以從印度的角度來說,想要保證國家安全,就必須建立自己的戰略緩沖區。
想要解決這一點。
首先,必須讓周邊國家在自己的主導之下,聽自己的話。
最低的限度就是不能讓中國“染指”南亞。
也就是說,在印度人看來,你可以和印度關系不好,但是絕對不能和中國屬于合作伙伴。
否則,印度就會發動戰爭。
其次,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中國和南亞進行分隔。
畢竟,印度對周邊國家的態度就是,你必須要在我的控制之下。
在陸地上,除了中國之外,印度周邊的國家有尼泊爾、不丹、緬甸、巴基斯坦、孟加拉,還有一個被印度吞并的錫金。
這些國家中,除了孟加拉之外,全部都是山地國家。
所以印度必須逼迫這些國家做自己的小弟,否則一旦他們得到中國的支持,印度就會被中國“戰略包圍”。
【印度的國家利益,就是整合鄰國】
雖然印度眼下不是我們的對手,但是印度的潛力極大。
很多專家都認為,未來的世界是中國和印度的世界。
這個分析,君明是比較認同的,因為印度和中國一樣,不僅擁有廣闊的領土面積,也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
而且印度的地理位置并不差。
印度地處印度洋的要道之上,離歐洲、非洲很近。
只是說印度的戰略位置并不好。
歐盟想要統一,看不到任何希望,俄羅斯被歐盟圍堵,美國遠離亞歐大陸。
印度確實有成為大國的潛力。
目前的印度實力太弱,根本不值得我們重視。
我們的重點是美國,先將美國這只“紙老虎”從我們身邊攆走,那就是讓美國從日韓撤軍。
然后再考慮南亞的問題也來得及。
對于印度而言,印度必須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中國對印度的威脅太大了,印度想要發展起來,就必須阻止中國對印度的遏制,必須建立其和中國之間的緩沖區。
不能讓周邊國家與中國結盟。
否則將來中國成為全球“頭號強國”,為了阻止印度成為超級大國,就會不斷打壓印度。
在中國的支持下,印度周邊小國家隨便找個借口都能和印度大打出手。
然后就能把印度拖入無止境的戰爭漩渦之中。
屆時,印度想要崛起,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印度看來,如果只是將周邊國家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是不夠的。
因為印度和中國直接接壤。
由于中國在地緣上擁有足夠的優勢,根本不需要借助印度周邊國家就能遏制印度。
藏南和阿克賽欽就是一個不錯的借口。
將來印度如果對我們形成威脅,我們就可以用藏南和阿克賽欽問題,把印度拖入戰爭泥潭之中,阻止印度崛起。
所以,從印度的角度來看,必須讓西藏脫離中國的控制。
只有西藏脫離了中國的控制,印度和中國之間就會隔著一個西藏。
大家看到這之后,就會明白,印度的最高國家利益是什么。
那就是讓周邊小國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時要把西藏從中國手中奪走。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阻止中國將來可能對其實施的遏制政策。
這個戰略從印度獨立那一刻就一直在推進。
畢竟,這個戰略并不復雜,為此印度還做了許多部署。
第一,“肢解”巴基斯坦。
二戰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后,英國實力大打折扣。
無力繼續維持殖民地,于是英屬印度最后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按照宗教實施“印巴分治”。
信仰印度教的歸入印度,信仰伊斯蘭教的歸入巴基斯坦。
按照這一方案來看,巴基斯坦有一塊“飛地”,那就是“東巴基斯坦”。
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之后,印巴之間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共發生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也被稱之為“三次印巴戰爭”。
1971年,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對巴基斯坦發起進攻。
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這次戰爭的結果就是,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
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也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國。
第二,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甚至還想吞并整個巴基斯坦。
要知道,克什米爾是山地,擁有了克什米爾地區,就能為印度保留一個極為難得、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可以將重要的戰略武器部署到克什米爾的高山和叢林之中。
也可以威脅巴基斯坦,甚至還可以將影響力滲透到中亞地區。
可是克什米爾地區對于巴基斯坦同樣重要。
【圍繞克什米爾,印巴多次交火】
在這種情況下,誰占領克什米爾,誰就會擁有巨大的地理優勢。
只要把軍事設施建立在克什米爾地區,就能對對方的首都形成巨大的威脅。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說過,印度沒有克什米爾,就不能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也說過,克什米爾就像巴基斯坦頭上的帽子,如果我們容忍印度摘走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控制。
因此,印巴才會圍繞克什米爾不斷發生摩擦,甚至誰都不可能對誰妥協。
除非印度放棄大國夢,或者巴基斯坦向印度低頭服軟。
第三,印度吞并了錫金王國。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在50多年前,這個星球上還有一個國家叫做錫金。
原本在中段,中國和印度是不接壤的,中間隔著尼泊爾、錫金和不丹。
在1975年,印度操縱下,錫金舉行公投之后,廢除錫金亡國,加入了印度,成為印度一個邦。
這是印度干的最愚蠢的一件事,印度吞并錫金之后,出現了兩個極為嚴重的后果。
首先是讓周邊的尼泊爾、不丹整天擔心,印度隨時會吞并自己。
這讓尼泊爾和不丹不斷與中國加強合作。
我國甚至還把鐵路、電力網和網絡鋪設到尼泊爾和不丹境內。
他們必須依靠中國,才能確保不會被印度吞并。
同樣的道理,中國也需要尼泊爾和不丹才能制衡印度。
畢竟,中印同屬于大國,直接爆發沖突太過激烈。
利用小國做自己的“代理人”來遏制印度,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2020年,印度去尼泊爾裝杯,結果被尼泊爾干掉一人。
隨后尼泊爾宣布,將和印度有爭議的335平方公里區域納入自己的版圖。
其次就是吞并錫金之后,印度又多了一處和中國接壤的土地。
原本中國和印度之間和隔著一個錫金,相當于錫金就是中印之間的緩沖地帶。
一旦將來中印出現矛盾,不會在中部牽扯太多的精力。
結果印度吞并錫金之后,中印有三處接壤,東部的藏南、西部的阿克賽欽、和中部的錫金。
1962年,我們就是同時從藏南和阿克賽欽對印度發起進攻的。
將來如果局勢需要,我們同樣可以從這三個地區發起進攻。
甚至在中部還可以切斷西西古里走廊。
屆時,印度將會成為一座“孤島”。
2017年,中印對峙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在靠近錫金的亞東縣修建公路。
印度以為自己占領錫金就占了一個天大的便宜。
但是印度根本不知道,錫金是一個極為貧瘠的地區,未來可能給印度帶來天大的麻煩
第四,支持“藏獨”。
在2003年,印度是堅定的支持者,目的就是要在中印之間建立緩沖區。
只要西藏不再屬于中國,印度北部就徹底安全了。
而我國對此也有應對的辦法,那就是不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
直到2003年,印度承認西藏屬于中國領土之后,我們才承認錫金屬于印度。
但是此舉卻讓印度和中國之間,多了一塊接壤的地區。
第五,欺凌周邊小國。
上文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印度和周邊國家幾乎都有矛盾。
從客觀角度來看,印度的國家戰略沒有問題,目標是好的,但是印度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如果印度實力不足,就強行推進,自然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不信印度可以放眼看看周邊,中國的鐵路、網絡、電力網已經鋪設到了不丹、尼泊爾。
【中國鐵路,鋪設到不丹】
中國和巴基斯坦建立起中巴經濟走廊。
中國獲得了緬甸皎漂港99年的特許權。
中國獲得了斯里蘭卡科倫坡港99年的特許經營權。
中國還收購了馬爾代夫17個島嶼。
中國和印度GDP的差距達到五倍之多。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還想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不是我看不起印度,就算給印度這個機會,印度也不中用啊。
否則此前也不會被巴基斯坦擊落六架戰機。
對此,你能說巴基斯坦沒有給印度機會嗎?
給了。
是印度率先發起襲擊,巴基斯坦屬于緊急應對。
即便如此,印度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被打出一個6:0的戰績。
丟人估計都丟到了歐洲。
因此,美國面對眼下的印度,屬實也有點心力憔悴。
就差直接大呼“這樣的豬隊友,誰都帶不動”。
所以,中國將是印度永遠無法逾越的大山。
美國對此都無能為力。
沒辦法,美國人鞭長莫及,只能在一旁喊喊口號,除了給印度提供一些情緒價值,其余什么都提供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