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文瀟 記者 蔣亦豐)“這門課讓我明白,教育者的溫度藏在細節里,比如處理學生沖突,批評錯誤的同時要守護他們的尊嚴。”最近,浙江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鄭慧嫻在《師德養成》線上課程的話題討論區寫下感悟。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教師學歷層次要求的不斷提升,師范院校教育碩士研究生占比顯著增加。“培養具有‘德育自覺’的未來教師,必須打通‘認知-踐行-反思’全鏈條。”浙江師范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溫建明坦言,傳統培養模式容易導致德育缺乏實效,“就像教游泳只在課堂講動作要領,卻不讓學生下水”。
對此,該校將“德育自覺”具化為可量化、可追蹤的培養標準。在為期1個月的見習環節,實習生觀摩并記錄主題班會不少于1次,師生交往案例不少于3個;在為期1學期的實習環節,要求實施個別教育案例不少于1個,獨立組織2次主題班會,提交1篇德育實踐反思報告。專業導師同時明確,研究生們要全過程記錄所見所聞的教育細節,運用相關教育學、心理學原理,解釋所見所聞,從中概括、提煉相關問題解決的一般道理,并付諸實踐。
如此大體量的“下水”學習,讓“準教師”們對師德有了直觀的理解。張靖雯來到義烏市青巖書院見習第一周,發現該校某班主任正在總結班級情況,原以為會批評寢室整理被扣分的學生。沒想到,班主任表揚了寢室未被扣分的學生,并宣布以后每周在班級內評比模范寢室。“巧妙地將批評說教轉化成了引導激勵,以此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張靖雯將這個情境記錄在見習本上。
下一年,張靖雯開始教育實習,班上有一名愛打瞌睡的學生讓人頭疼。張靖雯因勢利導,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他任班級體育委員,同時在課上多次讓他發言。
“這些案例在成熟教師身上并不新鮮,但對于剛走出大學的教育碩士,卻是難能可貴的。”浙師大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查穎介紹說,學校還聘請了陳立群、俞正強等一大批師德模范實踐導師,師生比例嚴格控制在1:3以內,確保指導的高質量和精準度。
據悉,這套師德培養體系歷經了26年沉淀,為中小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些研究生們還赴廣西、新疆、四川等地開展義務支教活動,對口廣西龍州縣的支教活動連續開展25年,當地直接受益師生6萬余人。
“‘德育自覺’不是抽象概念,而要轉化為可觀測、可評價的素養指標。”浙江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蔣云良表示,學校正構建“德育能力數字畫像”,通過分析浙師智慧教師教育平臺上數十萬條實習跟蹤數據,形成涵蓋共情力、規則內化度等維度的評估模型。
作者:張文瀟 蔣亦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