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爺捏著皺巴巴的銀行卡直嘆氣。手機短信顯示,4月養(yǎng)老金到賬143元。他蹲在門檻上數了三遍,煙袋鍋敲得石板當當響:“這錢買袋化肥都不夠,更別說吃藥了。
”村里像張大爺這樣的老人不少,每月守著百把塊錢,掰著指頭算油鹽。
有人說農民養(yǎng)老金是“空頭支票”,這話過了頭,可錢袋子癟巴巴也是事實。2009年農村養(yǎng)老保險才起步,比城里晚了近20年,地基沒打好,樓高不起來。李大姐總琢磨:“年輕時交的養(yǎng)老保險,咋老了反而不夠花?
”她不知道,農民養(yǎng)老金大多靠財政補貼,2023年補貼占了兩成多,可錢包就那么大,僧多粥少。有人算過賬:全國最低標準要是漲到600元,每年得砸進去9000億,這可不是小數目。更愁人的是,好多老鄉(xiāng)壓根不懂咋參保。
村口王大爺認準了“交多交少一個樣”,早年只選最低檔,現在直拍大腿:“早知道多交點了!
”這種誤區(qū)像野草,在村里扎根不淺,耽誤了不少人攢“養(yǎng)老本”。基金也不爭氣,不像城里養(yǎng)老金能跟著物價漲,全靠財政“輸血”,自己沒多少生錢的道兒。東邊上海的老人每月領千把塊,西邊貴州的大爺攥著160元犯難,同是一片天,差距咋這么大?
以前靠兒女養(yǎng)老,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地里的收成養(yǎng)不了老,養(yǎng)老金成了獨苗苗,卻又瘦巴巴。
還有筆歷史舊賬沒人提:當年土地賣了建工廠,可賣地的錢沒給農民攢養(yǎng)老錢,現在老了才發(fā)現窟窿在這兒。
這些年政策沒閑著,養(yǎng)老金年年漲,可趕不上物價跑,老鄉(xiāng)們心里還是不踏實。
有人說“養(yǎng)兒防老不如政策穩(wěn)”,可政策的勁兒該往哪兒使?是多給欠發(fā)達地區(qū)補點錢,還是教會老鄉(xiāng)挑高繳費檔次?亦或是讓養(yǎng)老金跟著地里的收成一起漲,別讓老實巴交的農民總吃虧?
我跟著駐村書記跑了半年,發(fā)現最難的不是算經濟賬,是讓老鄉(xiāng)信得過、看得懂、夠得著。張大爺總說:“咱不盼著跟城里人比,就想病了能抓副藥,冬天能添件棉襖?!边@話聽著扎心,卻說出了千萬農民的心思。
現在的問題不是有沒有,而是夠不夠、穩(wěn)不穩(wěn)、公平不公平。制度的網正在織,但邊角上還有漏風的地兒,得一針一線補結實。財政壓力大是事實,可農民當年交公糧、扛鋤頭,給咱打下了糧食底子,這份情不能忘。
更關鍵的是,當越來越多老人離開土地,養(yǎng)老金就是他們最后的依靠,容不得半點馬虎。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要是寶兜里沒錢,這寶也難安穩(wěn)。該咋讓土地里刨食的手,晚年能捧穩(wěn)一碗熱乎飯?
這道題,得讓政策、社會、咱每個人都上上心。至于到底啥時候能破局,咱且看接下來的法子實不實、力度夠不夠。但有一點清楚:農民的養(yǎng)老賬,不能只算經濟賬,更得算良心賬、長遠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