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看這個畫面:
當這名坦克裝填手將一枚帶有完整彈殼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裝入炮膛,在開炮后,從拋殼器里卻只落下了這么一個小東西,那彈殼多余的部分去哪兒了?
原來,它燃掉了。
彈殼中銀色的部分并不是金屬,而是一種由硝化纖維素壓縮成型的類似塑料的材質。它具有爆炸性,在射擊時會燃燒,因此開炮結束,就只剩下圖中黑色圓環下方的部分了——只有它是用金屬制成的,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殘殼的儲存空間。
很妙的設計對吧,但有的設計卻很致命,比如二戰名機B-17“空中堡壘”上面的兩個按鈕。
它們一模一樣,形狀、大小毫無差異,但一個是起落架的控制開關而另一個是襟翼的控制開關。
于是,當燃油告罄、神經緊繃時,飛行員極容易誤操作——本該是放下起落架的,卻誤開襟翼導致機身失衡,飛機如斷翅巨鳥般轟然墜地。調查顯示,有超過400架B-17的墜毀都跟此設計有關。
最初,大家都怪飛行員“操作失誤”。直到心理學家查帕尼斯站出來說:“這不是人的錯,這是設計的錯。”他提出一個超簡單的改進:把起落架開關做成有“輪胎手感”的按鈕,而襟翼則是三角形的,這樣飛行員即使不看,也不會按錯。自此,同類事故一夜絕跡。
類似的潰敗在二戰法軍身上也有上演,不過問題不在設計而在戰略了。
1940年,法國兵力強大,配備齊全,甚至還有英軍相助,本該依仗數字優勢輕取德軍,卻慘遭閃電戰碾壓。所以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原來是通信!僵化的法國還在依賴騎兵傳遞信息,他們使用信鴿、自行車和摩托車這種一戰時的老古董,命令一級級傳遞,信息常常延誤。戰場風云瞬息萬變,他們卻遲遲無法調整部署。
相反,德軍全靠無線電指揮,前線與指揮部實時對話,空軍二十分鐘內即可支援,行軍路線、攻擊目標說變就變。快速反應和精準配合讓法國防線猶如多米諾骨牌般崩潰。裝備再好也無法彌補戰略更新的遲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