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卻已深刻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廉價無人機的廣泛應用讓以重型裝備為核心的陸軍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于是,美國陸軍痛定思痛,宣布淘汰包括M-10輕型坦克、悍馬軍車、聯合戰術車輛JLTV、MQ-1C灰鷹無人機乃至AH-64D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內的一系列傳統裝備,試圖加速無人機作戰改革。
傳統陸軍裝備的弱點在無人機面前暴露無遺。坦克和裝甲車雖然擁有厚重的裝甲,但在無人機的高空偵察和精準打擊下,難以隱藏行蹤,且機動性不足以躲避攻擊。武裝直升機如AH-64D阿帕奇,雖然火力強大,但其高昂的維護成本和對后勤保障的依賴,使其在面對無人機集群的飽和攻擊時顯得力不從心。大型無人機如MQ-1C灰鷹,戰場生存能力極低,造價高昂且易被電子戰干擾,遠不如廉價無人機靈活高效。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傳統陸軍裝備的設計理念源于冷戰時期,強調正面交鋒和高強度對抗。然而,現代戰爭的形態已發生根本變化。無人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將火力投送和情報收集能力下放到單兵或小規模單位,徹底改變了戰場的節奏和規則。美軍過去引以為傲的重型裝備體系,在這種新模式下顯得笨重而過時。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無人與有人裝備融合方面走在了前列。解放軍不僅大規模列裝各類無人機,還通過系統性改裝,將無人機與傳統裝備深度整合。例如,解放軍的坦克和裝甲車部隊已開始配備小型偵察無人機,用于實時戰場感知;步兵單位則廣泛使用FPV無人機與傳統火力協同作戰。更重要的是,解放軍通過構建“網絡化作戰體系”,將無人機、電子戰裝備和有人平臺無縫連接,實現了從單兵到指揮中心的全面協同。
解放軍的成功得益于其頂層設計和長期規劃。早在10多年前,解放軍就已開始探索無人裝備的體系化應用,并在演習中不斷驗證無人+有人作戰模式的可行性。與此同時,解放軍在人工智能、5G通信和電子戰技術上的投入,為其無人作戰體系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加上中國擁有最完善的廉價無人機產業鏈,擁有全面普及無人裝備的物質基礎 和技術潛力。這種系統性、整體性的改革路徑,使解放軍在現代戰爭的轉型中占據了先機。
俄烏戰爭的教訓讓美軍清醒認識到,無人機已徹底改變地面戰爭的模式。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宣布的改革計劃,堪稱美軍近年來最大膽的轉型嘗試。美軍計劃為每個步兵師增配1000架無人機,發展以無人機、電子戰和小型步兵車輛為核心的作戰力量,并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更分散、更精準的戰場網絡。為此,美軍正與烏克蘭軍方及其軍事承包商密切合作,學習烏克蘭在無人機作戰中的實戰經驗。
然而,烏克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戰爭中的“被迫創新”,其無人機作戰體系更多是臨時拼湊,缺乏長期規劃和系統性整合。美軍若想真正復制甚至超越烏克蘭的成果,必須在技術、組織和文化層面進行全面變革,注定充滿阻力。
首先,傳統裝備的淘汰將直接沖擊美國龐大的軍工復合體。坦克、裝甲車和武裝直升機的生產涉及眾多利益集團,這些集團在國會和軍方內部擁有強大的游說能力。取消相關項目可能引發激烈的政治博弈。其次,美軍的組織結構和作戰理念根深蒂固,長期以來以重型裝備和大規模聯合行動為核心,轉型為以無人機和分散作戰為主的模式,需徹底重塑訓練體系和指揮鏈條,這對美軍的適應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戰。
此外,美軍在技術層面也面臨瓶頸。烏克蘭的無人機作戰高度依賴商用技術,而美軍出于安全考慮,更傾向于開發專用軍用無人機,這無疑會增加成本和研發周期。同時,美軍如何在短時間內構建一個高效的無人+有人作戰體系,是一場技術與時間的賽跑。
總體而言,無人機的驚人表現,為傳統陸軍裝備敲響了喪鐘。解放軍在無人+有人裝備融合上的系統性探索,為現代陸軍轉型提供了更具啟發性的范本。美軍的改革能否成功,不僅關乎其自身的戰斗力,更將影響未來全球軍事格局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