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留給觀眾的“留言簿”無話可說,才是最好的文博服務和文化傳承
5月6日,太原第四十八中學校高一學生張斐翔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今年4月,他游覽太原博物館瓷器展廳時,發現該館收藏的多個瓷器標識出現錯誤或者不當。例如“紅釉葫蘆瓶”應改為“豇豆紅釉瓷葫蘆瓶”,“白釉開片瓷硯”應改為“仿哥釉瓷硯”,“紅釉纏枝花卉紋碗”應改為“礬紅地白纏枝花卉紋瓷碗”等。
據報道,該館工作人員回應稱,對于張同學發現的問題,需要修改的已經全部修改完畢,“改了名之后,更加貼合時代特征。所以還是需要專家研究,我們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改進”。
一名高中生能從博物館展廳中發現問題,并對多件展品的標注“糾錯”,這讓人不由得慨嘆:隨著近年來文博游大熱,觀眾不僅越來越年輕化,且越來越專業了。
值得稱贊的是,館方并未回避問題,而是積極和張同學取得聯系,并邀請他以及文物專家共同來到該館,就所反映的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面對觀眾“糾錯”,館方選擇不遮丑不捂羞的開放心態,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確實難能可貴。正如張同學所言,“這不如被稱作是民間愛好者和官方從業人員的良性互動”。
事實上,這樣的糾錯事件并非孤例,類似良性互動也曾在多地發生。如據媒體報道,近幾年,在西安、杭州等地博物館也曾被觀眾指出存在標識錯誤,而后均得到館方的肯定與整改。
觀眾的偶然“挑刺”,能贏得館方認可,不只是進一步佐證個人學識的專業,更在于善意提醒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必須更專業更嚴謹。而館方能接受這樣的“挑刺”,樂見更多觀眾在博物館里從文化接受者蛻變為文化維護者,選擇包容和開放心態,也更利于推動承載傳播文明和文化傳承的公共空間的共建共享。
但類似事件時有發生,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博物館存在文獻引用單一、展品標識不當、更新滯后等問題。館方更應讀懂觀眾糾錯背后的公眾期待——博物館應是更專業的文化守護者,和更嚴謹的文化傳播者。
某種意義上,讓留給觀眾的“留言簿”無話可說,才是最好的文博服務和文化傳承。
這也對各地博物館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物研究和展品標識,只要是面向公眾展出,就得嚴謹以待,細心排查,確保專業。相關展廳是否及時更新,相關標識是否不當或出錯,相關講解是否與時俱進,館方不能局限于“閉館日”的排查,還需隨時自查自糾,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確保“百密而無一疏”,以維護自身嚴謹和專業的公眾形象,切實扛起文化教育這一社會責任重擔,不能總是等到觀眾發現問題才引起重視才開始整改。
紅星新聞評論員 彭志強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