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銀川的沙塵天氣有些頻繁,連場的沙塵(揚沙)籠罩全城,在一片灰黃朦朧中,很多人直呼鼻子受不了。同時時值四月,更有漫天飛絮擾人,使得很多人不禁要問:銀川還宜居嗎?
相比較而言,人們對于“飛絮”漫天的厭惡勝于沙塵的侵襲。因為沙塵有停歇,可是飛絮可是貫穿春天的,給生活帶來非常的不便。
這些“飛絮”準確來說,來自于楊樹和柳樹的“花季”,植物開花要播種,楊樹柳樹也不例外,這些飛絮就是它們繁殖繁衍的載體和產物。
所以,人們吐槽最多的就是為什么不能把它們砍掉?或者是替換成其它的樹種?因為只要它們不存在了,飛絮之災(害)自然就消除了。
很多人沒有想過,其實它們也是為銀川乃至寧夏,甚至西北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簡單一點來說,楊樹防風固沙,柳樹保水美化。
之所以選擇這兩種樹,是因為它們在西北干旱之地易存活,生長快,固沙保水效果好。
而要是從歷史上來說:
1、柳樹在銀川的種植歷史久遠自古有之。
第一次大規模種植,是在唐朝時期,那時候的銀川,叫懷遠鎮,戍邊的軍士離家思鄉,柳樹成為很好的一個精神寄托的載體。因為古人有“迎梅送柳”之說,并且柳樹隨便一插,近水即活,不需要專門養護,簡單來說,省心省力省力。
第二次是在明朝時期,隨著百渠流潤的遍布,柳樹也隨之沿堤岸延伸,成為一大風景。明朝藩王朱栴為此專門寫了首《官橋柳色》,并且把此景列入他的“寧夏八景”中。
第三次是在晚清左宗棠平亂后大軍所栽,所以,人們喜歡把這些柳樹稱之為“左公柳”。
2、柳樹在銀川的種植時間就短了,起始于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那是因為當時銀川風沙大,選擇種植楊樹也是根據西北的氣候和它的特性而決定的。
并且楊樹在銀川的八九十年代遭受過一次滅頂之災,起因是天牛泛濫。這個“天牛事件”,也成了楊樹的一個命運分水嶺。
據老人們說,在滅天牛需要砍伐掉楊樹之前,那些楊樹是不產毛絮的,后來補種的就產毛絮了,銀川人們也進入與“飛絮”共舞的時代。
飛得滿城都是的,基本是楊絮,那是因為楊樹高大,飛絮又輕,容易隨風飛揚;柳絮雖然也不少,但是由于它近水,毛絮又重,所以,柳絮之“害”的范圍相對小,只在周邊。
不管如何,這些楊柳樹不討喜,少有人喜歡它們的。
威記最近在看支寧人歷史,忽然發現,楊柳樹跟支寧人還有老銀川人是何其之相似!
冥冥中,這些似乎是注定的。也可以說是巧合吧?
支寧人如楊樹,老銀川人似柳樹!
1、支寧人如楊樹。楊樹在銀川扎根生長,守護銀川一方;支寧人也一樣從五湖四海來到寧夏,支援寧夏建設,奉獻青春,揮灑熱汗,最后留了下來。并且,很多楊樹都還是支寧人種植栽培的。
最后,銀川自然環境大變樣,越來越好;而銀川的城市建設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支寧人書寫的是銀川版(或者說寧夏版)的“白楊禮贊”!
2、老銀川人如柳樹。他們在銀川扎根傳承,生生不息,遍布銀川的各個角落,卻不顯眼,默默書寫著屬于“老銀川”的傳奇。一如柳樹搖曳,裝扮著塞上江南的底色。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發展,銀川的城市建設越來越好。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來到了銀川工作生活,為自己的人生拼搏。與此同時,有關支寧人和老銀川的故事,卻漸行漸遠,遠離了銀川的生活中。
就如同漫天飛絮,最終不知飄向何處。
還有誰記得他們?
這里是寧夏!發現寧夏之美,感受寧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寧夏的人文歷史!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