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5·12”國際護士節特別報道
解碼成都市三醫院護理團隊的“人文智護”之路
市三醫院護理團隊。
兒科專科培訓。
重癥醫學科PICC穿刺。
急診科專科培訓。
在醫療領域,“三分醫療,七分護理”絕非虛言。在醫療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不斷創新的當今,護理團隊如同醫療服務鏈條上不可或缺的“隱形引擎”,用專業與溫度托舉起患者康復的希望。
在這方面,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護理人一直在持續努力,積極探索現代護理模式。護理團隊在以專科化彰顯護理工作專業和精細的同時,也在用人文化和智慧化讓患者感受到時代與文明的進階。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節點。在“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我們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團隊的人文化和智慧化作為案例來解讀近年來護理工作的變革,幫助廣大讀者了解當下醫療正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專 讓護理技有所長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病房,滴答作響的監測設備與穿梭忙碌的身影,勾勒出“距離死亡最近的戰場”。“我們既要用專業技術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更要用人文關懷給予他們對抗病魔的力量。”重癥醫學科護士長馬軼說。為了實現這樣的“既要,又要”,他們將工作進行了拆解,一方面通過踐行專科護理讓患者得到精細化治療與照護,一方面想盡辦法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屬與醫護的愛,幫他們抵御緊張與恐懼,擁有足夠的力量與勇氣對抗疾病的威脅。這樣的實踐,讓護理團隊的“專”與“愛”得到充分彰顯。
近年來,國家衛健委不斷強化專科護理的重要性,以期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重癥醫學科的專科護理也在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分工日益精細:體外膜肺(ECOM)團隊爭分奪秒維系生命;床旁血液凈化小組精準調節患者代謝;超聲引導下空腸營養管植入、PICC植入(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等技術,為患者開辟生命通道……一項又一項的專科護理精細化操作,讓無數生命重燃希望。
專科護理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僅在重癥醫學科。為讓護理更“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下足了功夫。至今,這一發展路徑,已覆蓋大部分臨床科室。
急診科護士長張濟梅說,在該科,經過培訓拿到專科護士證的護士占比達到50%。早在2010年,該科就獲批為全省首批急診專科護士培訓基地,為全省各地輸送了諸多專科護理人才。
兒科護理技術要求高、承受壓力大、培養周期長。為了培養出更多護理人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兒科創新培養模式,采取“遞進式分層教學”——新進護士前3個月由老師一對一帶教,強化基本功訓練,考評合格后才允許在老師帶領下獨立觀察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將接受嚴苛的臨床考察和技術考核,合格者可為7歲以上的孩子做治療;經半年的前期嚴格訓練且考評合格者,可進階為血管條件較好的患兒做穿刺,再逐漸接手危急重癥患兒的治療。
“在臨床遞進式分層教學過程中,除了臨床外,我們還用仿真模具對護士進行反復訓練,并原創編制了兒科專科實習生手冊,設定有護理查房、讀書課等多種培訓方式,以全方位關注新進護士的業務、心理動態,在不斷強化他們專業性的同時,還讓他們有歸屬感。”新生兒監護室護士長劉雯說,這種成體系的培養模式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專業技能過硬的護理人員,吸引全國各地醫院前來交流,內容涉及基礎生命支持、危急重癥搶救、傷口處理以及預防接種等。
愛 讓患者心有暖陽
在封閉的重癥醫學科病房,護理團隊用創意與溫情打破冰冷。溫情的視頻連線——“云端愛”讓患者與家屬通過視頻“隔空相見”;畫滿祝福的“氣球手套”——“標志愛”,承載著祝福與鼓勵;傾情朗讀的家書——“書信愛”,將親朋的牽掛化作對抗病魔的精神支柱。治療是手段,而愛賦予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一個個溫暖之舉,成為患者的治愈良藥。
肥胖與代謝疾病中心的個案管理團隊,將人文關懷貫穿于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作為全國率先成立的肥胖與代謝性疾病診療中心,為讓肥胖患者實現個性化、精準化治療目標,中心持續探索創新服務模式。組建個案管理團隊,正是其中的創新舉措之一。這支由6名護理骨干組成的個案管理團隊,從患者首次聯系到醫院的那一刻起便介入管理。“比如針對已有慢性病的肥胖患者,我們就會根據病案資料提供規范用藥指導,通過前期管理為后續減重治療奠定基礎,助力縮短診療周期、降低就醫成本。”個案管理師蔣秋白介紹道,患者在完成減重手術后,有專職護士進行系統管理,出院后,個案管理師仍持續跟進了解其身體狀況,從營養指導、運動處方、心理支持等多維度提供專業建議。截至目前,中心已為超過5000名出院肥胖患者建立了個案管理檔案。“每位個案管理師平均每天要聯系數十名患者,工作量很大,有時甚至半夜仍在回復患者咨詢。能通過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為患者贏得健康,是值得的。”她說。
在腫瘤一科,設置了讓患者和家屬都倍感安慰的人文病房。護士長潘曉蘭介紹說,人文病房可以依據患者的意愿布置,比如放入意義特別的照片、老物件等,“希望將病房營造成患者熟悉的環境,讓人文關懷的光芒照亮生命的每個階段。”而在患者離世后,護理團隊還將提供哀傷輔導,“人文關懷的核心就是心理支持,不論是患者還是家屬,我們希望讓他們知道,身邊始終有人在關心、陪伴。”
智 打造高效護理新體驗
走進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智慧化元素無處不在——“無線監測器”實時傳輸患者生命體征,告別傳統監護的束縛;“移動護士站”讓護理工作從“折返跑”變為床旁一站式服務,效率大幅提升;“床頭交互屏”集健康宣教、費用查詢、點餐服務于一體,患者足不出戶便能獲取所需信息;“智能輸液系統”通過物聯網實現精準調控,讓輸液安全更有保障……
智慧醫療的加速落地,賦能醫療服務發生了新變革。
“智宣教”系統投用,讓結腸鏡檢查患者檢查結果得到有效改善。消化內科一病區護士長周玲說,結腸鏡是篩查結直腸早癌的最有效手段,但不少患者會因為腸道清理不完全而影響到檢查質量。“智宣教”系統投用后,可以在醫生開出檢查單后5分鐘內,通過微信公眾號點對點向患者推送檢查教學視頻,詳細告知如何進食、怎樣吃藥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知識“干貨”。數據統計顯示,自系統投用以來,患者腸道準備合格率上漲了10%以上,檢查準確率也隨之直線上升。
質 筑牢醫療安全屏障
如果說臨床智慧化系統讓患者得到了更便捷、及時和精確的檢查和治療,那么,作為“醫療器械后勤保障部”的消毒供應中心,則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讓患者的醫療得到全面的安全保護,為醫療安全保駕護航。
“質量追溯系統”——讓每件消毒器械都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掃描二維碼可詳細查看清洗、消毒、滅菌的全流程信息,實現全程可追溯;“消毒供應中心數據展示系統”——如同“智能管家”,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及時預警故障風險,確保醫療器械安全可靠。
從人文關懷到智慧賦能,這支護理團隊用行動詮釋著現代護理的內涵,也為醫療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醫療服務邁向規范化、專業化、人文化、智能化的征程中,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團隊始終以創新為驅動,致力于構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護理體系。未來,護理團隊將持續精進,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溫暖的護理服務。
鄧曉洪 李詩敏/文 圖據市三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