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孫淑玉 通訊員 叢冰
編者按:
從精準判斷的“透視眼”,到同時應對多重任務的“分身術”,再到用共情力化解焦慮的“讀心術”和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播醫學知識的“科普達人”,作為醫療戰線的“多面手”,護士們用專業與溫情守護著生命健康的每一道防線。在5·12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超能”護士——5·12國際護士節專題報道,記錄他們的日常與堅守。謹以此專題,向所有默默奉獻的白衣天使致敬。
回歸護理一線,對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成癮醫學科護士徐銘矯而言,仿佛推開一扇睽違已久的“家門”。跨越三千多個日夜后,當指尖重新劃過護理記錄單的瞬間,她甚至有些興奮。這一刻,她已經等了太久。
當初,因為奶奶而選擇護理專業的徐銘矯沒有想到,兜兜轉轉十幾年,成為護士竟成了她魂牽夢繞的期盼。這份對初心的堅守,不僅讓她找到了學以致用的價值感,更為無數心理疾病患者點亮了希望之光。在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跟徐銘矯一樣,因熱愛而選擇、用執著書寫無悔的提燈天使還有很多,他們用專業與溫情共同守護著患者的心靈港灣。
兩段經歷一生堅守
徐銘矯的從護之路,比一般人要長很多。
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徐銘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心疼癱瘓在床多年的奶奶,徐銘矯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護士。當時她的想法很簡單,就想學成后能為奶奶減輕痛苦。但遺憾的是,奶奶沒等到她畢業就去世了。這份沒來得及兌現的承諾,成了徐銘矯心中難以釋懷的痛。
徐銘矯(中)在和同事討論工作。
畢業后,徐銘矯曾在當地一家化工廠的醫務室工作了十余年。遠離臨床一線的緊張和忙碌,醫務室的工作雖然安穩閑適,但她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一次意外事件,讓她看清了自己的本心。
廠里的一名同事因意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誘發了一氧化碳腦病,原本溫和外向的他變得喜怒無常,根本無法正常工作。后經人介紹,到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后,這位同事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種立竿見影的轉變,讓徐銘矯開始對這家專科醫院產生了好感。
“那時候就覺得,還是要回到臨床一線,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盡管已闊別臨床護理十余載,但徐銘矯對護理事業的熱愛卻分毫未減。2019年,徐銘矯如愿考入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成為了一名精神科護士。穿上護士服的那一刻,她難掩激動:在奶奶身上沒能用到的護理知識與技能,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跟其他剛參加工作的護士不同,徐銘矯幾乎沒有“陣痛期”,沒有擔憂和恐懼,已過而立之年再回護理一線,徐銘矯看到更多的是患者的孤獨與痛苦。“沒準我能做點什么”,她暗下決心。
是體力活更是良心活
挑戰接踵而來。走上精神科護理崗位后,徐銘矯突然多了很多身份,也需要掌握很多“隱藏技能”。
前陣子,科室來了一位17歲的患者,剛入院時,他不僅拒絕吃飯和治療,還有輕生的念頭。交班得知男孩一晚上沒睡后,徐銘矯走過去輕聲詢問原因,沒想到此番關心卻招來了男孩的反感,他扭頭瞪著徐銘矯,扔下一句“誰要你管”就走開了。見男孩與兒子年紀相仿,徐銘矯沒有半點生氣,反而格外心疼這個正值花季的孩子,她主動切換到“媽媽”的角色,繼續和顏悅色地與男孩交談,一次、兩次、三次,不記得被拒絕了多少次,最終,男孩放下了戒備,開始慢慢接受徐銘矯,不僅愿意吃飯和吃藥了,還把心底的秘密全告訴了她。
溝通和共情是徐銘矯收獲的第一張“通關卡”。然而這只是開始,真正踏入成癮醫學科后,她才發現這份工作遠比想象中更具挑戰,不僅需要細膩的情感支持,更是一場對體力與耐力的持續考驗。
成癮醫學科收治的大多是酒依賴的男患者,他們入院2—3天內一般都會出現戒斷反應,大汗淋漓、行為紊亂、譫妄等癥狀明顯。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護士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全天候守護。最日常的生活護理中,有著超乎想象的艱辛。為防止患者因不適而蹬被受涼,護士們幾乎每半小時就要重復十余次蓋被動作,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們體力透支。徐銘矯坦言,許多個疲憊的下班時刻,她連洗漱的力氣都沒有了。
“患者戒斷期間我們的付出,患者是看不到的,往往要等其病情穩定后,由其他患者轉述,患者才得知全過程。”徐銘矯說,成癮醫學科的工作不僅是“體力活”,更是“良心活”。與其他科室不同,因酒依賴患者在戒斷期意識模糊,記不清發生過什么,所以護理質量全憑職業操守。但在她看來,即便患者無法感知,她也不會敷衍對待每一個護理環節。
“患者其實很不容易,孤身一人在醫院治療,我們就應該盡己所能給他們提供幫助。”徐銘矯的出發點很簡單,護理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場以心換心的陪伴,護士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家人,全身心給予其照顧,才可能為他們驅散病痛。
徐銘矯(右)在為患者發藥。
不起眼但彌足珍貴的回應
在很多人看來,精神疾病患者病態呆滯且不通人情,但其實他們內心如明鏡般清澈。那些無聲的依賴、藏在眼神里的信任和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都是患者們感知善意的明證。
有一個瞬間,猶如刻在徐銘矯腦海里,每每想起,都讓她感動不已。一次溝通過程中,一名住院患者突然沖動,將水杯里的水徑直向她潑了過來。千鈞一發之際,旁邊的另一名患者毅然擋在了徐銘矯面前。事后回想,徐銘矯直言并沒有特別為這位患者做過什么,可能只是平時會帶點好吃的給他或經常關注他的情緒變化,這些細節卻讓患者記在了心里。
除了極少數驚險時刻外,大部分患者的回饋都是“潤物細無聲”的。57歲的陳先生有近20年的飲酒史,剛開始他每天喝一次,酒量并不大,后來他逐漸越喝越多,一次能喝掉1斤多白酒,整天醉酒。家人將他送到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治療后,很快他就出現了戒斷反應,震顫、躁鬧、胡言亂語,治療期間還出現罕見的觸電樣刺痛。為保障其健康和安全,戒斷反應期間,徐銘矯身兼數職,既要做“護理員”,定期為其更換床單、被套和清潔身體,又要做“貼心女兒”,幫他疏導情緒、協助喂飯······陳先生病情好轉后,從他人口中得知一切,每次見到徐銘矯他都要主動打招呼,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舉動,讓徐銘矯高興了許久。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在徐銘矯心中卻重若千鈞。它們不僅是患者與護士間跨越病痛的情感共鳴,更是護理事業的價值所在。每一次俯身傾聽、每一程真心守護、每一次用心付出,都承載著護患雙向奔赴的溫度。徐銘矯深知,精神科護理工作沒有捷徑,只有日復一日堅守,才能匯聚成照亮患者心靈的星河。也唯有真心付出,才有機會讓那些被疾病陰霾籠罩的生命,重新充滿陽光和擁有活下去的希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