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昱霖 通訊員 郭京泉 張歡
閱讀提示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南馬莊村由于盛產蠟桿,被譽為“中國蠟桿工藝第一村”。當地將家庭工坊逐漸發展為“庭院車間”,為附近村民提供就近就地就業機會,還依托直播電商助力效益大幅提升,帶動村民穩定增收。
“今兒要裝4000根貨,從勝芳的貨站發到長春,大家辛苦下,盡早裝完,盡早發走。”4月27日上午8時,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南馬莊村村民裴永東的家中一派繁忙景象。一輛小貨車停在院子正中,幾名工人忙著將蠟桿裝上車。裴永東跳下車后,仔細檢查貨物的捆綁情況。
今年53歲的裴永東和妻子開了一家蠟桿加工廠,四四方方的農家院子就是他們的“生產車間”。憑著這個院子,裴永東幾年前就在村里蓋起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兩年前又重新裝修,加蓋了東西兩側廂房。像裴永東這樣,利用自家小院做加工業增收致富的村民,在南馬莊村還有許多。
村民以自家院落及周圍為基地,以家庭為生產和經營單位,為自己和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生產模式又被稱為“庭院經濟”。一座座其貌不揚的農家小院,正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秘密基地”。
庭院“小廠”帶動家門口就業
推開裴永東家的院門,各式各樣、長短不一的蠟桿堆滿地面,十多名工人正在熟練地蒸煮、去皮、調直。經過大家的通力協作,一根根“原木”就被加工成色澤均勻的筆直的成品蠟桿。
蠟桿又稱“白蠟桿”,經人工培育后纖維細密柔韌,十分牢固,可被加工成農具把手或紅纓槍、武術棍等體育產品。因蠟桿觸感和色感都很好,還能自由彎曲做成各種形狀,隨著研發和設計力量的投入,蠟桿家具、工藝品等訂單需求量逐漸增加,附加值也不斷提升。
“村里家家有院子,家家都能干這個。”從裴永東家往東走400多米,是李永凱的庭院,他家里兩代人都從事蠟桿加工。“我從小就是在蠟桿堆里鉆著長大的,對這個行業特別了解。”李永凱說,自己從20歲起跟著父親做蠟桿加工,一開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有父親的指點,但時代在發展,生產、銷售等各方面都跟以前有所不同。
隨著經驗的積累,李永凱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他索性在庭院里辦了個小“廠子”,訂單也開始逐漸增加,自己一家人有些忙不過來。“村里很多五六十歲的村民,或者要幫兒女照看孩子,或者要照顧老人,不能外出務工,但非常希望能在家門口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考慮到“庭院車間”和村民的現實需求,李永凱立即行動起來,邀請有空閑時間的村民來家里上班,發動有小貨車的鄉親當司機。
今年68歲的宋文德家住與南馬莊村相鄰的中馬莊村,是被李永凱發動的務工村民中的一員。為了照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伴兒,宋文德每天帶著她一塊兒上班。“她就坐在三輪車里等我,我也能隨時隨地照顧她,每天還能掙點錢,挺好!”宋文德說。
村里像宋文德這樣在“家門口”實現安心就業的村民不在少數。“我們村現在有20多戶從事蠟桿加工行業,都需要工人,留在村里的勞動力都能用得上。”李永凱介紹說,每年秋后最忙的時候,本村的人不夠用,還有來自附近村街的人過來務工。
連線成片的特色產銷鏈
圍著南馬莊村走上一圈,很多農家院子的房前屋后和空地上都種著蠟桿,微風拂過,嫩綠的葉子相互摩擦,沙沙作響。“李大哥,你家今年能收多少蠟桿?到時候一定給我留著啊。”裴永東一邊干活兒,一邊跟工人聊天,順便就把收購蠟桿原材料的事兒也給辦了。
裴永東嘴里的“李大哥”就是村民李永海,他家的十多畝蠟桿如今長勢正好。“蠟桿這東西好管理,耐寒耐旱。新栽植的蠟桿扦插后的前五年要養樹,之后就是每年受益了。”李永海說,每年白露過后,直徑達到3厘米的蠟桿就可以采伐,采伐后的蠟桿從樹樁處留下一截樹干,做好保護,來年又能發出新的枝條。
“現在的南馬莊村是華北地區最大的蠟桿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蠟桿工藝第一村’‘中國蠟桿產業第一村’,2004年還被河北省特產之鄉組委會評為‘河北蠟桿之鄉’。”李永凱介紹著村里因蠟桿而得的榮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現在,從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到蠟桿的文化傳承,一條完整的蠟桿特色產業鏈在這個小村莊里悄然形成。“不光我們村種植蠟桿,全鎮30個村街,村村種蠟桿,還輻射帶動了永清、武清等周邊地區村街發展蠟桿產業。”李永凱驕傲地說。
直播電商助力效益大幅提升
村民李永武在裴永東家務工7年,和在外務工不同,這里出了家門就是“公司”,員工都是左鄰右舍的鄉親,大家在平時相互幫襯,非常有人情味兒。“院子里一起干活的都是我們村的,大家邊聊天邊干活,可輕松啦。”說話時,李永武也沒停下手上的動作。
到了中午時分,李永武給裴永東打了聲招呼后回家給老母親做飯,等忙完后下午再回到院子里上班。“村里年輕人都在外面,家里多是老人和孩子,他們要接送孩子、回家做個飯啥的,我們都理解。”李永凱說,鄉親們發展“庭院經濟”,圖的就是守家待地,過得舒心又快樂。
“老王,這是最后一車了,一共1200根,送到鎮上。慢點啊,等你回來吃飯。”傍晚時分,裴永東檢查完貨物,目送車輛駛出。在這個河北農村的庭院里,全年可加工蠟桿25萬根,每年訂單收入有數十萬元。
在南馬莊村的影響下,庭院“發財樹”不斷成長,周邊的村莊也紛紛幫扶村民發展“庭院經濟”。一個個“庭院車間”不僅吸納了勞動力就業,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目前,全鎮蠟桿種植面積8000余畝,年產成品桿150多萬根,年創經濟效益1600多萬元,實現了綠色生富、生態致富、產業富民。”南馬莊村所在的調河頭鎮宣傳委員侯磊介紹,當地政府也會積極幫助村民對接訂單、拓寬銷路。
在院子的一角,裴永東的女兒裴思捷正在直播。“我家從去年才開始嘗試在網上拓寬銷路,現在有自己的直播平臺,每天也能有不少訂單。”裴思捷說,她家大批量的訂單主要發往陜西、甘肅和東北三省等地,直播電商讓“庭院經濟”的效益大幅提升,讓鄉親們的手藝被更多人認可。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