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多歧路,今安在:關于中國現代化的三場辯論

0
分享至



80歲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我要補補課,“我的頭腦,要從鄉土中國進入現代化中國”。早已譽滿天下的費老,何出此言?

因為,1840年以來的中國,根本問題只有一個,就是如何實現現代化。青年時期的費孝通就以幾部成名作,為這一問題找到病根:中國是鄉土社會。因此發出“農村問題解決了,中國問題就解決了”的感慨。

然而,到了晚年,費老越來越發現,農村問題背靠的是整個農耕文明。90歲時他說,要真正在現代化上做出突破,還是要讀他上一輩社會學家的書,然后停頓一下,說:“吳景超是有點東西的。”

吳景超是誰?他是費孝通的老師,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中國倡導工業化、城市化的第一人。

1930—1940年代的中國,各種力量的交互博弈,史無前例。而在思想界,也爆發了一場以現代化為目標的漫長爭論,作為其中三次最著名辯論的主辯手之一,吳景超以一己之力,搬開一塊塊沉重的理論絆腳石,為中國通往現代化,畫好了三個清晰的路標,堪稱當年少有的“人間清醒”,亦是那二十年間最令人矚目的思想界巨星之一

巨星為何后來卻“人間蒸發”?費老90歲時強烈推薦吳景超的書,然而太多人連他的名字都很陌生。費老去世20年后的今天,吳景超先生的《歷史意識與世界視野》也終于艱難出版了:這是他關于現代中國種種建設方案的精華之作。

雖是八十年前的文章,卻篇篇直指今日中國。這就是先知。打開這本書才知道,病是費孝通看得準,藥方則是吳景超開得好。

以農立國VS以工立國



▲梁漱溟在山東鄉建院時期與工作人員合影

1929年,中國農村發生空前的大蕭條,如果說西方經濟危機是其中最后一根稻草,時人口中的“都市化經濟”,也許才是深層的“罪魁”:當時的中國城鄉,處于史上最嚴重的二元分離狀態,城市畸形發展,并從農村吸血以自肥。

正是這一年,以著名學者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嶄露頭角,試圖把社會重心從城市移植于鄉村,開辟新的鄉村文明,讓“鄉村運動成為民族自覺的開端,漸漸擴大成為新的社會制度”。

梁漱溟在山東鄒平的一系列舉措,如創辦研究院、實驗區,設立村學,整頓風俗等等,設計之精,規模之大,令人驚異。他說:“我所主張的鄉村建設,非止于鄉村問題,乃是解決中國整個問題。”這就是影響極廣的“以農立國”。

鄉建運動如火如荼之際,清華大學教授吳景超,針對梁漱溟的“振興農業以引發工業”,提出截然相反的“發展都市以救濟農村”。他認為,“鄉村帶動都市”是經濟上的復古論,“迷信農村運動可以解決農民生計,將來一定會失望”。鄉村實驗必然破滅,只有建設“完備的都市,充分行使都市職務”,才是走向現代化的真正邏輯。這就是以工業為中心建設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

吳景超的邏輯起點,在他獨創的“四種國家”理論中,并以此首次科學揭示了中國的本質。

此前衡量某國家,用的是先進、落后等詞,吳景超按人口密度和農業人口占比將各國分類,中國屬于兩者均高的第四種國家,處境最艱難,而這絕非“鄉建”可以解決,唯一出路是“創造新工業,創造新都市”,讓城鄉打破敵對,實現互助。

這是吳景超的新概念“經濟化都市”:美國已到達都市經濟,中國還在市鎮一級。農村破產,正因都市規模不夠,人口在10萬以上的城市雖有一百多座,但對周邊貢獻微乎其微,更罔論廣大農村。

今天的城鄉融合,正源自這種理念。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向何處去”的百般爭議,到此終于有了抓手。胡適、陶希圣等學者云集響應。

盡管梁漱溟的鄉村建設以儒學為靈魂,引來大批擁躉,但歷史早已翻篇,從工業文明回到農業文明,用吳先生的話來說,“是一件可憐的事,沒有什么可以自夸”。

鄉建運動后期,梁漱溟面對空蕩蕩的農民識字班,發出“農民運動而農民不動”的嘆息,道出鄉建派的集體困境——“從中國舊文化里轉變出一個新文化來”,只不過是新儒家們的烏托邦。

拿另一位鄉建組織者晏陽初來說,盡管以“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為原則,“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與村民“融為一體”的愿望依然落空。精心設計的“四大教育”體系,收效甚微;苦心十年的所謂“模范縣”,最終瓦解。

1981年,梁漱溟回首往事時承認:“在鄒平首尾不滿八年,實未能為地方造福,思之歉然。”歷史證明,吳景超才是站在時代前沿的弄潮兒。

手工業VS機器工業



▲1935年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師生合照。前排左二吳景超,左四史祿國(費孝通在清華的導師)

1947年10月2日,燕京大學禮堂,一場主題為“中國工業化前途”的對決,引來無數大咖到場。對決雙方,是費孝通和吳景超。

作為工業化、都市化的代表人物,吳景超的新“對手”,是機器工業的反面:手工業。

40年代后期,中國農村已命懸一線。事實上,1938年費孝通開始走進鄉野時,鄉建運動已日暮途窮。

作為后繼者,費孝通稱自己所做的是“鄉土重建”——既然農村的習慣、制度、道德、人才不斷受到損蝕,除非“大規模的復員鄉土”,否則“無法挽回沉淪的大局”。而鄉土重建的關鍵一步,是復位鄉土工業。

費孝通覺得,晚清以來,手工業在與西方工業的競爭中敗落,并導致鄉村中國日趨癱瘓,“現代工業不是工業的全部”,手工業同樣是工業。

1945年,費孝通等著《人性和機器》出版,認為手工業主導的社會才能維持真善美:“機器最能抹殺人性,也最能造成罪惡淵藪。”

吳景超立即寫下批駁文章,引發巨大影響,并促成這次現場辯論。

費孝通認為:發展工業必須從傳統出發,走一條有別于西方的“新路”,“我們得從土地里長出鄉土工業,在鄉土工業長出民族工業”。

吳景超強調:手工業一定逐漸衰微而終于消滅。機器工業必然帶動農村,這是世界各國走向現代的自然而然的道路,“并無別條新路”,甚至“沒有歧路”。

從世界發展的普遍潮流出發,而不是沉溺于“傳統環境”,如果說吳景超問的是“中國向何處去”,費孝通更關注的是“鄉土中國如何自救”。

在費孝通的構想中,鄉土工業使農民不必放棄農業,然而,遷就現實往往是飲鴆止渴。只有具備開闊的世界視野和清晰的發展邏輯,才會明白:中國真正的危機,不是苦于機器工業的侵襲,而恰是與現代世界的隔絕。

1980年代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工業化,似乎說明“從土地里長出鄉土工業,在鄉土工業長出民族工業”。費孝通道:鄉鎮企業“植根于農工相輔的歷史傳統”,開創了“我國工業化的新道路”。

然而,假如吳景超還在世,一定會說:鄉鎮企業的紅火,并非得益于歷史傳統,而恰是受制度所限,剩余勞動力不得不就地解決,這并非自然進程;一旦戶籍松動,人口必然隨產業向城市集中,那才是自然趨勢。

不到十年,長三角、珠三角的飛速發展,說明了這一點。

都認同工業化是出路,為何卻沒有開出相同的處方?“發展邏輯”不同。傳統認知中,“鄉村即為中國縮影”的觀念入骨入魂,中國社會的歷次重大變遷,都可以看到此觀念的無窮威力。

而吳景超著眼于現代文明的趨勢,直面現代化繞不過去的關隘。在中國,“鄉土”常年占據C位,然而社會學是對現代性問題的反應,而都市無疑是現代性最充分的地方。作為都市社會學的開創者,吳景超的現代眼光由此得見。

計劃經濟VS市場經濟



▲1944年的吳景超

1948年天地玄黃之際,在制度選擇引發各界大討論時,吳景超對蘇式經濟的批判,成為一道最炫目的理論風景線,也是鼎革之前最后的黃鐘大呂。

吳景超并非天生市場派。九一八事變后,他一度認可“統制經濟”,但恰如哈耶克從“溫和的社會主義者”變成古典自由主義者,全面抗戰開始,吳景超考察完蘇聯和美國后,重回自由主義價值觀。

這種回歸并不容易。1930年代起,戰時管制思維的流行,蘇聯初期建設所展現的“巨大成功”,使計劃經濟迅速破圈,進入中國后,外有蕭伯納等左派溢美之詞的加持,內有陳立夫等要人的大力鼓吹,蘇式經濟人人景仰,連一些自由派學者也徘徊起來,《大公報》等媒體甚至開始討論起技術上的可行性。

1948年4月,內戰形勢日漸明朗,郭沫若發表《歷史的路只有一條》,指出“照著進化的箭頭所指示,整個歷史只有一條路線”。

自從《資本論》提出“計劃經濟”,市場和計劃的論戰就未消停,1930年代起更成為經濟學核心議題,米塞斯大戰巴倫,哈耶克大戰凱恩斯。鮮為人知的是,在同時期的中國,也有為市場護道的。

在郭沫若文章發表一月后,吳景超等人創辦《新路》周刊,代表了自由主義者最后的掙扎,試圖在社會主義已成歷史必然的判斷下,探討一條新路。

在吳景超看來,雖內戰尚未結束,但如何勾畫“建設新中國的藍圖”已十分迫切。通過比較美蘇狀況,吳景超成了與時代逆流的孤勇者:

“有人覺得還有別的價值在經濟自由之上,為實現此種價值,犧牲經濟自由亦所不惜。戰爭的時候,大家都有這種感覺。太平的時候呢?蘇聯與美國,顯然有了不同的答案。”

他的文字意味深長:“蘇聯經濟具有一個超經濟的目標,便是不以提高人民生活程度為其主要工作的目標。”

站在眾人的狂熱之外,他對計劃經濟的洞察極其冷靜:“到今天還沒看到一個制度,保護消費自由的能力勝過價格機構。所以我不愿看到社會主義與計劃經濟聯姻,而愿他與價格機構百年偕老。”

1948年年底,每個知識分子都必須做出選擇。當局請他出任駐聯合國官員,此前他曾入閣11年,希望能“以知識入實踐,做政府的諍友”,但現實讓他失望。他放棄了再度出仕的機會。

當蔣捎信給他,當胡適派人送來機票,當梅貽琦、傅斯年等動員他去美國,他亦全部放棄。

他說:“這是一個大時代。我們學社會學的人,決不能輕易放過。”

他沒有放過大時代,大時代也沒有放過他。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撤消了“政治不正確”的社會學專業。

1957年1月,吳景超率先發文《社會學在新中國還有地位嗎》,為社會學辯護:“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我認為我國的哲學系中,還有設立社會學課程的必要”,“社會經濟發展,是社會學和經濟學共同作用的結果”......

很快,這篇文章為他收獲了數量最多的批判,以及新時代獨有的各種頭銜。1968年5月7日,吳景超去世,時年67歲。

他的后二十年,凄慘而毫無作為。對一個大學者來說,也可以說因為毫無作為而更加凄慘。



▲吳景超1962年的家庭合照

幸好,1949之前,他已經寫出了極好的文章。他是能和傅斯年等史學大家切磋的“圈外高手”,用社會學視角分析史料的中國第一人,加之擁有最廣角的世界視野,他對諸多“中國難題”給出了庖丁解牛的剖析和解決方案,并一路向前,指出了中國的未來。

他對未來的判斷令人嘆為觀止:

“政府的作用是補充而不是代替市場。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采用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采用計劃經濟”——這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話,最早出自他的文章。

他在中國人口僅有四萬萬時,就指出,人口問題必將成為中國發展的硬約束。

可惜,他所批判的,后來都成為計劃指令的理論基礎;而他推崇的,比如關于土地的設想,后來則實踐于對面的孤島,以及他的工業化構想、城市化構想、市場經濟構想。

他以普世邏輯看中國,他的前瞻性自然也覆蓋世界:

他更早預見了文明的沖突,甚至給出了亨廷頓沒有給出的關于秩序重建的細致方案;

針對一些國家排華,他說,不通過移民建立經濟平衡,就會通過資本輸出實現——資本和勞動力會在有競爭力的地方再次結合——這就是在20世紀末才成為思潮的全球化的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尚曦讀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讀史
讀書、思考、文化、史學,本號主要推送近現代史領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優秀文章。
19106文章數 9666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貴安新區:三年大變樣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成武县| 长治市| 巢湖市| 抚顺市| 洛扎县| 梅河口市| 堆龙德庆县| 日照市| 甘泉县| 正镶白旗| 中阳县| 阳泉市| 马鞍山市| 海门市| 荔波县| 兴业县| 凤凰县| 利津县| 长治县| 东平县| 盐城市| 宁波市| 静乐县| 汝城县| 和顺县| 绥中县| 武平县| 长子县| 舞阳县| 澳门| 南开区| 桐庐县| 盐源县| 海兴县| 东平县| 金溪县| 定州市| 江阴市| 义马市|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