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一場大范圍的干旱在我國多地蔓延開來,引發了人們對今年氣候狀況的高度關注與擔憂。
陜西、河南、江蘇、廣西等省區存在重旱,其中陜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江蘇南部等地更是達到了特旱級別 ,廣西、安徽等地的干旱天數創下了1961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這不禁讓人疑惑,2025年的氣候是否真的比之前更加災難?大旱情是否會持續肆虐?
從數據來看,截至5月6日,全國中旱及以上干旱面積達201.8萬平方公里,其中特旱區域占47.7萬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西江的降雨量較常年減少50%,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資料以來最少;
黃河流域中游降水偏少30%-40%,黃河干流龍羊峽、劉家峽等五大水庫共蓄水275.45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54億立方米,水資源調配壓力陡增。
這場旱情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強度大,對農業、生活和工業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農業是受干旱影響最為直接的領域。廣西、四川等地水稻移栽推遲,部分已播春玉米、花生等旱地作物出現缺苗斷壟或幼苗矮小的情況;江蘇小麥因旱卷葉,生育進程不整齊;
河南、陜西等地灌溉條件不足的麥田長勢偏差,部分小麥灌漿受阻,農作物減產風險大增。
同時,干旱推高了森林火險等級,廣西部分江河水庫水位告急,居民飲水與灌溉矛盾凸顯,部分地區甚至啟動了應急供水,工業用水也受到限制,部分工廠因水源緊張被迫減產。
為何2025年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旱情?從氣候學原理來講,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重要的背景因素。
氣溫每升高1℃,大氣持水能力增加7%,這意味著水分分布更加不均衡,暴雨更猛、干旱更久。
全球變暖導致地球水循環紊亂,本該下雨的地方不下雨,不該下雨的地方卻暴雨成災。
而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的交替出現,也對全球氣候產生了深刻影響。
2024年的強厄爾尼諾讓太平洋水溫異常,2025年又可能轉向拉尼娜,這種模式的“拉鋸戰”會導致極端天氣此起彼伏,進一步加劇了干旱的形成。
從我國的地理和氣象特征來看,季風活動異常也與此次旱情緊密相關。
南方持續低溫導致水汽無法順利北上,北方地表蓄水系統受損,加上氣溫快速回升加劇水分蒸發,使得北方地區尤其是華北、東北南部降水偏少。
國家氣候中心預測,這些地區降水將偏少10%-20%,春旱與伏旱疊加風險顯著。
國家氣候中心《2025年氣候趨勢展望》也顯示,華北地區全年降水偏少趨勢明顯,極端高溫可能進一步加劇土壤水分流失。
盡管5月7日開始的南方強降雨過程,給廣西、華南等地帶來了緩解旱情的希望,但氣象部門同時預警,陜西、河南、江蘇等地的干旱仍將持續,且降水分布不均、局地強度較大,需警惕局地“旱澇急轉”。
河北中東部、河南南部等地雖有10 - 50毫米降水,土壤缺墑狀況將得到改善,但其余旱區土壤缺墑問題難以根治。
從全球范圍來看,2025年南美洲北部、非洲南部和亞洲部分地區也可能遭遇“史詩級干旱”。
全球水監測聯盟最新報告預測,這樣的極端天氣在今年并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加劇。
這一系列現象都表明,2025年的氣候形勢嚴峻,大旱情不僅影響我國,更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
面對可能持續的大旱情,我們必須積極行動起來。一方面,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干旱預警系統,提升全社會應對干旱的能力;
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應增強環保意識,踐行低碳生活,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為,應對氣候變化,就是在保護我們的未來。
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殘酷現實:2025年的極端天氣,可能比想象中更兇猛。
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方式,支持環保政策,讓我們用行動改寫氣候的未來。畢竟,我們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在拯救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