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以67票贊成、29票反對的結果,正式確認75歲的共和黨人戴維?珀杜出任美國駐華大使。這一任命發生在中美關稅戰白熱化的關鍵節點——美國對華加征的145%關稅已正式生效,中國同步反制將對美關稅提高至125%。此刻,這位被特朗普稱為“最懂中國的盟友”的新大使,即將帶著特朗普的一項重要任務踏上中國的土地。
珀杜的履歷充滿戲劇性。他曾是銳步、達樂等跨國企業的CEO,在新加坡和香港生活超過20年,主導過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布局。2014年棄商從政后,他成為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堅定支持者。這種商人與政客的雙重身份,讓他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聽證會上的表態充滿矛盾:一邊稱中美關系是“21世紀最關鍵的外交挑戰”,一邊卻宣稱中國正在發動“新型戰爭”,并將遏制中國芬太尼化學品出口列為首要任務。珀杜的對華立場轉變堪稱政治變色龍。2019年訪問中國時,他曾公開贊賞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克制態度”。
他還呼吁特朗普政府采取“精準關稅”而非全面對抗,但在2024年9月,他突然在《華盛頓觀察家報》撰文稱:“中國正通過經濟滲透、技術竊取和軍事擴張,對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發起全面挑戰。”這種180度的轉變,被《國會山報》解讀為“向特朗普表忠的投名狀”。更深層的原因或許與商業利益有關。
擔任達樂CEO期間,珀杜因將1.2萬個美國崗位外包至中國飽受爭議。但在2025年的聽證會上,他卻宣稱“美國優先不是孤立主義”,并承諾“保護美國企業免受中國不公平競爭”。這種立場的搖擺,暴露出美國精英階層在“對華脫鉤”與“經濟利益”之間的撕裂。特朗普交給珀杜的“重要任務”,是在關稅戰背景下重建中美溝通渠道。但這一使命從一開始就充滿悖論:特朗普政府一方面要求珀杜“尋找合作點”,另一方面卻宣布對華加稅至145%,并將50余家中國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這種“大棒+胡蘿卜”的策略,讓珀杜的外交努力注定會淪為政治表演。
據路透社披露,特朗普已明確對華事務由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主導,珀杜的角色被定位為“傳聲筒”。這種安排與前駐華大使伯恩斯的境遇如出一轍——2021年伯恩斯赴任時,拜登政府同樣未賦予其談判實權。珀杜在聽證會上反復強調對特朗普的“忠誠”,甚至表示“將按照總統指示行事”。
盡管困難重重,珀杜仍有機會展現獨特價值: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巨頭因關稅導致庫存告急,已私下與中國供應商恢復合作。珀杜的商業背景可能幫助雙方在農產品、日用品等領域達成臨時協議,緩解民生壓力。中美在南海、臺海等問題上的摩擦持續升溫。珀杜在香港的生活經歷,或許能為雙方建立“危機熱線”提供經驗。美國對中國計算芯片的封鎖已引發反噬——英偉達等企業因失去中國市場股價暴跌。珀杜若能推動技術領域的有限合作,可能成為破局關鍵。
珀杜的任命,是中美關系復雜棋局中的關鍵落子。這位75歲的大使,能否在商業經驗與政治忠誠之間找到平衡?他的每一次表態,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或是打開對話之門的鑰匙。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期待他能為中美關系的迷局找到破局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