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擊落陣風后,巴鐵飛行員咬緊牙關替中方保守一個秘密:北約這下麻煩大了,殲10擊落陣風,背后隱藏著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細節,而巴鐵飛行員顯然是保守了一些秘密 ,2019年的印巴空戰,印度方面多數分析文章將失敗簡單歸咎于米格 - 21Bison性能落后,認為只要更換新型戰機就能扭轉局面,印度空軍這種對自身實力的迷之自信,使其對對手缺乏清醒認知。
從戰機數量和投入機型來看,印度空軍的自信可見一斑,他們認為憑借多款先進戰機的組合,就能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實戰結果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 ,這充分說明,空戰的勝負并非僅僅取決于戰機的性能,還與飛行員的素質、戰術運用以及整體作戰體系等因素密切相關,功勞最大的其實不是殲十戰機,而是“雄鷹”系列演習,這個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中外空軍聯訓品牌,對巴基斯坦空軍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圖片上來看,這次同框的三架殲10戰機,分別是殲10S雙座版,后期改進型的殲10B和殲10C。其中殲10S比較好辨認,因為是雙座型,外觀區別較大。而殲10B和殲10C的外觀則比較接近,要通過一些細節來看了。目前國內還在使用的殲10大概有四種,分別是早期的殲10A,因為改進程度較小,也被稱為“白板”殲10。
目前殲10A出現的比較少,部分進行了升級,沒有升級的很多是院校學員部隊訓練使用的。而殲10S目前出現的還是比較多,其外觀除了雙座設計外,大部分接近殲10A,比如每部的凸起天線,以及前部DSI進氣道使用的加強筋連接方式。
到了殲10B時期,算是進入了殲10的一個重要改進型,其中最明顯的就是DSI進氣道改為西方常用的“蚌”式進氣進氣效率更高,同時更好的保證了隱身性能。另外機頭加長加粗有明顯的下垂感,其截面接近面積更大的橢圓形,空間大幅提升,同時取消了機頭的空速管,這也說明殲10B換裝了AESA相控陣雷達。
另外IRST、尾翼電子吊艙,機身各種天線和氣動修形,都讓殲10B的綜合飛行能力和電子戰能力大幅提升,正是從殲10B開始,開始邁入到了4.99代改進型戰機行列。
而到了殲10C時代,改進主要就集中在機身背部的各種電子戰天線,以及尾鰭以尾翼上的細節修改,總體外觀和殲10B的差距不大。當然升級后的殲10C,電子戰對抗能力不斷提升,和西方4.99代陣風相比,其實力已經不相上下了。
這也是為什么殲10戰機出現這么久,巴方都不為所動。而殲10CE外貿版出現后,巴方就聞著香味過來了,還升級了殲20同款蒼蠅盔動態瞄準具和衍射屏顯??梢哉fAESA相控陣雷達和電子戰水平的提升,則是先進4.99代戰機的真正分水嶺。
總體來說,國產殲10戰機的發展雖然看起來是一個戰機的系列,但其實是國產戰機的一次跨越性發展,在殲10之前國內只能研發生產殲8和殲7這樣的二代魔改進行,終究脫不開米格21的設計思路。而從殲10開始,國內戰機開始融合自身優勢和西方技術特點,殲10A到殲10C的發展過程。
實際上是從早期三代機到4.99代改進型的跨越,國內用了10-20年的時間,在同一個系列中完成了這種進步,這對于西方世界的航空界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這也就很好解釋,殲10CE外貿版開始逐漸吃香起來了,從殲10C開始國產戰機非隱身機才真正有了和西方叫板的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