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又一次在國際舞臺上演了一出“高調登場,慘淡收場”的戲碼。美國副總統萬斯前腳剛走,印巴后腳就在克什米爾打了起來。印度空軍原本信心滿滿,號稱“南亞第一軍事強國”,結果一夜激戰,巴基斯坦空軍直接擊落6架印度戰機,自己毫發無損。全世界吃瓜群眾看得熱血沸騰,而莫迪的臉色估計比咖喱還黃。
這場突如其來的軍事摩擦,不僅讓印度的“軍事實力”再次暴露在陽光下,更把美國給印度畫的大餅也照得清清楚楚。這背后,其實藏著一出關于印度制造業困境、外交策略和南亞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
一、美國來訪,印度高調接待
事情還得從上月21日說起。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雖然論官職他只是“二把手”,但印度卻給足了排場。紅毯鋪路、禮炮齊鳴,莫迪親自接見,安排高規格會談,表現得比美國總統來訪還熱情。
這不是印度一廂情愿,萬斯此行帶來了一份“大禮包”——美印在貿易協議談判中取得“重大進展”,雙方計劃未來五年將貿易額翻倍,并在19個經貿領域展開密切合作。消息一出,印度國內媒體、資本市場一片狂歡,孟買股市大漲,輿論歡呼“印度制造崛起指日可待”。
但別忘了,國際政治從來都是“無利不起早”。美國給出的承諾,更多是一張空頭支票。當年日本、韓國、越南都見識過美國外交嘴炮的威力,輪到印度,八成也是差不多的套路。
二、空歡喜后的尷尬開打
然而,印度的“開香檳”時刻剛過,克什米爾前線就開火了。印度軍方率先對巴基斯坦發起“精準打擊”,為了顯擺,還特意提前通知美國,表示這是一次有限、快速的軍事行動,不會失控。
結果呢?巴基斯坦反應迅速,戰機緊急升空,直撲印度領空,經過一夜激戰,印軍6架戰機墜毀,己方零傷亡,場面極度尷尬。最戲劇性的是,特朗普事后被問到怎么看印度突襲,居然來了一句:“印度人真可恥”。半個月前還和莫迪稱兄道弟,現在轉臉就是“可恥的兄弟”。
這一下,把莫迪逼進了死胡同。打下去,風險升級,經濟、投資環境全毀;不還手,軟弱丟人,反對黨隨時可能趁機搞事,政權不穩。無論怎么選,都是輸。
三、印度空軍為啥這么拉胯?
說到底,這一切都離不開印度制造業的“孱弱”。
印度這些年想搞軍工崛起,結果處處是笑話。最典型的就是光輝戰機,項目從1980年代立項,折騰了35年,才在2015年交付空軍。然而,這架“國產”戰機其實是拼裝貨,發動機靠美國,航電靠以色列,外觀抄法國。量產后不到幾年,5架掉了2架,連印度空軍都不敢多用。
問題還不止于此,印度軍方一貫奉行“多國混搭”采購戰略,空軍戰機來自美、俄、法、本國制造四個體系,后勤、維修、飛行員訓練極其復雜。蘇30飛行員不一定能開F16,F16的飛行員也不一定能開陣風,極大削弱了空軍整體作戰效率。反觀巴基斯坦,空軍主力清一色東大制造,裝備統一、飛行員熟練度高,結果一打仗就是“南亞第一空軍”的印度被胖揍。
更別說其他印度軍工產品,阿瓊坦克壓橋塌、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鍋爐爆炸,每一個都堪稱“反面教材”。
四、美印蜜月期,終究是空頭支票?
美國之所以頻繁向印度示好,無非是出于遏制中國的戰略需要。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區域強國、南亞盟友,地理位置好,配合度高,是美國遏華棋局中的重要一子。但美國是真心扶持印度嗎?恐怕未必。
從歷史看,美國向來是“利用完就扔”。對日本、韓國、越南、伊拉克,哪個不是一邊扶持一邊防備。印度的經濟、制造、軍事實力都遠不足以挑戰中國,美國樂得當個盟友,不可能真心幫它彎道超車。
這次所謂的“貿易談判重大進展”,本質上就是哄著印度開心,多買美國貨,多幫美國遏制中國,至于制造業升級、技術轉讓?門兒都沒有。
五、結語:印度要想崛起,先認清自己
軍事工業,歷來是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最真實的寫照。印度空軍現狀,正是印度制造業整體水平的縮影:想做世界強國,又不踏實搞基礎工業;想吸引外資,又對市場、政策朝令夕改;想自主研發,又缺乏體系化人才和產業鏈支撐。
莫迪若繼續寄希望于“和美國簽協議,和日本簽合同”,靠小聰明混全球強國的路子,只會陷入現在這種“高開低走、歡喜變尷尬”的怪圈。
印度制造,想要真正崛起,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還差得遠,第二步是老老實實、踏踏實實搞基礎工業、搞產業鏈,第三步是統一標準、集中力量,別搞什么“多國混搭”的空軍體系。否則,下次巴基斯坦空軍恐怕真要飛到新德里上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