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規模空戰”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境戰爭又進入了“無人機戰爭”的新階段。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當地時間5月8日開始,從巴基斯坦陸軍總部所在地拉瓦爾品第,到主要港口城市卡拉奇,巴基斯坦從南到北多座城市及近郊遭到無人機襲擊。
巴基斯坦官方數據稱,巴軍已經擊落了至少29架印度無人機,但印軍的襲擊也造成至少3人死亡。印度方面則指責巴基斯坦軍隊使用無人機和導彈襲擊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基地,并稱襲擊“已被擊退”。
看起來,雙方在5月7日的惡戰后,沒有展開更大規模的行動。但是,雙方也沒有迅速宣布勝利、結束沖突。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于當地時間5月8日分別與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和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通電話。美國媒體報道稱,魯比奧試圖說服印巴雙方通過直接對話解決危機。
夏巴茲在通話中重申,巴基斯坦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另一邊,印度總理莫迪8日召開政府部長會議,稱國家處于“敏感時期”,敦促各部門“持續保持警惕”,并“保持清晰溝通”。
當地時間5月8日,巴基斯坦軍方在卡拉奇回收印度無人機殘骸。圖/視覺中國
沖突降級?
5月7日的“大規模空戰”變成5月8日的“無人機戰爭”,是意味著印巴沖突將持續進行,還是意味著局勢正在降級?巴基斯坦空軍退役高級將領馬蘇德·阿赫塔爾9日對半島電視臺表示,在5月7日的對抗后,巴基斯坦方面“以為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印度方面認為“還不夠”。
巴基斯坦前國家安全顧問莫埃德·優素福參與了2019年上一次印巴沖突的解決。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時巴基斯坦擊落1架印軍戰機,主動釋放印軍飛行員,“第二天,印度就宣布‘勝利’”。隨后,沖突迅速降級。
和2019年不同的是,這一次,印度在軍力總體占優的情況下,5月7日連續被巴基斯坦擊落多架先進戰斗機。雖然印度政府仍然不愿承認,但CNN5月8日援引美國、法國政府高級官員的消息稱,美、法均已確認有包括法制“陣風”戰斗機在內的印軍戰機在5月7日被巴基斯坦空軍擊落。
此外,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并沒有像2019年時那樣“支持印度自衛”,而是持中立態度,要求印巴“自己解決”沖突。優素福指出,戰場因素和“美國因素”疊加,讓莫迪陷入“尷尬境地”。在此背景下,他可能被迫延續沖突,直到找到宣布“勝利”的新敘事。
印度方面則持不同看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印度國際關系學者對《中國新聞周刊》強調:“印度一直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我們從未發動過戰爭,我們作出反應是為了捍衛國家主權。”但他同時表示,印度的根本立場是“尊重實際控制線”。也就是說,沖突的升級依然是可控的,不太可能變為領土戰爭,這和印度在前兩次危機中采取的戰略一致。
不過,考慮到“最壞的情況”,印巴實際控制線巴基斯坦一側村莊的150多萬居民已經開始清理和準備臨時掩體。另據巴基斯坦安全部門5月9日透露的最新消息,巴軍正在實控線附近行動,已經摧毀了數個印軍檢查站。目前印度方面尚無明確回應。
為何雙雙“強硬”?
本輪印巴緊張局勢,直接原因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針對游客的槍擊事件。印度認為,這場造成26人遇難的襲擊,與巴基斯坦武裝團體存在關聯,且得到巴情報部門的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否認指控,呼吁對襲擊展開中立的國際調查。此后,雙方不斷升級對抗措施,直到5月7日升級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后的最大規模沖突。
印巴作為南亞兩個重要的地區大國及有核國家,人口之和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1971年戰爭結束以來,雙方雖然不時爆發小規模邊境沖突,但已維持了半個世紀的總體和平。而本次局勢迅速升級,超出外界預期。
5月7日的交火升級前,印度已宣布中止1960年簽署的《印度河水協定》,切斷上游供水,不允許印度河的 “一滴水” 流向巴基斯坦。這已是本世紀以來雙方在沖突對抗中不曾采取過的重大措施。巴基斯坦多次警告,如果印度真的切斷2.4億巴基斯坦人的用水,巴方將“視為戰爭行為,全力回應”,但這未能阻止印度開啟“斷水戰爭”。
印巴局勢何以至此?一些分析指出,印度社會內部存在巨大的多樣性,維持凝聚力是歷代領導者面臨的難題,現任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逐漸走向民粹。升級和巴基斯坦的對抗,被莫迪視為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維護內部穩定的關鍵手段。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巴基斯坦前國家安全顧問優素福指責莫迪政府“受意識形態驅動”,“ 對世界其他國家適用一套規則,對巴基斯坦則適用另一套規則”。
“莫迪政府對內營造了一種輿論環境:印度可以為所欲為,并總能贏。于是,當4月22日的襲擊事件發生之后,如果印度政府不將之歸咎于巴基斯坦并采取軍事行動,他們就會在國內顯得軟弱。但現實是,印度采取行動,巴基斯坦就必然回應,于是局勢升級了。”優素福說。
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稱,莫迪在本輪危機發生后授權印軍反擊時,首先對高級軍官們表示“自由決定反擊的目標、時機和方式”,暗示進一步升級沖突。隨后,巴基斯坦方面亦做出同樣的表態。
《印度河水協定》曾是雙方領導層在半個多世紀中保持“默契”的合作領域,如今遭到破壞,也并非一日之功。從2016年邊境沖突時“威脅退約”,到2019年邊境沖突后“定期磋商中斷”,再到如今真正走向“斷水戰爭”,莫迪一步步將其轉變為對抗工具。
此外,2019年危機結束后,印巴雙方曾展開持續多年的秘密對話。優素福回憶,當時的巴基斯坦政府比較主動,但印度政府“始終是同一個邏輯”。2023年到2024年,巴基斯坦經歷政治危機和政府更迭,新政府“基于歷史經驗,認為和印度方面談判沒有太大意義”,轉向強硬立場。
在此背景下,本輪危機發生后,雖然國際社會一再呼吁局勢降級,多國政要亦試圖奔走調停,但在直接對話方面,印巴雙方僅由軍隊指揮官在4月22日后進行了三輪準將級接觸。這一層級的交流完全無法緩和局勢,只是“互相指責”。
國際局勢的變化亦加劇了印巴雙方的對抗。過去較長的時期里,巴基斯坦是美國的軍事盟友,印度則在“不結盟”的原則下和莫斯科保持密切的軍事合作,南亞地緣政治在集團對抗中保持相對穩定制衡。但隨著冷戰和美軍入侵阿富汗先后結束,世界主要國家與印巴兩國的關系不斷變化,印度對自身國際地位的認知亦發生根本轉變。
從歷史情況看,印巴沖突升級為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非常低,但目前雙方沖突的烈度和規模已經超過了2016年的跨境特種作戰和2019年的越境空襲。這還不至于讓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卷入戰爭,但保持南亞“火藥桶”旺盛燃燒,對兩國及地區都不是好消息。
“除非兩國改善關系,否則巴基斯坦最終無法實現經濟上的目標,印度也無法實現其在地區事務上的愿望。”優素福說,“然而,不幸的是,我看不到什么希望。”
記者:曹然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