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畢馬威中國發布《新能源企業出海系列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歐美市場需要應對三重挑戰。歐美市場“壁壘+本土化產業政策”,是中國新能源行業出海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迫使企業轉向產能本地化。其次,發達市場進入門檻高而且成本高昂,比如,當地品牌強勢,合規、文化差異等隱形成本增加運營難度。再次,出海企業本地化運營能力不足,出現了需求響應滯后、跨文化管理沖突、成本管控薄弱等問題。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的主戰場,其市場廣闊且盈利性高。歐洲市場對光伏、儲能等細分領域的核心吸引力,還有哪些驅動因素?
畢馬威中國董事、亞太區及中國能源及天然資源行業主管合伙人蔡忠銓表示,隨著可再生能源在歐洲電力結構中占比不斷攀升,負電價現象頻繁出現,亟需加大儲能設施建設力度;此外,歐洲新能源市場的價格與盈利水平高于國內市場,歐洲交流側儲能系統均價為1.2元/Wh,相比之下,中國國內均價僅為0.6—0.8元/Wh,將會吸引更多的中國儲能企業去往歐洲。
蔡忠銓進一步解釋,除了政策目標之外,還存在以下驅動因素:一是,今年來歐洲電網側為有效接入和消納清潔能源,正加快智能化、數字化的改造和升級,將帶來電網產業鏈上下游大規模的投資;二是,歐洲各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激勵政策,例如稅收優惠、提供補貼等,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三是,歐洲消費者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較高,愿意為新能源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針對新能源企業“出海”歐美的三重挑戰,報告提出四條應對策略:第一,多區域產能分散,從“中國+1”轉向“+N”模式,布局東南亞、墨西哥、東歐等地,降低系統性風險;第二,實行技術品牌雙驅動戰略,提升核心技術(如電芯能量密度),通過認證合規塑造高質量品牌形象,避免陷入低價惡性競爭;第三,產業鏈縱深整合,從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角度出發,“出海”企業可以從制造向服務和消費深耕,實現“端到端”的閉環,從產業鏈橫向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出海”企業可以加強與關聯企業的戰略合作;第四,優化投后風控體系,構建跨境內控框架,從東道國政策、市場生態等風險識別到合規適配、成本管控等動態調整,確保運營穩定性。
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中國主管合伙人李瑤表示,從“中國+1”轉向“+N”布局以降低系統性風險。目前而言,備份基地的選擇主要是由終端消費市場所決定的,一是北美和歐洲人均GDP相對較高,有著更強的消費力;二是南美和東南亞人口規模大。因此目前來看熱門投資地主要集中在東盟、南美的墨西哥、以及東歐等地。其中布局東盟主要輻射東南亞市場以及對美轉口貿易,墨西哥設廠主要為了吸引美國、加拿大客戶,在捷克、匈牙利等國布局產能則是為了提升歐洲的市占率。
李瑤進一步解釋,大規模“出海”產能的區域性聚集容易因某一個國家的政策突變而帶來系統性風險,例如中國企業在東南亞布局的光伏產能就由于2024年美國針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初裁而幾乎陷入停擺狀態;未來“出海”企業應考慮從“中國+1”模式向“+N”模式擴展,即從單一備份基地向第二或第三備份基地拓展。
李瑤認為,RCEP與“一帶一路”國家憑借政策協同、市場潛力及供應鏈韌性,已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的“雙引擎”,未來將進一步成為海外布局熱點。
報告強調,中國新能源企業在歐美市場要施行“核心技術驅動+品牌建設”的雙輪戰略,建立高質量品牌形象。
蔡忠銓表示,雙輪戰略的核心是技術驅動,主攻核心技術能為“出海”企業帶來產品性能的顯著提升,推動制造流程的優化,從而為海外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的解決方案,在競爭中博得先機。以儲能產業為例,中國企業一方面需提升電芯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硬核技術指標,突破歐美市場準入壁壘;另一方面則需要深化產業鏈協同創新,通過“技術+場景+服務”的生態構建模式構筑護城河。
“要遏制海外市場低價惡性競爭,2023年中國光伏制造企業因激烈的價格競爭導致全行業量增而利減,這種競爭態勢蔓延至海外,不少企業陷入保利潤還是保市場的雙重困境中;此外,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還容易被歐美作為實施‘雙反’的依據,最終導致全行業在海外的巨大損失。”蔡忠銓說。
李瑤建議,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推進“出海”的深度和廣度。從產業鏈垂直一體化的角度出發,“出海”企業可以從制造向服務和消費深耕,實現“端到端”的閉環,尤其是服務端的“組團出海”主要體現在新能源電站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上,光伏電站、風電站等大型項目多采用工程承包或BOT模式,承建的大型企業通常會帶動勘測、設計、運維等服務配套企業協同出海;在消費端,則可以通過系統化的集成來打開中小配套企業的海外市場空間。
從產業鏈橫向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出海”企業可以加強與關聯企業的戰略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強與關聯企業的合作,例如工程機械行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點行業,隨著全球范圍內環保法規的不斷完善,國際貿易壁壘將進一步提高,新能源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國內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也開始布局新能源領域;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與專業服務業的戰略合作貼合海外市場的專業服務,在海外落地后也需要契合目的國政策法規的會計服務、法律服務、技術服務等,以及境外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銷售服務和售后支持等服務。
(作者 李曉丹)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李曉丹
宏觀經濟研究院秘書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