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已落下帷幕,但其引發的話題熱度仍高。作為全球規模最大、風向標意義最強的頂級汽車展會,本屆上海車展不僅成為全球汽車新品首發地和技術首秀場,展現了中國市場對全球汽車消費趨勢的主導性效應,更見證了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集體崛起。
今年上海車展首次設立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包括半導體及芯片在內的近50家國內外知名科技型企業首次亮相。無論是參展企業數量,還是參展面積,較上屆均實現大幅度增長。值得關注的是,有相當多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涌入整車館,走向前臺,與整車企業同臺競技。從動力電池到補能系統,從新型感知零部件到車規級芯片,從智駕方案到智能座艙,中國供應鏈企業不僅唱主角,而且人氣一點不輸整車企業。可以說,今天中國汽車產業形成的換道領跑優勢,既得益于整車企業的快速成長,更在于全產業鏈的協同崛起。
供應鏈是汽車產業的“根系”。沒有根系的發達,就沒有汽車產業大樹的頂天立地、枝繁葉茂。從汽車產業發展史來看,每一次汽車技術和產品的重要突破,都是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整車企業在技術集成上功不可沒,但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創新,大都出自供應鏈企業,如汽油噴射、增壓器、防抱死剎車等。縱觀全球,汽車強國不僅擁有世界級的整車企業,也一定擁有世界級的零部件供應商,兩者互為支撐、相輔相成。反思傳統燃油汽車時代,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并不完全是整車企業不給力,更深層次原因還在于本土缺乏一批強大的供應鏈企業支撐。
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集體崛起,一方面源于產業變革與重塑帶來的機遇。隨著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加速,汽車從傳統機械產品演變為集機械、電子、計算、感知、儲能等多項技術于一體的“大號終端”。產品結構和功能的變化,重構著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電池、電機和電控,取代發動機、變速箱組成的傳動系統,這為以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注入新動能。而智能輔助駕駛與智能座艙的加速“上車”,則為以華為、地平線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開辟出新賽道。
另一方面源于技術創新與規模降本形成的良性循環。汽車產業的進步高度依賴技術創新與規模優勢。市場規模越大,越能攤薄單位產品所需的創新成本,企業也更有動力通過科技創新來搶占市場份額。這也是為什么全球化之后,全球創新步伐會加快的原因。中國有超大市場規模,本土化供應成本低,及時性有保障,再加上研發、制造等體系成熟,人才隊伍匹配度高,這一系列優勢使企業在中國打造供應鏈更具競爭力。以激光雷達為例,10年前,單顆激光雷達的成本高達8萬美元,僅能被豪華車型所搭載。隨著激光雷達架構從傳統的“堆料式”分立架構向芯片化集成的轉變,以及規模化應用,如今禾賽、速騰等相關產品成本已降至200美元以下。
供應鏈深度,決定產業高度。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集體崛起,凸顯了中國汽車市場從“制造基地”到“創新策源地”的變化。這不僅能夠帶動我國向全球汽車價值鏈上游的高復雜度、高價值環節攀升,加速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價值鏈分布,而且也會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增強產業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如果說,此前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創新力量還只是被自己看到,產品更多搭載于自主品牌汽車,本屆上海車展上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及其合資車企主動擁抱中國汽車供應鏈,則意味著中國汽車產業在歷經多年的跟跑后,真正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的角色反轉。尤其是,跨國車企宣布將過去“在中國、為中國”的發展模式轉向“在中國、為全球”,紛紛加大與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合作,謀求汽車合資2.0時代的創新破局之道,更值得深思。從全球視野來看,這將為中國汽車供應鏈更好地走出去,加快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邊緣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打開新的想象空間。(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