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個短視頻:遼寧一名七旬老人從事建筑工作,日薪只有30-50元,老人表示:“吃都吃不飽,接不到活只能挺著,湊合著活吧”。
一旁的工友也替老人說話:“他一個月只有100多元養老金,一年的養老金都沒有別人半個月工資多”。
你看,底層老百姓只有為數不多的養老金,都不足以維持生存,一把年紀了還得去打工。
突然讓我意識到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我們到底是不是生活在一個能“兜底”的社會?
所謂“兜底”,不是烏托邦式的平均主義,而是一個現代文明社會最起碼的責任:當一個普通人哪怕再倒霉,也不能輕易被這個社會拋棄。
說白了,就是再窮,也要吃得上飯、看得起病、有基本的教育、養老和起碼的生活保障。
窮人不是問題,沒人托才是問題
社會可以有差距,有層次,有競爭,有精英。
但你不能讓“底部”塌了。
法國人叫“體面生活”,我們中國人可以叫“兜底”。
為什么要兜底?不是講情懷,是為了這個社會的穩定與活力。
一個社會如果讓普通人覺得“失敗一次就完蛋”,那這個社會遲早也會完蛋。
一個人不敢轉行、不敢生病、不敢創業、不敢離職,甚至不敢休息,這不是文化保守,這是現實太冷。
你看我們身邊的年輕人,很多人本來有興趣讀文科,有天賦搞音樂,有理想創業,可最后還是考公、打工、買房、內耗……
不是他們不熱血,而是他們很清楚:失敗的代價太高。
對于大部分的普通人,一旦失敗了,就是萬劫不復。
沒兜底,一切風險都變成了賭命。
“不兜底”的代價是整個社會的內卷和焦慮
你會發現,我們很多文化現象、職業選擇、教育焦慮,說到底,都是“怕跌倒”的恐懼。
不是不想追夢,是“跌不起”。
比如職業教育。我們喊了很多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是現實是,做一名鉗工,在德國可能活得體面又受尊重,在我們這,卻總覺得低人一等。
這不是工作本身的錯,而是社會賦予這份職業的保障和地位不同。
一個兜底的社會,讓每一份勞動都有尊嚴;一個不兜底的社會,連“普通人”都成了稀缺物種。
再說“董小姐”的故事
這個瓜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
那么為什么一個“特權子女”的事件會引發如此激烈的反應?
不是大家仇富,而是因為大多數人過得太沒有安全感。
當人們自己都站不穩時,自然無法心平氣和地容納那些“起點更高”的人。
一個真正兜底的社會,可以接受有人活得更好,但必須保證普通人也能活得起、活得體面。
那樣我們才不至于時時都活在憤怒與委屈里。
最后的話:別再把“體面”當成奢侈品
兜底,不是要人人當富豪,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有基本的底氣。
當社會能接住那些“失敗者”,成功才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普通人也能大膽地活出自己。
體面生活不應該只是精英的福利,它應該是所有人的基本權利。
因為,一個連谷底都沒有緩沖的社會,哪來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