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布消息:中方將于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并與美國舉行會談。在中美經貿摩擦持續膠著的背景下,這一決定迅速成為國際輿論焦點。許多人追問:為何中方選擇此時與美方接觸?商務部發言人的回應給出了答案——“中方對美方信息進行了認真評估。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吁的基礎上,中方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從“同意”二字來看,意味著是美方主動請求,中方是對美方近期的表現,有所“評估”的。最后,中方愿意給美方一個相互接觸的機會。
其二,我們之所以同意,背后有三個因素的考慮,分別是“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吁”。而這三個因素,是中方的考慮,也是中方釋放的三個信號,本文將從中方釋放的三大信號切入,解讀這場談判的深層邏輯。
第一個信號:什么是“全球期待”
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經貿關系的任何波動都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預測顯示,若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加劇,2025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可能下降1.5%。這一背景下,美國政府的“關稅大棒”正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最大威脅。
自2025年2月以來,美國以“減少貿易逆差,提振本土制造業”為由,對全球34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甚至連海地這樣經濟水平排名倒數的“窮國”也在其關稅名單中。這種“亂加關稅”的行徑不僅引發市場混亂,還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陡增。
然而,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國際社會的聲音顯得分散而無力。日本在和美國進行兩輪談判之后,不得不表示遺憾。歐盟內部因利益分歧也不能完全達成一致,發展中國家更是缺乏話語權。此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方,被寄予厚望。
這種期待并非空穴來風。當中方釋放“考慮與美接觸”的信號時,亞洲主要股市應聲上漲。市場的反應印證了一個事實:在動蕩的全球經濟格局中,中國已成為穩定預期的“壓艙石”。
第二個信號:什么是“中方利益”
面對美方近年的無理打壓,中方始終以“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的態度應對。我們雖然一次次對美國發動反制,但我們的反制措施都是被動防御,而且都有分寸。
例如,2025年2月4日,美國宣布對華光伏產品加征45%關稅后,中方立即對共和黨關鍵州的汽車、能源產業實施對等反制;3月4日美方擴大關稅范圍時,中方又瞄準農產品等敏感領域。這種“精準打擊”策略既避免傷及無辜,又讓特朗普政府感受到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反制始終留有談判余地。當美方將部分對華關稅提高至245%時,中方明確表示“不予理會關稅數字游戲”,轉而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尋求多邊框架下的公正裁決。這種“以規則對抗霸權”的做法,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又彰顯了大國風范。
更關鍵的是,中方在談判中牢牢掌握主動權。近期,美方頻繁釋放“中方主動接觸”的虛假信息,但美國財長貝森特面對記者提問時卻支支吾吾,暴露了美方的戰略焦慮。現在,談和打的主動權,都在我們手中。
第三個信號:什么是“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吁”
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侵襲下,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出現了罕見的倒退,其國內貨物短缺、通貨膨脹、美元貶值,經濟持續下行。
在企業層面,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季中,美國通用汽車、卡夫亨氏等40余家巨頭集體下調業績預期。快遞巨頭UPS宣布裁員2萬人,直言“成本壓力源于供應鏈混亂”。
在消費者層面,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調查顯示,亞馬遜平臺近1000種商品價格在4月第二周平均上漲30%,民眾生活成本顯著攀升。全美50個州基本上都爆發了抗議,特朗普政府壓力很大。
筆者不禁想質問: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叫囂著“美國優先”,他現在連美國人民的真實利益都無法保障,何來“美國優先”呢?
中方和美方談判,恰恰抓住了這一痛點。通過回應美國業界的呼聲,中方既展現了解決問題的誠意,也間接向美國社會傳遞信號:維護中美經貿關系穩定,才是真正的“雙贏”。
結語
中方的三大信號,勾勒出一條清晰的邏輯鏈:全球期待賦予責任,國家利益劃定底線,美國民意提供契機。
所以說,我們同意談,是對全球負責。這句話也是中國的戰略自信與全球擔當。無論談判結果如何,中國始終愿意做全球貿易的定海神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