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某次記者訪談中坦言,全球局勢正給美國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承認美國打不過中國。
這場談話打破以往外交辭令的含蓄表達,讓外界看清美國政府對中國崛起的認知轉變。
美方此前未曾公開表露的態度通過這場訪談浮出水面,透露出外交政策轉向信號。
外界關注這場對話是否意味著中美兩國關系迎來分水嶺。
大家都在猜測未來兩國究竟會形成對抗中求合作的動態平衡,還是走向難以預料的軌道?
訪談內容及高關稅真相探討
在訪談時,記者注意到,這位國務卿談話時多次用指節叩擊桌面。
他提及中國時三次調整領帶結,把“戰略平衡”這個短語重復了五遍。
在反復提到經濟脫鉤時會突然加重語氣,談論臺灣問題時會刻意放慢語速。
回答技術封鎖問題時又多次調整坐姿,這些肢體語言配合著外交辭令,傳遞出華盛頓決策層既想維持表面合作又暗藏遏制意圖的矛盾信號。
不少人猜測華盛頓可能改變長期奉行的外交方針,重新構建與各國互動模式。
盧比奧在訪談中談到美國三十年去工業化戰略引發連鎖反應。
制造業持續萎縮,造船業從技術領先淪為訂單流失,制藥業由優勢產業變成問題頻發。
當提到88%藥物原料依賴中國時,他說醫療物資的戰略性絕非小問題,這種依賴如同將國民健康鑰匙交到他人手中。
原料斷供可能隨時癱瘓全美藥房貨架,重大疫情或戰爭時期更會讓醫療系統變成定時炸彈。
被問到軍事對抗可能性時,訪談中關于高關稅的問答顯示,當記者追問關稅對美國的意義時,白宮內部傳出兩種不同聲音。
納瓦羅堅持將高關稅作為未來稅收支柱,財政部長與馬斯克卻視其為談判籌碼,認為施壓迫使別國讓步才能達成新協議。
盧比奧分析兩者皆具合理性,指著產業安全紅線說必須用關稅作盾牌。
美國造船業萎縮至瀕臨消失,制藥業88%的原料藥依賴中國進口,戰時斷供會直接掐住國民生命線。
他展示的供應鏈斷裂圖顯示,自冷戰結束以來連續七屆政府放任產業鏈外移,如今制藥生產線在海外鋪開,本土只剩包裝車間。
當記者質疑為何不早做防范,他說現在補救還不算晚,關鍵要建立知識產權的銅墻鐵壁。
魯比奧采訪發言畫面
盧比奧提案將關稅施壓與協議重構相結合,要求外國藥企必須在美國本土設廠才能獲得市場準入。
他設想的新模式包含三個齒輪:用關稅杠桿撬動產業回流,用專利壁壘鎖住核心技術,用本土制造保障戰略安全。
接著記者拋出關鍵問題:
“照您的說法,中國算得上美國的頭號敵人嗎?”
盧比奧略微停頓后改口回應道:
“應是“頭號挑戰”,從當前形勢看,中國在各個層面都算得上頭號挑戰。
從地緣政治博弈到國家安全考量再到經濟產業競爭,中國幾乎在每個層面都構成挑戰,總統過去多次強調這個觀點,我和他看法一致“。
訪談中關于中美戰爭能力對比分析
記者再次拋出軍事問題:
客觀分析現狀,美國海軍縮至一戰以來最小規模,陸軍減到二戰結束后的最低水平,空軍裝備老化且數量縮減。
中國卻掌握著全球最大現役部隊、最龐大海軍艦隊,空中力量技術領先,他們造艦速度驚人,單月下水量超過美國全年總產量。
軍費開支持續攀升,美國預算反而逐年壓縮,這種情況下,美國有把握戰勝中國嗎?
盧比奧答道:
“重點在于避免開戰,必須靠實力震懾,與中國沖突會引發災難?!?br/>
記者追問勝算,參議員回應:
“危險就危險在這里,中國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擴張軍備”。
拿造船業對比,美國現在連萬噸貨輪都造不利索。
二戰時期好歹保留著工業底子,隨時能轉產軍艦。
如今別說軍艦,造條漁船都要看中國臉色,工程師斷層、產業鏈外移,制造業根基早就挖空。
過去三十年我們把工廠搬到海外,現在連飛機零件都要進口。
軍工體系被掏空,關鍵產能握在別人手里,就這種畸形模式如果打仗撐不了多久。
這番表態折射出華盛頓決策層正在重新評估戰略天平,過去那種自認天下第一的心態逐漸消退。
中國軍事力量持續壯大讓五角大樓意識到,若在太平洋點燃戰火,勝負天平未必傾向美國,反而可能深陷泥潭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美國衰退與多極化趨勢認知
記者接連拋出關于美國是否真正衰退、領導層能否掌控局勢、后衰退時代全球新秩序及美國角色等問題。
盧比奧認真思考后指出美國衰落的根源,在于過去三十年放任產業空心化不斷加劇。
納稅人每年繳納高昂軍費替歐洲日韓看家護院,這些受保護者反倒坐享其成積累財富。
當被問到北約問題時他眉頭緊鎖,坦言這種模式不可能不崩潰,過度擴張早已讓超級大國不堪重負,這才考慮退出軍事同盟體系。
他反復強調重建制造業是唯一出路。
盧比奧在訪談中突破性指出多極化趨勢正在重塑全球秩序,坦言當前國際體系已非單一霸權主導格局。
他觀察到不同國家持續釋放發展動能,許多國家展現出獨特優勢并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
這位政客強調美國必須轉向聚焦現實利益的外交路線,不再固守傳統霸權思維,主張依據具體情境采取切實維護國家利益的務實行動。
此番表態與美國傳統立場形成強烈反差。
華盛頓曾數十年如一日推行單極治理模式,習慣通過強制手段操控他國決策。
當遭遇抵制時,往往選擇施加經濟封鎖或軍事威脅迫使對方屈服。
如今戰略轉向不僅預示全球領導者正在重新校準自身定位,更暗示其可能逐步放棄強硬干預策略。
以往美國長期維持單極霸權主導全球事務,頻繁使用制裁手段迫使他國服從意志,如今調整外交策略或將促使國際關系格局發生深刻轉變。
這種轉變可能引發國際關系網絡的結構性重組,促使各國調整互動模式并探索新型合作機制。
思考
這場訪談折射出美國精英階層,終于不得不承認單極世界落幕的現實。
他們曾堅信能永遠占據世界霸主地位,但時代浪潮迫使其認清全球格局早已天翻地覆。
過去總想單方面拍板,揮舞軍事威脅和經濟制裁的指揮棒強壓別國服從。
如今不得不學會在談判桌上放平身段,兼顧多方訴求協調立場,這種轉變或許能為中美關系打開新窗口。
長期遭受圍堵打壓的中國,若能真正調整策略,雙方摩擦或能降溫。
經貿科技領域的惡性競爭可能轉為良性競合,氣候治理等公共議題更有望搭建合作橋梁。
國際權力格局正經歷洗牌時刻。
參考資料:
1、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務卿:中國正在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力量擴張》
2、澎湃新聞《重振造船業已成特朗普執念?美國“造船焦慮”遭遇產業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