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底,我生活的福州軍區后勤部大院里,很多鄰居忽然消失了,很多同學和經常玩耍的小伙伴也隨之不見了。后來才知道,他們的父親調到福建省生產建設兵團了。父親調動了,家也搬走了,孩子們自然跟著家人離開了福州市區。開始他們搬到福建沙縣,后來搬到南平市。
提起生產建設兵團,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當年曾經轟轟烈烈出現的許許多多的生產建設兵團,現在,只剩下新疆版圖上有生產建設兵團了。為什么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后期,會創立十幾個生產建設兵團,幾十萬人進入生產建設兵團工作,幾乎涵蓋了工農商學兵各個領域。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又一個接一個地忽然消失了呢?
從1966年開始,為了相應最高領導的“五七”指示精神,為了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和“要準備打仗”的戰略方針。軍委在配合國家建立“大三線”的同時,決定再建立部分生產建設兵團,為備戰備荒和準備打仗做好充分準備。于是,很多大軍區都建立了生產建設兵團。像福州軍區就建立了福建和江西兩個生產建設兵團。最終,全軍一共建立了十三個生產建設兵團。
生產建設兵團以軍隊名義建立,從兵團部,到師部、團部、營部到連隊的干部,都是由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擔任;各個工廠、礦山、農場、基建工地等等的主要領導,也由現役軍人擔任。其他的職工,由地方的工人、農民、學生和勞改農場的人員組成。生產建設兵團有大有小,大的十萬余人,小的一兩萬人。生產建設兵團的團部設在地區縣市,兵團司令和政委由部隊軍級干部擔任。
生產建設兵團是以糧為綱,附帶各種工農業、漁牧林業、礦山、建筑業和軍馬場等等。生產建設兵團雖不能說包羅萬象,但也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很多方面。生產建設兵團生產出來的糧食和工農業產品,一般歸軍隊所有,供應給部隊。多余的也向地方商業部門供應。
到了七十年代,除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外,各省的生產建設兵團陸續撤銷,軍人回歸部隊,部隊只保留幾個農場和軍馬場,其余的工廠、礦山和建筑行業全部歸還地方。到了1976年,原來的十三個生產建設兵團中有十二個撤銷了。
生產建設兵團撤銷的具體原因主要是,這種以軍隊管理的綜合性的工農業生產單位,在一定的時期內,對于部隊的糧食以及其它產品的生產,能夠起到促進作用,對于部隊的供應能夠發揮一定的自足自余效果,保障了部隊的戰備和戍邊需求。但后期也暴露出一些諸如與地方生產機構重疊爭搶生產資源,部隊抽調大量軍人從事生產勞動與軍隊性質矛盾,部隊在管理兵團職工中暴露出不少問題等等。
曾經大規模的生產建設兵團,如今退出歷史舞臺了。但它們當年曾經為國家的糧食生產和戰備需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