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媒體綜合報道,印巴邊境沖突中,巴基斯坦空軍憑借中國殲-10CE戰斗機與PL-15E遠程空空導彈的組合,成功擊落印度空軍多架“陣風”與蘇-30MKI戰機。
這場戰果不僅印證了中國導彈技術的代際領先,更將雷達制導導彈的“隱形戰場”——天線罩材料技術推至聚光燈下。作為導彈的“眼睛”與“護盾”,天線罩是導彈精確制導的核心構件之一,它的性能直接決定導彈能否在超高速、超高溫與強電磁干擾環境下精準鎖定目標,智合新材(深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合新材”)的突破性技術,正悄然重塑這一領域的全球競爭格局。
PL-15E:材料革新下的“超視距獵手”
PL-15E作為中國第四代遠程空空導彈的外貿型號,憑借雙向數據鏈、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及雙脈沖發動機技術,實現了超視距與5馬赫速度的突破。在此次實戰中,其AESA導引頭模塊殘骸的曝光,首次揭示了導彈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先敵發現、先敵鎖定”能力。然而,這一能力的實現離不開天線罩的“隱形支撐”——在導彈以5馬赫速度突破熱障時,天線罩需承受超過1500℃的高溫,同時確保雷達信號無損穿透。
相比之下,印度空軍現役的“米卡”導彈(射程80公里)與“阿斯特拉”系列導彈(Mk1射程110公里)仍受困于傳統材料瓶頸。
印度導彈普遍采用融石英體系陶瓷天線罩,盡管具備一定透波性,但其脆性高、力學性能差的缺陷,在超視距作戰中極易因熱應力或機械載荷導致性能衰減。更嚴峻的是,印度試圖通過“萬國造”供應鏈突破技術封鎖,卻因依賴烏克蘭燃料與英國芯片而陷入量產困境,進一步凸顯了基礎材料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智合新材:無機聚合物技術破解“不可能三角”
針對傳統天線罩材料“耐高溫性差、制備周期長、成本高昂”的三大痛點,智合新材通過自主研發的無機聚合物基復合材料技術,實現了“低成本/耐高溫/透波/承載”的多功能一體化突破。該技術以陶瓷基復合材料(CMC)為基體,通過新型無機聚合物基體的分子級優化,兼具以下核心優勢:
極端環境耐受性:可承受1800℃以上高溫,較傳統石英基材料提升50%以上,確保導彈在高速飛行中雷達信號的穩定傳輸;
高效透波與抗干擾:通過組分設計與納米級工藝創新,電磁波傳輸效率達95%以上,信號失真率降低至0.5%以下,顯著提升雷達探測精度;
快速量產與成本優化:沿用樹脂基復合材料的模壓、熱壓罐成型工藝,制備周期縮短50%,綜合成本降低30%,滿足現代戰爭對快速響應與規模化的雙重需求。
這一技術突破不僅解決了天線罩的“脆性-周期-成本”矛盾,更賦予PL-15E等導彈在超視距空戰中的全鏈路優勢:從雷達信號的無損穿透到彈道的實時修正,材料性能的躍升直接轉化為戰場上的代差優勢。
作為國內高端材料領域的軍民融合企業,智合新材的技術已應用于中國商業航天、國產大飛機及國防裝備領域,未來有望在全球高端材料市場占據更大份額。此次印巴沖突的實戰檢驗,不僅為中國軍工出口樹立了“技術標桿”,更揭示了現代戰爭中“材料先行”的底層邏輯——唯有突破基礎科學瓶頸,方能鍛造制勝未來的“國之利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