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跳得挺歡,不管是其在與美國副總統萬斯的談判中揚言要取代中國的供應鏈體系,還是在與巴基斯坦的沖突中使用其上游的水壩水淹巴基斯坦后又阻斷水源,影響巴基斯坦90%的耕地。
無論其外面跳得多歡,都無法掩蓋其內部的種種問題,其中可能最嚴重的就是內部的種姓制度,這種古老而頑固的社會分層體系,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奇特的社會實驗之一。
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出生劃定命運,以宗教為枷鎖,將億萬人的生活鎖死在嚴苛的等級之中。它不僅塑造了印度幾千年的社會面貌,還在現代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導致不平等加劇、社會活力流失。
印度的種姓制度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當階層固化成為常態,一個社會將付出怎樣的代價,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種姓制度是怎么來的?
種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印度。
當時,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帶來了《梨俱吠陀》等吠陀經典。其中一首贊美詩提到宇宙巨人普魯沙被分割成不同部分,象征社會階層的誕生:婆羅門(祭司)從頭部生,剎帝利(戰士)從手臂生,吠舍(商人)從腿部生,首陀羅(勞工)從腳部生。這套神話為種姓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而種姓自此產生,并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二代三代,直至今天的印度。
到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摩奴法典》將這套體系寫成鐵律,明確社會分為四大“瓦爾納”(階層):
? 婆羅門 :祭司和學者,主持宗教儀式,傳播知識,地位最高。
? 剎帝利 :國王和戰士,負責治理和軍事。
? 吠舍 :商人和農民,掌管經濟活動。
? 首陀羅 :勞工,干體力活,服務其他階層。
還有一群人則被徹底排除在外——“不可接觸者”(賤民,后稱Dalits,達利特),他們被視為“污染”的象征,只能干清掃、屠宰等低賤工作。
除了這四大階層,種姓制度還有個更細的劃分,叫“賈提”。
賈提是基于職業、地區和家族的小群體,全國有幾千個。比如,同一個婆羅門階層里,可能因為主持不同儀式或住在不同地方,分成好幾個賈提。賈提決定了一個人的職業、婚姻對象,連吃飯用什么碗都得按規矩來。
基于2024年底的數據,印度種姓人口比例和估算人數如下(以14.62億總人口為基準):
? 婆羅門:4%-5%,約6600萬-7300萬,在教育、行政管理和知識密集性產業占主導,擁有全國41%的財富;
? 剎帝利:3%-4%,約5100萬-5800萬,多為地主和政治精英,財富以土地為主,占全國15~18%的財富;
? 吠舍:2%-3%,約3600萬-4400萬,多以商業和和農業為主,占財富比例的8~12%;
? 首陀羅:40%-52%(以OBC為代表),約6.58億-7.6億,以農業和小型企業為主,占財富比例的25~30%
? 不可接觸者(Dalits, SC):16.6%-21%,約2.63億-3.07億(非瓦爾納),多為無地者或小型農戶,占財富比例的6~8%
? 表列部落(ST):8.6%-10%,約1.26億-1.46億(部分獨立于瓦爾納),多在偏遠農村,占財富比例的3~4%。
? 賈提:超過5000個,主要群體如拉杰普特(約5000萬)、恰馬爾(約5000萬)、亞達夫(約6000萬),但多數賈提人數較少,數據匱乏。
種姓制度的根基是印度教的因果報應和輪回觀念。人們相信,今生的種姓是前世行為的回報,高種姓“純潔”,低種姓“污染”。這套邏輯讓種姓制度成了“天經地義”的規則,也是印度通過宗教儀式、教育宣傳對印度人民不斷洗腦的結果,幾乎無人敢質疑。
種姓制度怎么運行?
種姓制度不是隨便喊喊口號的,它有著一整套嚴密的規矩,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確保每個人都待在“該待”的位置。
第一,婚姻只能內部消化。 同一個賈提的人才能結婚,跨種姓的婚姻是大忌,尤其是高種姓和低種姓通婚,可能被家族趕出去,甚至挨打。父母包辦婚姻時,種姓是頭等大事,寧可女兒不嫁,也不能“丟臉”。
第二,職業是世襲的。 你生在哪個賈提,就得干那個賈提的活。比如,某個賈提祖祖輩輩是織布的,你就得接著織布,哪怕你數學天賦爆棚,也沒機會去當工程師。賤民更慘,只能干清掃街道、處理尸體這種“臟活”。
第三,社交有隔離墻。 高種姓和低種姓不能隨便接觸,怕被“污染”,這跟一些國家固定的圈層有點相似,圈層與圈層之間自動絕緣。在印度傳統村莊,低種姓不能用高種姓的水井,不能進他們的房子,連影子落在高種姓身上都可能被罵。吃飯更嚴格,高種姓不吃低種姓做的飯,餐具都得分開。
第四,宗教特權歸高種姓。 婆羅門壟斷了主持儀式和進寺廟的權利,低種姓和賤民很多時候連廟門都進不去,只能遠遠拜拜。這種排斥讓他們覺得自己連神都不眷顧,自信心和自我認可被徹底打碎。
第五,法律不平等。 古代的《摩奴法典》規定,同樣的罪,首陀羅的懲罰比婆羅門重得多。低種姓要是得罪了高種姓,可能直接被打死。
這些規矩加起來,就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把每個人死死困在自己的種姓和階層里,想翻身?門都沒有,更不要想向上跨越階層。
種姓制度帶來了什么?
種姓制度運行了幾千年,留下的后果觸目驚心。它不僅壓迫了無數人,還讓整個社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首先,個人被剝奪了自由。 低種姓和賤民沒機會接受教育,沒權利選職業,連去哪吃飯都得看別人臉色。一個有天賦的賤民小孩,可能一輩子只能掃大街,他的才華被活埋。
其次,經濟被拖后腿。 通過世襲和聯姻,高種姓把土地、財富和機會都攥在手里,低種姓只能干低端活。印度經濟的不平等有一大半是種姓制度埋下的根。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印度的收入差距在南亞國家里名列前茅。試想,一個社會把一半人的潛能都摁在地上,怎么可能跑得快?
再次,社會被撕裂。 種姓之間互相看不上,合作基本不可能,所以社會的撕裂是必然的。而政治也被種姓綁架,選個領導都得先看他是哪個種姓。有的地方甚至因為種姓糾紛打群架,1990年代的“種姓暴行”就是例子。這種內耗讓印度在現代化路上走得磕磕絆絆。
最后,創新被扼殺。 低種姓沒機會上學,怎么可能產生科學家、藝術家?印度的科技行業雖然發達,但主力還是高種姓,低種姓幾乎沒份。一個社會如果只讓少數人發光,其他人只能當背景板,哪來的活力?
更別提心理創傷了。低種姓被罵“低賤”長大,自信心被踩得稀碎。賤民作家Omprakash Valmiki寫過,他小時候因為種姓被老師羞辱,這種傷痛一輩子都抹不掉。
現在情況怎么樣了?
1947年印度獨立后,政府開始努力拆這堵種姓的墻。憲法禁止種姓歧視,廢除了“不可接觸”的做法。賤民領袖安貝德卡爾推動了“保留政策”,給低種姓和部落在學校、工作和議會里留出名額,想幫他們翻身。政府還通過《防止暴行法》保護低種姓免受暴力。
城市化也讓種姓的影子淡了點。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節奏快,種姓標簽沒那么顯眼。全球化帶來了新機會,有些低種姓的人靠教育和技術行業爬上中產,比如硅谷里少數低種姓背景的印度工程師。
但別高興太早。農村地區還是老樣子,低種姓照樣被排擠,暴力事件時有發生。跨種姓婚姻還是大忌,敢試的可能被家族或村里懲罰。保留政策雖然幫了低種姓,但也惹惱了高種姓,覺得自己的機會被搶了。政治上,種姓還是個大籌碼,政客們忙著拉種姓選票,社會裂痕反而更深。
社交媒體是個雙刃劍。一方面,低種姓可以用它發聲,揭露歧視;另一方面,網絡上也滿是種姓偏見,罵戰沒完沒了。種姓制度就像一棵老樹,根扎得太深,拔起來哪有那么容易,而且高種姓掌握了財富和政治權力,極力地踩踏低種姓上升的通道。
種姓制度的教訓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個極端案例,但階層固化的危害是通病。
在有的國家雖然沒種姓這種明面上的標簽,但無形的墻一樣存在。精英通過財富權力和家族的聯姻,把好學校、好工作、好資源都占了,普通人想靠努力翻身,難如登天。于是,教育不公,機會不均等導致財富越來越集中,社會就像一潭死水,表面平靜,底下早爛了根。
印度的種姓制度表面,一個社會如果讓出身決定一切,不僅是不公平,更是在自斷生路。印度的經驗是教訓,也是警鐘。打破固化,需要法律、教育、經濟的合力,更需要觀念的轉變。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靠才華和努力改變命運,社會才能真正活起來。
當世人在感慨印度種姓制度的荒唐時,不妨低頭看看,自己的社會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影子。
一個有活力的社會,不該讓任何人的夢想因為“起點”而夭折。
導讀:
1、
2、
3、
4、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