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9日,馬斯克旗下的社交平臺X發布聲明,承認已根據印度政府的命令,開始封禁印度境內超過8000個賬號。印度政府不僅要求下架這些賬號,還警告X公司,如果不照辦,將處以巨額罰款,甚至威脅要逮捕其在印度的本地員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審查問題,而是國家意志赤裸裸壓制言論自由的現實展演,而X這家曾以“言論自由庇護所”自居的公司,在現實壓力面前,徹底低頭。
根據X公司的說法,印度政府提供的行政命令中,絕大多數都未明確指出具體違規言論,也未說明具體哪條內容觸犯了當地法律。更荒唐的是,這些被封鎖的賬戶中,不乏國際新聞機構、知名媒體人、持不同政見者,甚至還有公開報道克什米爾沖突的外媒記者。X公司在聲明中直言:“我們沒有收到任何確鑿證據或合理解釋。”而即便如此,X平臺仍表示“迫于法律壓力”,已啟動配合封鎖,并警告印度用戶“可考慮通過法律途徑自救”。這是馬斯克所謂“絕對言論自由”最尷尬的一幕:理想主義被現實打趴,資本算計勝過言論正義。
過去幾年,馬斯克頻頻將X平臺打造成“反審查”的象征。他曾激烈抨擊歐盟和美國政府的“內容管制政策”,一度因為“堅持用戶自由”而在西方世界吸引了一批“自由至上”信徒。尤其在收購推特之后,馬斯克多次將“恢復被封賬戶”“尊重異議聲音”作為平臺改革核心賣點,甚至公開恢復了川普、約旦彼得森等高爭議用戶的賬號。但在印度問題上,他卻表現得異常軟弱。
原因也不難理解。特斯拉正試圖在印度開設大型制造基地,Starlink衛星服務也正在尋求印度市場準入。換句話說,馬斯克本人在商業層面對印度政府擁有極強的依賴性。與其說他不愿妥協,不如說他不敢觸碰莫迪政府的逆鱗。在這種結構性依附關系下,X平臺再多的“自由宣言”也只是演戲。
印度當局長期以來對網絡言論進行系統性壓制。莫迪政府多年來以“國家安全”“反恐”“宗教仇恨”等模糊概念為由,持續要求平臺屏蔽異見內容、刪除政治對手相關信息,甚至在農民抗議、克什米爾沖突等事件中,直接強迫平臺關閉整個標簽和話題。此次封禁8000多個賬戶,不過是數字審查機制再度升級的集中體現。
這種行為發生在號稱“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進一步揭示了憲法承諾與治理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莫迪政府一邊高舉“言論自由”的招牌,一邊下令清洗異見內容,讓國際輿論不禁重新審視印度“民主光環”的真實成色。而X平臺在面對這一高壓指令時,不但無法反制,甚至連基本的透明披露都無法做到。
有觀察人士指出,X平臺此舉將帶來嚴重后果。首先,用戶對該平臺的信任度將迅速下降。那些被封鎖的賬戶,許多都是公共領域的重要聲音,是少數族群、邊緣社群或獨立媒體的發聲渠道。一旦這些聲音被消除,信息的多樣性將遭到極大破壞。其次,其他國家政府可能會效仿印度,以“國家法律”為借口,要求X平臺對其本國用戶進行定點封鎖。如果X在印度讓步一次,未來在土耳其、埃及、沙特、越南、甚至歐洲是否也會低頭?
馬斯克本人的形象也面臨一次信任危機。他過去對“自由表達”的執念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營銷口號而非真正信仰。一邊在美國高喊反對“政治正確”,一邊在印度對審查命令鞠躬盡瘁,這種雙標行為只會加劇全球用戶的幻滅感。他不是在捍衛自由,而是在討好市場。
此事已引發國際媒體廣泛批評。《紐約時報》《衛報》《半島電視臺》等媒體均在報道中質疑印度政府的行為是“國家級審查工程”,并直指X平臺的妥協是“全球自由言論的又一次重大失敗”。《連線》雜志更尖銳地評論道:“馬斯克的‘言論自由’只是賣得掉的商品,在利益面前可以打包甩賣。”
面對這一局面,X平臺試圖挽回輿論形象的努力顯得蒼白。他們在聲明中表示“將繼續支持言論自由”,“鼓勵用戶依法維權”,卻又補上一句“受法律限制,無法公開行政令內容”,等于徹底把責任甩給了印度政府,又把希望推給了印度用戶。平臺自己做了選擇,卻要用戶去承擔后果,這種“做了縮頭烏龜還想做烈士”的姿態,只會讓人更失望。
所謂“全球數字廣場”如今正被一國行政命令封堵、篡改、改寫。在國家權力與市場收益之間,自由言論正被反復出賣,而X的投降不過是最新的一次示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