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出身高句麗貴族,其人熟習騎射,剛毅果斷,自幼隨父駐防安西(即龜茲,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舊城),20歲因功被提拔為游擊將軍。后來被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重用,逐漸在安西軍中嶄露頭角。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李隆基提拔高仙芝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成為安西軍的“二號首長”。同年,原本歸附大唐的達奚各部反叛,舉眾叛逃至碎葉城(亦稱素葉城、索虜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闊葉附近),高仙芝親率2000精騎兵追擊達奚部叛軍,一戰全殲叛軍,此戰也是高仙芝第一次獨當一面指揮作戰,其動作迅速、超遠程奔襲的戰術玩的如火純情,戰后,高仙芝正式進入李隆基的眼簾,其在唐軍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天寶六載(747年),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背叛大唐,投靠大唐的宿敵吐蕃,夫蒙靈察數次組織唐軍攻打小勃律,皆因路程遙遠以及地勢險要而無功而返。三月,唐玄宗又下詔命高仙芝督率步、騎10000余人遠征小勃律。高仙芝再次發揮其擅長奔襲的技術,在一百天內,克服各種困難,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奔襲數千里,強攻小勃律國重鎮連云堡(今阿富汗東北部噴赤河南源蘭加爾),一戰聚殲小勃律國主力,是為連云堡之戰。
而后,高仙芝又率軍翻越坦駒嶺(興都庫什山險要山口之一),強渡弱水(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吉爾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攻破小勃律國都城阿弩越城,俘虜小勃律王和妻子等文武官員百余人,徹底蕩平小勃律國。此一戰,讓大唐的聲威遠播南亞次大陸,就在高仙芝凱旋回師的時候,南亞次大陸上的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72國集體上表歸附大唐,高仙芝一戰名動天下,成為李隆基開疆拓土事業的急先鋒。
李隆基也非常高興,當即下詔加授高仙芝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并接替夫蒙靈察擔任安西四鎮節度使,成為大唐在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天寶十載(751年),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到中亞一帶,原本歸附大唐的中亞諸國轉而在大唐帝國與大食帝國之間左右搖擺。為徹底穩定西域和中亞的局勢,當年四月,高仙芝親率蕃、漢兵兩萬(其中蕃兵15000人,唐軍5000人含陌刀隊2000人)進攻大食,深入大食境內七百余里,一路打到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附近)。雙方在怛羅斯展開決戰,大食軍有11萬人,高仙芝所部不到大食軍的五分之一,但因為唐軍裝備精良,特別是右威衛將軍李嗣業直屬的2000唐軍陌刀隊,更是打出了大食的心理陰影,大戰一天,終是難分勝負。
可惜,就在緊要關頭,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突然叛變,導致唐軍深陷大食軍與葛羅祿叛軍的兩面夾擊,幸虧右威衛將軍李嗣業率領陌刀隊為高仙芝殺出一條血路,成功掩護高仙芝突出重圍,勉強逃回安西,清點兵馬,只有千余人,是為怛羅斯之戰。戰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并調入長安擔任右金吾衛大將軍。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造反,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遂命封常清、高仙芝以及宦官監軍邊令誠,率領臨時招募的20萬新軍前往抵御叛軍,十二月,叛軍攻陷東都洛陽,封常清被迫退守潼關,李隆基遂以封常清兵敗為由處死了封常清,并讓高仙芝接替封常清指揮唐軍繼續與叛軍交戰。
高仙芝根據戰場局勢,做出固守潼關的戰略安排,但李隆基一心想著盡快平定叛亂,不顧及唐軍戰斗力差、訓練不足的客觀條件,多次催促高仙芝出戰,高仙芝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李隆基對高仙芝越來越不滿意。與此同時,邊令誠因為向高仙芝索取賄賂不成,繼而對高仙芝產生嫉恨,于是邊令誠不停地向李隆基告狀,說高仙芝暗中勾結安祿山,并在潼關擁兵自重。于是,李隆基下詔在潼關就地處決高仙芝。就在高仙芝死后不到半年時間,安祿山攻破潼關、攻陷長安,李隆基終究為自己的決定買單,代價是大唐盛世一去不復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