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407篇原創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簡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襲倫敦的德軍轟炸機部隊,熱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武器,希望能給看官們帶點不一樣的歷史。
正文共約9800字,配圖35幅,閱讀需要20分鐘,2025年5月10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Kagohl 3”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接上期()
阿拉斯戰役,又稱第二次阿拉斯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在西線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發生于1917年4月9日至5月16日,打擊目標在法國阿拉斯附近的德國第6集團軍防線。本次戰役英軍取得了自1914年開戰開始以來的最長推進距離,超過了1916年年7月1日參與索姆河攻勢的法國第6集團軍創下的紀錄。接下來的幾天里,英軍推進速度放緩,德軍防御得以恢復。這場戰役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代價高昂的僵局,到戰役結束時,英軍第1、3集團軍傷亡約16萬人,德軍第6集團軍傷亡約12.5萬人。
事實上,自1915年起,協約國一直試圖突破德軍防線從而進入進入開闊地帶,與數量上處于劣勢的西線德軍德軍展開運動戰。到1916年底,法國成功在凡爾登展開了反擊戰,德軍在索姆河雖然守住了地盤,但人員傷亡也非常慘重,而俄軍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對德奧聯軍也造成了重創,奧匈帝國已經不再具備像樣的戰斗力,德國不得不繼續分兵支援這個羸弱的盟友。于是在1916年11月17日,英法兩軍高層在尚蒂利舉行會議,計劃在1917年初對德國實施大規模進攻,并希望俄國在東線展開行動進行支援??上н@個計劃在1917年2月就打了折扣,因為俄國軍隊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一樣流血不少,而且國內時局不穩,無力進行支援。
1916年12月12日,在反攻杜奧蒙堡壘的戰斗中立下功勛的羅伯特.尼維爾將軍就任法軍總司令一職,此人上臺后馬上制定了野心勃勃的西線進攻計劃并在次年1月15日向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呈述。尼維爾試圖在埃納河一帶的一個極易被南北兩端同時入侵的區域:努瓦永突出部實施進攻,法軍將以3個集團軍對準身為突出部核心的貴婦小徑展開攻勢,突破后向北解放拉昂,如果成功的話,德軍陣地將被撕出一道113千米的缺口。而英軍的作用是在埃納河地區北面的阿拉斯與法國第3集團軍合作展開牽制性攻擊,迫使德軍預備隊離開香檳與埃納河,無法回援貴婦小徑,如果英軍在阿拉斯取得突破,且法軍成功打穿貴婦小徑并拿下了拉昂,兩軍將順利會師,攜手將德軍驅逐到比利時與德國邊境。尼維爾向勞合.喬治表示,如果英軍愿意配合發起一次牽制性進攻,將德軍從埃納河地區引走,法軍的進攻就能成功。首相大人最終選擇相信尼維爾,于是1917年1月16日的倫敦會議作了決定,法國將于4月中旬在埃納河發起進攻,而英國則會在大約一周前在阿拉斯地區發動一次牽制性攻勢。
英軍地面部隊在阿拉斯戰役中沒有取得戰略勝利,不過他們在戰役初期的表現還算得上可圈可點,然而為步兵提供支援的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在本次戰役中是真正的血流成河。作者雖然沒有找到MG-08/15輕機槍在阿拉斯地面戰斗的史料,但該機槍的航空版本在空戰中與性能強悍的德國新式戰斗機可謂是“強強聯合”,讓英國飛行員遭受了無比慘重的損失。
為地面提供保障: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在阿拉斯扮演的角色
事實上,早在1916年索姆河會戰期間,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Royal Flying Corps)就經常出動雙座偵察機和雙座輕型轟炸機執行炮兵校射、低空襲擊和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德軍第180團的一名中尉在日記中就毫不掩飾的道出了英軍飛機的偵察活動對己方造成的傷害:“8月25日,今天,我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轟炸。誰能分辨出這是我們自己的炮火還是敵軍的呢?我們面臨的是世界上最猛烈的炮火,為了避開敵軍戰機,遠在600米的系留氣球進行遠程精準指揮。與此同時,一時之間我們還無法從敵人的海量炮火中撤離,因為我們的炮兵幾乎沒有空中觀察員?!?/p>
圖1:1916年8月29日,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的1架B.E.2c飛機從弗蘭維萊爾的磨坊上空飛過
圖2:英軍偵察機拍攝到的安克雷山谷德軍陣地
美國紐約時報駐索姆河戰地記者佩里·魯賓遜先生在其所著的編年史中也記載了一次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飛機的轟炸行動。那是1916年9月的一天,德軍此時在從其北部防線調兵前往索姆河阻止英法軍隊的攻勢,還將前線受損部隊撤回修整充當后援。此次英軍飛機突襲的目標位于利貝爾庫爾,是德軍一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但在鐵路車站附近有三個德國航空站,若想行動順利進行,就得清除這一障礙。
當天凌晨1:00,英國戰機順利抵達利貝爾庫爾航空站上方,開始投下炸彈。魯濱遜寫道:“第一顆炸彈投落之后,其他炸彈也隨之而至。它們并不是為了殺傷,只是釋放濃厚的煙霧氣體,使地面的人們處于一陣慌亂之中,直到從上空看來每個航空站都像是開水鍋一樣。引起地面混亂的同時,空中戰機仍不時往下投擲炸彈。大約1:30,一輛德軍火車出現在交叉口,我們的兩個飛行中隊開始降低高度飛行。當降至距離火車僅有800英尺的高空,不遠處另一輛火車也正緩緩駛來。兩隊戰機決定分開行動?!?/p>
“兩輛火車都滿載著軍隊,并經歷了一段恐慌?;疖嚤?,引擎與車身分離,士兵們在慌亂中四下尋找大面積森林藏身,驚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亂局面。第一輛火車的殘骸阻塞了來自倫斯方向第二輛火車的前行道路,它只能停在原地。空中戰機掌控了局勢,車廂里士兵蜂擁而出,向南逃竄試圖避開從天而降的炸彈。與此同時,另一隊戰機襲擊了利貝爾庫爾車站,向車站建筑、鐵路軌道以及車站車輛投擲了近50枚炸彈,造成極大毀壞。還有一些戰機在高空盤旋,以監視是否有德軍戰機試圖介入干涉,但德軍戰機始終未出現。”
一名在索姆河戰役中遭受過這種摧殘的被俘德軍步兵就在日記中近乎崩潰的寫道:“一天之中最害怕的時刻就是看到英國飛機的時候。它們飛得這么低,如果這一次它不打中什么人,那簡直就是個奇跡。沒有人能夠準確計算出由此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給我們造成的精神負擔嚴重到何種地步?!?/p>
圖3:1916年9月25日英軍偵察機拍攝的蒂耶普瓦爾德軍陣地,下面的煙柱是得到校射的英軍炮彈爆炸生成的
經過索姆河一戰,皇家陸軍航空隊總司令休.特蘭夏德少將(Hugh Trenchard)對飛機在偵查和低空支援方面的作用深感認可,堅信飛行部隊將成為阿拉斯攻勢中不可或缺的進攻力量,力主飛機在德國控制區展開大面積的行動,包括偵察、炮兵校射、對地轟炸、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及攔截德軍飛機。特蘭夏德少將認為,為了達成地面部隊的要求,再大的損失也是必須接受的。特蘭夏德少將要求飛機不斷深入德軍防線進行猛烈的進攻巡邏,旨在擊退德軍飛機,盡可能將它們阻攔在至關重要的戰區之外。不過正是因為他的執拗,英國飛行員在阿拉斯戰役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讓他受盡了罵名和嘲諷。
圖4:休.特蘭夏德少將
猛禽的利爪:信天翁戰斗機與LMG-08/15航空機槍
1916年1月裝備于法國航空隊的紐波特11戰斗機迅速讓曾經血洗西線天空的??薊.III戰斗機淪為了性能落后的弱勢群體,也讓德國飛行員們苦不堪言。同年2月-3月,德軍意外繳獲了幾架因故障迫降到己方陣地的紐波特11戰斗機并護送到后方,大喜過望的德國陸軍航空隊(Die Fliegertruppen des Deutschen)馬上對其展開研究,并向5家航空企業下發競標,要求對該機直接進行仿制,以推出能夠抗衡的新式戰斗機。
在這場競賽中獲勝的是信天翁飛機制造公司的L-15號原型機,這種飛機最大設計亮點在于機身,它呈現出在當時少見的紡錘形流線體,從側面看類似雪茄,俯視類似水滴,這種設計大大降低了飛機的飛行阻力,提升了速度性能。此外,該機的身軀沒有采用金屬蒙皮,而是完全由木夾板制成,通過螺栓與機身骨架一次性拼接到位。這個設計有效提升了飛機的抗擊打能力,而且重量和成本也要低于蒙皮結構。英國在1916年11月對繳獲的這種戰斗機進行測試后表示該型飛機的機身在完全使用木質部件,不包含任何復雜的單元部件和金屬加固零件的情況下依然有著相當不錯的簡易性和堅固性。
圖5:L-15原型機
1916年5月,L-15原型機接受了德國陸軍航空隊的地面靜態測試,測試中,由于機翼強度不足,上翼的后半部分在地面靜態測試期間發生了斷裂,不過這個毛病后來被解決了。而在飛行性能測試中,空勤隊總監安排了同樣誕生不久的哈巴斯塔特D.II戰斗機與L-15原型機對比,發現L-15原型機雖然水平機動性有所不足,但飛行速度占優勢,而座艙視野、操作性能和機身強度也令人滿意,于是在6月就下發了12架訂單并命名其為信天翁D.I戰斗機(Albatros D.I),該機也成為了德國歷史上第一種使用雙聯裝機槍的戰斗機。這12架飛機在7月全部完工。
圖6、7:信天翁D.I戰斗機
信天翁D.I戰斗機的武器是斯潘道兵工廠對MG-08/15輕機槍改進而來的LMG-08/15航空機槍,該槍德語全稱是“Luftgekuhl Maschinengewehr 08/15”,意思是“1908/1915型氣冷式機槍”。LMG-08/15航空機槍的工作原理與MG-08/15輕機槍一致,射速可以調節,一般是500發/分鐘,最高是666發/分鐘,比原版輕機槍還要恐怖。同樣使用帆布彈鏈進行供彈,但LMG-08/15有著長度更大的右側拉機柄,立柱式前瞄具也換成了十字環形瞄準具,此外,斯潘道兵工廠取消了冷卻水套筒,改成了風冷式套筒,套筒采用鏤空設計以提高冷卻效率,這讓機槍全重從19.5千克下降到了15.5千克。LMG-08/15輕機槍的上彈方式也沒變化,需要飛行員把帶有銅制引導銷的帆布彈鏈頭插入受彈口,接著拉動一下拉機柄讓槍機抽取出第一顆子彈,然后再拉動一下拉機柄讓子彈上膛就可以準備開火了。LMG-08/15航空機槍的帆布彈鏈是特制的加長型號,不需要飛行員換彈,不過飛行員依然要學習如何排除故障。作者手里還有兩份LMG-08/15的結構圖紙,后續會放在評論區。
圖8、9:LMG-08/15航空機槍
信天翁D.I戰斗機使用的是雙聯裝LMG-08/15航空機槍,使用裝納有彈鏈的專用彈箱進行供彈,每挺機槍備彈700發,這種配置對于當時的英達戰斗機來說是碾壓性的優勢。由于單挺機槍射速為600發/分,因此信天翁D.I戰斗機最快可以在一分鐘內向目標發射1200發子彈,而該型機槍的槍口初速可達850米/秒,足夠對一戰時期的木質飛機造成不容小覷的毀壞。此外,信天翁D.I戰斗機雖然水平機動性不占優勢,但飛行速度、爬升率和俯沖性能都是加分項,第6狩獵中隊飛行員卡爾·霍勒爾(Carl Holler)在日記中贊美道:“信天翁D.I爬升率極佳。由于裝有沉重的直列發動機,我們在向較低位置的敵機俯沖攻擊時能夠獲得令人非常滿意的加速度,現在可以肯定,距離我們取得空戰勝利已為時不遠了”。
圖10、11、12:雙聯裝LMG-08/15航空機槍
圖13:信天翁D.I座艙特寫,可以看到全面的雙聯裝LMG-08/15
1916年夏天,根據著名王牌飛行員奧斯瓦爾德.波爾克上尉的建議,德國陸軍空勤隊開始組建專門使用單座戰斗機的戰斗部隊:Jagdstaffeln(狩獵中隊),這種單位一般裝備有8架雙翼戰斗機,專門集中成一個“鐵拳”,用于保護本方領空或深入敵方控制區獵殺飛機。而在1916年8月23日組建的第1狩獵中隊成為了最早裝備信天翁D.I的單位,該中隊的庫特·文特根(Kurt Wintgens)依靠該型戰斗機摧毀了6架敵軍飛機。
1916年8月27日,奧斯瓦爾德.波爾克上尉指揮的第2狩獵中隊正式成立,其麾下包括幾名將在未來大放異彩的王牌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歐文.波姆、馬克斯.馮.梅拿。該中隊成立時雖然編有3名軍官和64名其他各職級人員,但卻只有3架雙翼戰斗機,其中只有1架是性能不凡的信天翁D.I戰斗機,另外兩架全是可靠性有問題的福克D.I,而且這架信天翁還是9月1日由前來報道的里埃曼少尉從他原先的第1狩獵中隊帶來的。但到了9月,該中隊就擁有了7架信天翁D.I戰斗機,而在該月17日,波爾克上尉帶領5架信天翁D.I在康布雷上空巡邏時遇到了7架英國的FE.2b輕型轟炸機,結果在本部無一傷亡的情況下干掉了其中5架,達到了5:0的大勝。此戰在德國媒體的大肆宣傳之下令波爾克上尉這位德國空戰英雄再次成為公眾仰慕的焦點人物,而里希特霍芬也在此戰中以擊落一架FE.2b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場被正式記錄的空戰勝利。
圖14:第2狩獵中隊的信天翁D.I戰斗機
事實上,這場英國的慘敗、德國的大勝已經暴露出了英國飛機性能過時的致命問題,它們在高性能的信天翁面前不過是機槍靶子而已。在接下來的幾周里,第2狩獵中隊戰斗的主要模式是六架或更多戰斗機一組巡邏,以攔截成群的英國飛機。在戰術熟練的波爾克上尉的指導下,第2狩獵中隊很快就成為了德國的王牌戰斗機部隊,被譽為“王牌飛行員的鍛造器”。例如該中隊的歐文.波姆(Erwin Bohme)中尉在9月17日駕駛信天翁D.I戰斗機贏得了自己的第二場勝利,但到了10月底,他就累計干掉了5架敵機而晉升為王牌飛行員。英國皇家陸航第32中隊的DH.2戰斗機飛行員埃德蒙德·L.劉易斯(Edmund L.Lewis)在1916年10月18日提筆給家人的去信中沮喪的寫道:“你們一定從報紙上看到了鋪天蓋地宣揚我們如何掌握空中優勢的文章。當然,我們在去年6、7、8月的時候確實握有優勢,但現在已經徹底失掉了……只要德國人愿意,他們可以隨時(用他們的快速飛機)飛臨我們的機場,而我們對此竟然完全無能為力。”
針對信天翁D.I視野欠佳的不足,信天翁公司對上機翼的位置適度做了調整,將其略為下移更靠近機身,從而改善向前和向上的視野,這種型號就是1916年9月服役的信天翁D.II戰斗機,其飛行升限也比老型號高出200米,除此之外就沒什么變動。信天翁D.II戰斗機繼承了D.I可怕的性能,而當時還是中尉的里希特霍芬在1916年11月23日操作信天翁D.II與當時英國著名王牌飛行員喬治·霍克少校駕駛的DH.2戰斗機展開了30分鐘的交戰,最終成功貫穿了霍克少校的后腦,奪得了第11次勝利。這也標志著英國飛機的性能已經宣告過時。不過這場戰斗也讓里希特霍芬發現信天翁D.II的靈活性有所不足,于是希望得到更靈敏的戰斗機。
圖15、16:信天翁D.II戰斗機
圖17:里希特霍芬的信天翁D.II,序列號491/16
對于英國飛行員來說,最大的噩夢馬上就要到了,1916年9月,信天翁D.III戰斗機成功首飛并一舉拿下了400架的訂單。針對信天翁D.I/D.II水平機動性不足的缺陷,信天翁公司全面換用了紐波特11戰斗機的“一翼半”設計,這種機翼設計由法國優秀設計師古斯塔夫·德拉熱(Gustave Delage)首創,其特點是下翼弦長明顯短于上翼的設計,并且將兩翼間的支撐桿從上翼的兩點集中至下翼的一點,而呈獨特的“V”字形。這個設計融合了雙翼布局的爬升率優勢,以及單翼布局的低阻力優勢,使得信天翁D.III的性能上升了不止一層樓。信天翁D.III在1917年1月正式服役,與信天翁D.I/D.II一起成為了英國飛行員最深的夢魘。
信天翁D.III的機身構造、武器裝備和動力裝置與D.II相比都沒有變化,但其最高時速從165公里/小時直線上升到了175公里/小時,爬升至2000米高度所需時間從9.1分鐘縮短到了6分鐘,實用升限從5200米進步到了5500米。第5狩獵中隊的魯道夫·尼貝爾(Rudolf Nebel)少尉在報告中贊美稱:“D.Ⅲ的速度比D.Ⅱ更快,爬升率也更高。這是極不平凡的成就,因為信天翁D.Ⅱ就已經全面勝過所有類型的敵機了?!?/p>
圖18、19、20:信天翁D.III戰斗機
除了信天翁,還有一種德國戰斗機也不是善茬,它就是哈巴斯塔特D.II戰斗機(Halberstadt D.II),由德國的哈巴斯塔特飛機制造公司設計,總產量175架,是德國在??耸教鞛谋唤K結后又一種性能卓越的戰斗機。哈巴斯塔特D.II戰斗機的速度不算快,也就150公里/小時,操縱性過于敏感,對新手不夠友好,但它的機動性非常出色,爬升至2000米高度需要8.5分鐘,比信天翁D.II還要快一些,而且要比信天翁D.II靈活一些。此外,哈巴斯塔特D.II與信天翁D.II一樣有著堅固耐打的機身和優秀的俯沖性能。因此在1917年4月,哈巴斯塔特D.II依然在一線活躍,而該機在1916年服役時也塑造出了一批王牌飛行員。
圖21、22:哈巴斯塔特D.II戰斗機
圖23、24:赫爾曼.戈林在1916年裝備的哈巴斯塔特D.II
技不如人: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的劣勢
1917年,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面臨著人員素質和飛機性能的雙重劣勢。1916-1917年春居高不下的戰損讓皇家陸軍航空隊必須吸納大量新飛行員維持編制的完整,但由于高層的無能,英國飛行員的培訓組織非?;靵y,訓練成果也是參差不齊,而為了保持數量充足,陸軍航空隊還大幅度縮減訓練時間,很多飛行員據說只訓練了1-2天就不得不趕赴前線,這些人基本都是送死的命。
1917年1月,皇家陸軍航空隊總司令休.特蘭夏德少將向位于倫敦的英國軍事航空指揮官亨利.戴維森將軍呼吁,盡快對飛行員和觀察員的訓練進行重大改革。當時法國和德國都會專門組織大范圍的專業課程培訓偵察機觀察員,而英國同行都是從皇家炮兵選拔的志愿者,他們接受的一些基礎訓練遠遠達不到專業標準。在特蘭夏德少將的堅持下,皇家陸軍航空隊的訓練計劃總算在1917年初得到了科學制訂,并且開設了專門的課程,但直到1917年4月,奔赴阿拉斯前線的飛行部隊依然缺乏有素養的飛行員和觀察員,這些新兵蛋子連怎么從德軍飛機的攻擊下活命都成問題,更別想完成任務了。
英國飛機的劣勢一樣是不忍直視。此時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依然裝備有大量的的B.E.2c型飛機用于偵察和炮兵校射任務,這種雙座飛機于1914年5月30日首飛,1915年加入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服役,其優勢是操縱性良好,飛行性能穩定,但該機最高時速只有可憐的129公里/小時,實用升限也只能達到3050米,爬升到1500米更是要花費掉24分鐘時間,而且靈活性很差,根本無法在德國戰斗機的追殺下存活下來。這種飛機還非常奇怪的把觀察員安排在駕駛員的前面,觀察員如果要操作機槍向后射擊還必須躲著駕駛員,很是麻煩。如果要執行轟炸任務,該機一樣不是合格的存在,因為它只能攜帶44千克炸彈。
英國一些人士在1915年就對這種飛機大加批評,議員諾爾·潘伯頓·比林(Noel Pemberton Billing)在下院對B.E.2飛機和設計它的皇家飛機制造廠就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高聲喊道:“與其說在法國的英國飛行員是被敵人‘殺死’的,倒還不如說是被自己人謀殺的!”英國王牌飛行員阿爾貝特·巴爾(Albert Ball)大罵B.E.2是“血腥的可怕飛機”,并說它“根本不適合空中行動”。此君在第8、13中隊服役時就對該型飛機極其反感,當中隊里有飛機失事時,他寫道:“幾乎所有人都為又報銷掉一架B.E.2而感到慶幸”。然而不幸的是,B.E.2c和同系列的姐妹們總產量高達3500架,而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又必須維持足夠的規模應對即將到來的阿拉斯攻勢,于是這種在1915年就已經落伍的垃圾飛機不得不直面信天翁D型戰斗機的挑戰。
圖25、26:用于偵察的B.E.2c在德國戰斗機面前是純粹的棺材
F.E.2b飛機是皇家飛機制造廠針對B.E.2飛機性能不佳的局面推出的型號,是F.E.2家族的第二位成員,于1915年服役,執行護航和轟炸任務。這種飛機的機動性比B.E.2c要強,操縱性也比較靈活,1916年1月首次參戰的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第20中隊是第一個全部裝備F.E.2的部隊,該部隊涌現過44名王牌飛行員,總戰績高達630架,大部分都是靠這種飛機斬獲的。但到了1917年4月,曾經戰績顯赫的F.E.2飛機也在信天翁戰斗機面前淪為了行動遲緩的活靶子,而作者上面提到的1916年9月17日英軍那場0:5的慘敗空戰中被屠殺的就是F.E.2b。當然,這種飛機的頭號王牌弗朗西斯.理查德·庫本(Francis Richard Cubbon)在1917年4月24日到6月7日打下21架敵機,其中19架都是性能可怕的信天翁D.Ⅲ戰斗機,但這種頂級精英只是極少數,大部分F.E.2飛行員不會有這種運氣。這種飛機在1917年4月大部分退居二線,但皇家陸軍航空隊戰事吃緊,所以還是有一些要面對德國戰斗機,不過F.E.2b在1917年2月組成了夜間轟炸中隊,獲得了很大成功。
圖27、28:F.E.2b在1916年上旬也算得上戰績顯赫,但隨著信天翁的服役,它也成為了昨日黃花
圖29: 弗朗西斯.理查德·庫本于1917年6月9日在梅西訥上空被信天翁戰斗機所殺
除了偵察,英國飛機還要執行針對德國目標的轟炸任務,但這些型號一樣是不堪大用。1916年4月服役的索普威斯“1?支柱”飛機(Sopwith1? “Strutter”)有兩種版本,雙座版負責空中格斗,單座版負責轟炸。這種飛機最大航程可達600公里,最大載彈鏈可達120千克,適合執行遠程轟炸任務,但它在服役6個月后就遇到了信天翁D.I/D.II戰斗機,而索普威斯“1?支柱”輕質的機身缺乏牢固性,無法應對過大的機動動作與敵機的火力打擊,過好的飛行穩定性也不利于它靈活的規避德軍飛機的攔截。1917年1月抵達法國的皇家陸軍航空隊第43中隊長肖爾托·道格拉斯(Sholto Douglas)對這種飛機失望的評價道:“我們發現,當和德國佬的新型信天翁和哈巴斯塔特飛機對陣時,自己的裝備顯然飛得太慢了……得不停地對它做出改進和保養,這樣一來,我們的地勤人員也就和空勤人員一樣,要在無休止的作業中承受巨大的壓力了。在優越的敵機面前,我們的飛機幾乎得不到任何進行真正戰斗的機會?!?/p>
圖30: “1?支柱”雙座戰斗機
圖31: “1?支柱”單座轟炸機
馬丁希德(Martinsyde)的G.100“大象”式(Elephant)飛機也不輕松。G.100是1915年8月首次試飛并在同月27日接受了測試的單發單座戰斗機,雖然存在座艙視野不好的缺陷,但多項性能還是令人滿意,尤其是其最大續航時間可達5.5小時,然而該機首次參戰2個月后,也就是1916年9月,它就遇到了信天翁D型戰斗機,G.100緩慢的操作反應和明顯落后的機動性讓它在面對信天翁時淪為了“孵蛋的鴨子”和“信天翁的餌料”,
不過G.100飛機的失敗某種程度上得歸咎于用錯了地方。皇家陸軍航空隊認為這是一種戰斗機,但實際上G.100當初就沒安裝這種要求設計,那陣子戰斗機這個概念都沒成熟。G.100沒有刻意強調速度和敏捷,而是追求穩定性和續航力。這使得該機倒像是更適合長距離偵察領域,一個論據是絕大多數早期出廠的G.100都在右側機身上裝有一部照相機。
但后來的事實證明,G.100的續航力、穩定性和載彈量在轟炸任務中更有亮點,1916年11月16日,皇家陸軍航空隊第27中隊成功空襲了德軍的希爾森(Hirson)火車站,此次出擊的4架G.100全部準確命中目標,而且所有飛行員在歷經一個半小時的飛行后全部安全返回。不過正如第27中隊長斯圖亞特·坎貝爾(Stuart Campbell)所說的那樣,在裝上炸彈后,G.100本就不好的速度和操縱性更是打了折扣。這點在晝間轟炸中非常危險。
圖32、33:G.100“大象”天生就有機動性能差的缺陷
客觀來說,英國航空部隊還有一個國產型號能夠和信天翁戰斗機抗衡。1915年,索普威斯公司為了表彰企業的優秀試飛員哈里·霍克(Harry Hawker),委派設計師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為其打造了一款輕巧的私人飛機,后來在1916年,史密斯為這種飛機換裝了80馬力羅納(Le Rh?ne)9缸空冷星形發動機,并搭配了1挺維克斯C型航空機槍和索普威斯-考珀(Sopwith-Kauper)同步射擊裝置,從而成為了一種用于對付德軍偵察機的輕型戰斗機,代號“偵察兵”。后來英國皇家海軍航空隊的賽夫頓·布蘭克爾(Sefton Brancker)準將在1916年5月第一眼看到它后贊嘆道:“好,好!現在‘1?支柱’有了一條幼犬!”于是該機正式改名為索普威斯“幼犬”(Sopwith Pup)。
1916年2月,幼犬戰斗機的原型機接受了測試,皇家陸軍航空隊總司令特蘭夏德少將對它的性能大喜過望,當即表示:“我們馬上就要一個中隊的這種飛機?!蓖?月,第2架原型機被送到皇家海軍航空隊第5聯隊A中隊,它在那里引起的反應更大,海軍航空隊要求這種飛機立即進入正式量產。到9月7日時,已經有3架正式生產型完工,第一批送抵前線的飛機率先裝備了皇家海航第8中隊。到年底時,該中隊宣稱在索姆河戰場上空擊落了20架敵機?;始谊戃姾娇贞牭谝粋€接收“幼犬”的單位是第54中隊,時間是1916年11月4日。
雖然幼犬戰斗機的火力比較遜色,但其總體性能是毋庸置疑的強大。輕盈的機身和寬大的翼面賦予了幼犬相當出色的機動性能,其靈活性后來被證明比同樣以靈敏著稱的信天翁D.III戰斗機還要可怕一些,哪怕在4500米高度也能保持良好機動性?;始谊戃姾娇贞牭?6中隊的王牌飛行員詹姆斯·麥克古登贊揚道:“當進入回旋機動時,在索普威斯(幼犬)完成兩次回旋的時間里,信天翁只能做一次”。駕駛信天翁D.II戰斗機的里希特霍芬在首次遭遇幼犬后也不無憂慮的寫道:“顯而易見,敵人的飛機比我們的優越?!?/p>
然而不幸的是,幼犬戰斗機的產量一直無法滿足要求,而且還要照顧皇家海軍航空隊。在裝備高峰期,皇家陸軍航空隊也只有三個中隊裝備了這種戰斗機。到1917年4月,阿拉斯前線裝備了幼犬戰斗機的部隊也只有兩個中隊,最多也就36架,數量上壓根沒法形成優勢。
圖34、35:幼犬戰斗機的性能足夠和信天翁戰斗機分庭抗禮,但它大數量無法占據優勢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里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