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是解放軍最新銳的一款戰斗機(不包含尚未定型量產的兩款六代機),而且殲-35可謂是我國當前功能最全面的一款戰斗機,因為殲-35既有空軍型也有艦載型,而且還有出口型號,是我國第一款“一機多型”式戰斗機。2024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是空軍版殲-35,日前CCTV-7頻道《兵器面面觀》欄目播出的一則節目中,則以視頻動畫的方式介紹了艦載版殲-35戰斗機,不過有的網友看到這段視頻動畫后有點接受不了,因為視頻中的殲-35戰斗機在機翼下掛載了很多武器,網友擔心,殲-35艦載機外掛導彈,會不會破壞其隱身性能、削弱實戰威力?
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是隱身艦載機還是非隱身艦載機,在實戰中的很多場景下都需要動用翼下武器掛點。空優型隱身戰斗機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使用翼下掛點,因為空優型隱身戰斗機的內置彈艙就可以掛載格斗導彈或超視距導彈,雖然內置彈艙的導彈掛載數量不如翼下掛點多,但空優型隱身戰斗機憑借自身的隱身優勢可以實現更高的打擊效率,導彈少一點并不影響實戰威力。但艦載機不僅僅需要奪取制空權,艦載機還有兩個重要的作戰任務反艦作戰和對陸攻擊,而反艦導彈或對地攻擊導彈很多都屬于大型彈藥,內置彈艙無法容納。
因此,即便是隱身艦載機,在很多實戰場景下都需要動用翼下武器掛點,比如美國海軍的F-35C艦載機也是經常在機翼下掛滿導彈以滿載狀態起飛訓練。那么采用翼下掛點的殲-35艦載機,其隱身性能會不會被影響到呢?說一點影響都沒有那也不現實,但影響并沒有想象得那樣大。首先,即便在機翼或機腹下掛滿了導彈,殲-35這樣的艦載機綜合隱身性能也遠超F/A-18這樣的非隱身艦載機,畢竟殲-35的整體氣動布局設計更有利于隱身,而且殲-35機體采用的復合材料、隱身涂層都會提升殲-35的隱身性能,也就是說即便在機翼、機腹下掛滿了導彈,殲-35在F/A-18這樣的非隱身艦載機面前也具備明顯的隱身優勢。
其次,導彈這類武器雖然非常大,但導彈的彈頭大部分是圓錐形設計,這樣的設計本身就可以降低雷達反射面積,也就是說導彈并不會產生強烈的雷達反射信號,即便殲-35采用了翼下掛架,也不會大幅破壞其隱身性能。而且現代化的大型導彈很多都是隱身導彈,這樣的導彈通過對彈體的優化設計、彈體涂抹隱身涂層等方式可以實現對雷達的隱身能力,如果必要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為殲-35戰斗機研發同類型但是具備隱身性能的導彈,這樣也不會大幅增加成本,畢竟任何技術一旦實現了突破并且鋪開了生產,成本就會迅速降下來,就隱身涂層這類隱身技術材料,對于我國來說早就實現了“白菜價”。
從中可以看到,在機翼或機腹下掛載遠程空空導彈或大型反艦導彈,并不會嚴重影響到殲-35的隱身性能,而且相比于被影響的那點隱身性能,掛載這樣的大型導彈對殲-35的戰力提升更明顯。就拿空空導彈來說,我國已經研發出了射程超過300公里的霹靂-17遠程空空導彈,但霹靂-17的彈體特別大隱身戰斗機的內置彈艙未必能掛載,如果殲-35只掛載霹靂-15那么其機載武器最大對空打擊距離就是200余公里,如果在機翼下掛載幾枚霹靂-17遠程空空導彈,那么其機載武器的對空打擊距離就會直接提升到300公里以上,所以說在機翼下掛載武器對隱身性能的影響相比于得到的戰力提升,根本算不了什么。
更關鍵的是,殲-35的隱身性能并不是其唯一優勢,只是其優勢的一部分,作為我國最新銳的戰斗機,殲-35搭載了目前我國最先進的雷達航電系統,殲-35擁有超強的態勢感知能力,并且殲-35這樣的新銳戰斗機必然具備極強的電磁對抗能力,這些都是殲-35的優勢。再加上空警-600艦載預警機以及水面大型艦艇比如055型驅逐艦提供的協助,這些都會讓殲-35的戰力有力拓展。所以說,在機翼下掛滿導彈的殲-35,才是其戰力最強的狀態,而且憑借殲-35自身的性能以及我海軍的整個航母戰斗群作戰體系,殲-35在機翼下掛載導彈對隱身性能產生的那點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