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多子”一般情況下都是“多?!钡南笳?,孩子越多代表著家庭生活條件越好,家庭也更幸福。
在新中國剛成立之初我們還借鑒了蘇聯的經驗,獎勵多生孩子的家庭,可就在幾年后,當時的一些專家竟又提出了“節育”的倡議。
馬寅初
例如,1955年7月的第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馬寅初經過調研總結的文章——《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引起大家廣泛討論,其中關于計劃生育的內容,很大一部分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如今回顧昨天種種,我們國家有著今天的發展成就,反而要感謝這一提議,那么當初我們國家為什么要提出計劃生育,如果當年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今天的中國又會是什么樣呢?
新中國成立后人口激增
我們都知道,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戰火洗禮,民生凋敝炮火連天,導致人口數量的下降。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各方面都進入了恢復階段,由于在戰爭時期失去了太多的生命,國家的青壯勞動力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中央決定借鑒蘇聯“英雄母親”的經驗,對生育5到10個孩子的母親和家庭進行獎勵,同時鼓勵大家多生多育,為建設國家做貢獻。
民眾的生育熱情也很高,大家都以孩子多為榮,有些家庭甚至生育了十多個孩子,因此在當時政策的鼓勵下,新中國人口激增。
根據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年的新中國人口數量超過了6億人,占到了世界總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1950年中國人口為5.4億人,短短三年的時間人口增加了6千萬,在這種大基數人口之下,之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將達到怎樣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這一現象也引起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擔憂,如果接下來人口還按照這個速度增長,供需將出現很大問題。
因此就在當年,以鄧公為首的多個領導人,首次提出了“節育”的概念,黨中央對這一意見,也持有贊成態度。
只是對于這一倡議的實施,保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采用了小規模的推廣政策,想要在穩步推廣中取得民眾的認同其實有點難,想要在全國推廣還需要從長計議。
除了中央領導人意識到了節育的問題,當時的北大校長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人口專家馬寅初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他在得知人口普查數字后,第一時間進行了計算和預估,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按照當前的人口速度發展下去,50年后中國人口將達到26億大關,而國家很難去保障這樣龐大的人口正常生活。
更不要說,隨著人口增長帶給國家和社會的一些其他難題,如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社會環境危機、糧食產量跟不上、耕地不足等多個重要問題。
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和數據準確性,馬寅初開始進行實地考察,走訪多地深入民眾,最終驗證出了自己結論的正確性。
同時他也在證實的過程中,將人口問題寫成一篇文章,在1955年的人大代表會議上闡明自己對人口問題的擔憂,并提出了計劃生育的初步設想。
然而他的這一提議并沒有得到預想的結果,反而觸動了民眾的逆鱗,計劃生育的概念也遭到了大家的反彈,民眾對此抵觸情緒相當高。
到底該不該實施“計劃生育”?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時期,我們借鑒了不少蘇聯的成熟經驗。
在很多問題上“蘇聯經驗”也讓我們少走了不少彎路,因此當馬寅初提出“計劃生育”概念時,一些專家當即以蘇聯為例進行了反駁。
絕大多數參會人員認為,蘇聯在戰后鼓勵生育,彌補戰后人口和青壯勞動力缺失的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亟待發展的階段,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到國家建設中,正是需要人口的時候,所以才要鼓勵多生育。
馬寅初當即對人口問題中借鑒的“蘇聯經驗”進行了辯論,他認為中國和蘇聯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全盤照搬。
蘇聯戰后人口僅有2億人,這2億人對照的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土地和最豐富的資源,與中國相比人均資源配比完全不同。
在這次會議中,雙方針對該問題進行了激烈地討論,互不相讓。馬寅初的理論沒有得到大眾支持,可他并沒有氣餒。
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概念,他又在當年7月發表了“新人口論”這一理念,將“計劃生育”是否要推行進行了系統的解讀。
在“節育”和“計劃生育”的基礎上,將提高人口質量、降低人口數量作為實行人口數字優化的第一準則。
事實上,馬寅初提出的設想,在當時是符合中央發展方向的,甚至與毛主席等領導人贊成的“節育”想法不謀而合。
1956年中央還曾將“節育”這一理念,寫進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表達了對該問題的重視,毛主席還曾公開發表講話,支持“節育”等相關問題。
針對馬寅初提出的理論,毛主席也做出了回應,將其列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不過關于“節育”思想,推行工作注定會十分困難,它對抗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流傳了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所以人口問題其實也是科學問題,科學水平提高的同時再回過頭談節育要更為有效。
馬寅初的理論完全沒問題,關鍵是他提出的這一理論太突兀,而政策的實施并不會如設想一樣順利,還是要穩中求發展更為重要,所以他才遭到了民眾反彈。
想要真正實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望和發展,至少要讓民眾熟悉并逐漸接受這一觀點,這才是重中之重。
到了這一階段,我們能看到的是,人口問題國家十分重視,在穩步推廣之下,中國民眾觀念也開始從“多生孩子”,轉變到了“培養孩子”,這也為后來能夠順利實施計劃生育奠定了基礎。
然而人口問題遠比所有人預想的嚴重得多,從1963年開始人口問題背后的隱患出現,中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發式增長的狀態。
1963年中國人口數量達到了7億人,僅僅7年的時間,到了1970年人口數量已經到了8.3億,其增長速度之快,已經超過了國家負荷,甚至向著失控狀態發展,計劃生育的實施迫在眉睫。
從計劃生育到放開生育,到底有沒有走彎路?
上世紀70年代的人口普查結束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人口問題給國家帶來的隱患,因此出臺了不少相關政策。
如對男女結婚年齡進行了限制,70年代后期要求男性要25歲才可以領證結婚,女性則要求23歲以上,同時關于多孩家庭,兩胎之間的間隔要超過4年。
政策之下,中國的人口壓力減少了許多,但社會壓力依舊很大,于是1982年國家將“晚婚晚育”和“少生優生”寫進了基本國策,并將其編入《憲法》。
同時開始了較為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只生一胎”的概念。
不過在當時來說,該政策的推行十分困難,民眾一時間無法接受這樣的轉變,像小品《超生游擊隊》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少數民眾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偷偷生,鉆空子。
但總體來說,該項政策實施的結果是成功的,除了少數民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獨生子,最多也不過是兩個孩子。
在計劃生育推行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的生育率極大下降,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不再追求多生孩子,想要優生優育的概念占據了社會主流。
毫無疑問計劃生育是成功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和計算,該政策之下中國人口少生了約有4億人,在最大程度減輕國家壓力的同時,也跟上了國家發展腳步,形成了科學合理的共同發展局面。
到了21世紀,中國人口問題再次出現了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6年中國新生人口數量為1786萬人,而這個數字也成為了人口增長的節點。
自2016年后,中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跌,到了2022年,新生人口數量僅有950多萬人,人口增長率首次達到了負值。
民眾生育意愿也在持續下降,與此同時婚育年齡也正在升高,中國人口又面臨了另一個嚴峻問題:出生率低、老齡化嚴重,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好像“不夠了”。
為了促進生育,國家先后放開了“二胎”、“三胎”政策,可即便如此響應的人數也寥寥無幾,大家發現以前不讓生的時候偷著也要生,現在鼓勵生育,絕大多數人連“一胎”都不想生。
長此以往,中國將面臨十分嚴重的后果,那么在當前情況下看來,中國的出生率低和當年的出生率高都成為了中國人口的痛點。
那么是不是就證明當年的計劃生育錯了?如果沒有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中國是不是就不用面臨像今天這樣的尷尬問題,是不是依舊可以享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的人口紅利期呢?
沒有“計劃生育”的中國會是什么樣?
相信看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心里都會叫囂這樣一句話:我不要成為印度人。
雖然這是句調侃的玩笑,但也證明了印度人口無節制增長,已經到了令世界人民無語的程度。
但事實是,直到今年印度的人口才首次超過中國,而中國從明朝開始,始終都是世界人口第一,那么為什么同樣是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境遇?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計劃生育。
為了更直觀地認識到這個問題,還是以印度舉例,印度領土面積排在世界第七,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們面積最大的兩個省份新疆和西藏那么大。
可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4.2億人,而且據一些國外網站猜測,實際數字要比14.2億還高,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意識到問題?
只有兩個省的土地卻生活著比中國還要多的人口,其人口密度有多恐怖?在此基礎之上,耕地面積還剩多少?印度種植的糧食夠不夠他們的國民吃飽肚子?
相信這些問題大家心里都有答案,為什么都說印度窮?究其根本不過是人口太多了,人口多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讓今天的印度和印度人進入了相當尷尬的階段,甚至談印度“色變”。
可我們要知道的是,今天印度遇到的問題,我們曾經也遭遇過相同的困境,甚至比今天的印度還要艱難。
印度成立的時間要比新中國還早,最初其發展水平也高于中國,為什么現在被中國遠遠地甩在身后,兩國早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這種情況主要就是中國的發展速度快,科技水平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達到了科學的平衡狀態,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對應中國的發展剛剛好,既沒有多到有人吃閑飯,也沒有少到勞動力不夠用。
如果當初沒有實行計劃生育,中國會變成什么樣?按照專家的計算,現在的中國人口恐怕都快30億了。
這么多人口光是種地,鋤頭都要掄冒煙了,根本就別提儲備糧的問題,糧食不夠吃就要依賴進口,別人給什么就要吃什么,肚子都吃不飽誰還會管什么轉基因還是非轉基因?
溫飽問題解決不了很可能會被別人“卡脖子”,中國人曾經被“卡”的經歷還少嗎?
其次還有人口素質問題,無節制增長的人口,增加了每個家庭的負擔,本來可以供兩個孩子上大學,現在有四個孩子,只能夠供他們上完小學。
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絕大多數人就會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上層的腦力勞動者越來越少,就意味著科技水平無法提升,最終還是會在科技領域被“卡脖子”。
第三就是經濟發展問題,人只有在吃飽了的時候才會有精力去談理想。
當每一個人的目標只是“吃飽”時,多種多樣的經濟就會受到局限,人們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更多,就會導致與世界經濟發展速度脫節。
第四,環境問題,人口帶來的環境問題典型就是印度的恒河,人口擠占自然環境,垃圾無處堆放,更沒人處理,長此以往如何能做到山清水秀?
有人可能會說,人口多會導致“雙碳”問題的尷尬,這句話沒錯,可真有那么多人口,或許我們根本顧不上談雙碳問題,持續增長的人口帶來的只會是持續惡化的環境,循環往復越來越差。
結語:
以上問題是我們做出的假設,事實上國家實行了計劃生育,很多設想只能靠猜測和數據分析,我們沒有比照只能參考如今的印度。
如果當年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我們會不會就像今天的印度一樣?恐怕可能性極大,饑餓、犯罪、貧窮、落后、生存環境差等問題很可能也會成為我們的標簽。
所以感謝計劃生育吧,我們的國家在最危急的時刻控制人口數量,這才有了今天的中國。
如今我們放開生育政策,同樣是基于社會現狀和國家未來的考慮,只有我們一起努力,才能讓中國變得更強大。
參考資料:
【1】《‘只生一個好’決策的來龍去脈》·孟紅
【2】《計劃生育60年的坎坷歷程與啟示》·李志明
【3】《馬寅初-中國計劃生育的最早倡導者》·穆光宗
【4】《實施計劃生育觀點和認識轉變過程的分析》·洪愛華
【5】統計局相關數據
https://www.stats.gov.cn/search/s?qt=%E4%BA%BA%E5%8F%A3
【6】外交部網站——印度國家概況
https://www.fmprc.gov.cn/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220/1206x0_6772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