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諸位是否還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浪潮席卷而來,國家全力發展經濟。在這宏大背景下,我軍科研人員卻默默承受了諸多委屈。彼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廣為人知的話——“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僅這一句話,便足以讓我們想象到當時軍工科研人員所面臨的艱難處境。
昨日,我偶然間了解到殲 - 10戰斗機研制背后的艱辛歷程,不禁心生敬意。在那個年代,我國航空工業面臨技術和經費的雙重短缺困境。成飛在研制殲 - 10時,資金捉襟見肘,竟不得不依靠生產洗衣機來籌集部分研發資金,只為求得一線生機,留住那些寶貴的人才。他們毅然騰出半數廠房,幾臺洗衣機模具在車間一隅靜靜佇立。幾位平日里與氣動模型打交道的師傅,此刻卻要分心鉆研如何讓脫水桶運轉平穩,不再劇烈搖晃。
總工程師薛熾壽每日騎著那輛老舊的二八自行車,穿梭于試驗場與廠區之間。寒冬臘月,狂風呼嘯,吹得他臉頰通紅。他雙手插兜,脖子縮在衣領里,清脆的車鈴聲一響,地勤的士兵們便知:“薛工來啦!”薛工生性寡言,卻行動敏捷。試飛任務結束后,他匆匆吃上一碗面,便又回到桌前,對著圖紙奮戰至深夜。圖紙上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各種數據與修改意見,頁腳處偶爾還能看到女兒用彩筆繪制的稚嫩花朵,這些承載著生活與夢想的圖紙,被他小心翼翼地帶在身邊,須臾不離。
總設計師宋文驄同樣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下班后,他會在廠區附近支起一個簡易的面攤,幾張破舊的凳子,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便是他的“戰場”。他邊熟練煮面邊翻看圖紙,鍋邊擱鉛筆隨時記錄靈感,客多時妻子會來幫忙。曾有研究生認出他,站攤前良久后輕聲說“您也嘗嘗自己煮的面吧”。如今回憶這些或帶笑意,但當時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工資常不能按時足額發,有時只拿“白條”記欠薪。不少年輕人扛不住壓力離開,老一輩成飛人卻堅定留下,以堅守執著守護心中對飛機的熱愛。
有網友說,就是這幫人,穿著"破背心",造出"爭氣機",這就是中國軍工人最硬核的浪漫!
總設計師宋文驄曾堅定表示要擁有卓越性能的飛機。1998年3月23日,殲-10戰機首飛,試飛員雷強首飛前緊握宋文驄的手,堅毅承諾若飛機不空中爆炸且能操控,定拼盡全力讓其安全降落,不枉團隊十幾年心血。首飛指令下達,殲-10如離弦之箭沖向藍天,最終圓滿成功。雷強走下飛機激動落淚,喊出一句:"宋總,這才叫真正的飛機啊!"據原殲-10項目研制現場總指揮羅榮懷回憶,研制團隊有個特殊“夜總會”,因成員為攻克技術難題、推進進度,每晚常開會至深夜12點。宋文驄作為核心領導和總設計師,始終堅守科研一線,與大家并肩,詮釋著中國軍工人的責任擔當。
當下,中國軍隊的裝備發展日新月異,殲 - 20、殲 - 35已然成為空中利刃,就連六代機殲 - 36、殲 - 50都已翱翔天際,還有如“鳴鏑”這般充滿科幻色彩的戰機驚艷亮相,再加上“南天門計劃”帶來的無限遐想,牢牢吸引著廣大軍迷的目光。在這樣的背景下,殲 - 10在不少中國軍迷眼中,仿佛成了“昨日黃花”,漸漸“失了寵”。
在珠海航展上,殲 - 10被安置在展館一隅。有網友生動描述:這架戰機,航展期間沒有機會一展身手、沖上云霄,直播鏡頭里更是難尋其蹤跡,就那么靜靜地被丟在角落,身上蓋著一塊破舊的塑料布,無人問津,也鮮有人駐足打卡、拍照留念······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架在中國軍迷心中已然“老態龍鐘”的殲 - 10,放到世界舞臺上,卻能大放異彩、所向披靡!
如今,買殲-10的巴基斯坦定是樂不可支,此前三次印巴戰爭皆敗,還丟了東巴基斯坦,現憑中國“寶劍”讓印度受挫,其領導人與軍方自然欣喜。準備購買的埃及也將信心大增,可應對以色列。最悔的當屬伊朗,若有幾十架殲-10,何懼美以威脅。最心動的或是沙特等中東富國,采購團或不久將至。
憶前輩吃苦,看今朝中國軍工揚眉。坦率講,此次印巴戰爭或讓中國軍工人欣喜,且近日中國股市強勁,軍工股大漲。此戰還將為中國帶來諸多,值得期待!
不過,對于中國軍工人而言,印度這“助攻”能力可真是杠杠的!為啥這么說呢?因為印度簡直是不遺余力地配合巴基斯坦,給中國軍工狠狠“帶了一波貨”。就在昨天早上,巴基斯坦擊落的無人機數量還只是25架,可到了晚上,這個數字就飆升到了77架。這里得強調一下,印度被擊落的這些無人機可不是烏克蘭那種廉價小無人機,而是單價高達1000萬甚至2000萬美元一架的察打一體無人機,既能執行偵察任務,又能化身“自殺式刺客”發起致命攻擊。
印度從以色列購入的這批無人機,倘若真被投入到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對抗中,除卻那屈指可數的幾個軍事強國,面對其余國家,其在戰場上的優勢堪稱碾壓級別。只需瞧瞧無人機在俄烏沖突、中東亂局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便不難明白這一點。然而,印度將這些無人機視作克敵制勝的“殺手锏”,可當它們遭遇裝備了中國先進武器的巴基斯坦軍隊時,卻仿佛成了稚童手中的玩具,在實戰中顯得脆弱不堪,毫無招架之力。
究竟是何方"神器"讓巴基斯坦在交鋒中如此游刃有余,甚至讓印度吃了大虧?在中國軍事愛好者的眼中,這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裝備運用罷了。
原來,印度計劃動用無人機對巴基斯坦實施精準打擊,目標直指拉合爾軍事基地、拉瓦爾品第陸軍總部及卡拉奇港等戰略要地。這背后,既有挽回前期戰事失利顏面的考量,也暗含著印度軍方急于證明自身實力的心理。然而,印度方面祭出的"大殺器"——從以色列引進的"蒼鷺TP"改進型無人機(單價高達2000萬美元)與"哈洛普"自殺式無人機(單價1000萬美元),卻成了這場沖突中最昂貴的"煙花"。
據估算,僅無人機一項,印度就可能損失了價值近10億美元的裝備。若再算上此前折損的5至6架戰機(戰機損失亦超10億美元),印度這場"燒錢大戰"的裝備損失已突破20億美元大關。如此高昂的代價,讓印度軍方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在往無底洞里砸錢啊!
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在應對相關防空任務時展現高效且穩定的作戰能力,除了裝備紅旗 - 16FE導彈和LY - 80導彈外,在反無人機作戰領域,一款來自中國的“寂靜狩獵者”激光防空系統發揮了更為關鍵的作用。
“寂靜狩獵者”這一名稱,形象地描繪出該系統作戰時的隱蔽性與突然性——它如同靜默的獵手,悄然潛伏于暗處,一旦敵方目標進入攻擊范圍,便能以雷霆之勢給予致命一擊。在實戰中,當“寂靜狩獵者”執行反無人機任務時,會發射出一道明亮的藍光精準照射目標無人機。在激光的持續照射下,無人機內部的關鍵部件會迅速受損,進而失去飛行能力,最終從空中墜落。
“寂靜狩獵者”是全球首款實戰部署的激光防空裝備,6秒內可鎖定目標并發射30到100千瓦光束,800米外能燒穿5層鋼板。激光武器成本低,單次發射不足1美元,巴基斯坦若用其對抗印度,堪稱1美元換千萬美元,費效比驚人。此前巴基斯坦難攔截的無人機,如今可低成本攔截。不過實現攔截需中國配套雷達等裝備,消耗主要是電費,可忽略不計。但巴基斯坦因財政困難,軍費少,所裝備武器在中國軍迷眼中屬“低端破爛”,可這些“破爛”竟能破解世界上最先進的無人機。
俄烏戰爭、中東沖突、緬甸內戰凸顯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近3年戰爭甚至讓世界產生有無人機技術和產能就能稱霸的錯覺。但中國為巴基斯坦裝備的“低端”裝備表明,無人機在中國作戰體系面前難有作為。同時,這也說明現代化戰爭是體系對抗而非裝備比拼。如印度預警機來自以色列和俄羅斯,與法國戰機不兼容,實戰性能遠遜中國。
近期印巴沖突的經濟成本引發國際關注。據估算,印度在此次軍事行動中的投入已達數十億美元量級,而巴基斯坦的軍事支出可能僅為印方的十分之一至幾十分之一。這種懸殊的軍費對比,折射出雙方戰略能力的不對稱性。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軍工技術在此次沖突中展現的顯著優勢,正引發全球軍事觀察家的深度思考。
回顧三十年前海灣戰爭引發的軍事革命,當前中巴軍事技術合作所展現的示范效應,或將重塑南亞次大陸的軍事平衡。中國軍工產業歷經數十年技術積累,已形成涵蓋陸海空天電全領域的裝備體系,其性價比優勢在國際軍貿市場日益凸顯。有分析認為,隨著中巴聯合研發成果的持續輸出,中國軍工裝備有望在特定領域形成突破性市場進展。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印度在軍事采購中的"多頭下注"策略,客觀上為中國軍工裝備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窗口。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微妙變化,既印證了裝備體系化發展的戰略價值,也彰顯了技術自主創新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作用。未來國際軍貿市場或將見證中國軍工從"技術追趕"向"標準制定"的戰略轉型,這無疑是對堅持自主創新道路的最佳注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