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中東硝煙未散的亂局中,伊朗與美國這對老冤家再度隔空對話。5月9日,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對外確認,伊朗已同意于5月11日,在阿曼舉行與美國的第四輪間接談判。至此,這場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以來,最具分量的外交博弈,進入又一輪令人屏息的博弈回合。而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談判”這兩個字的字面意義,而是它背后隱藏的戰略陷阱與復雜算計。
要知道,美伊談判并非真正的“和解意愿”驅動,而是現實政治下的一場“技術性過招”。美國在特朗普新任期內,正忙于調整中東戰略優先級,在試圖擺脫“永遠戰爭”的泥潭的同時,又必須維持地區威懾力。而伊朗,則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下,試圖以“有限談判”換取“有限制裁緩解”。這種背景下的對話,不是為了建立互信,而是為了爭取時間,爭奪話語權,甚至可能只是為了一紙“可以對內交代的外交成果”。
美國看似放低身段,通過阿曼這個“中立代理人”展開間接磋商,實則仍掌控著議題主導權與節奏設定。從4月12日至今,三輪間接談判在阿曼陸續展開,美方不斷向伊朗拋出“解除部分制裁”作為籌碼,但前提是伊朗必須進一步讓步于其核項目限制。這是赤裸裸的“程序陷阱”,美國要求伊朗“先棄核再談制裁”,伊朗則堅持“先解除封鎖再核查妥協”。這場“雞與蛋”的拉鋸戰,根本不是善意博弈,而是對對方底線的連續試探。
美國嘴上說“愿意恢復協議”,卻又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打壓伊朗的經濟活動與地區影響力。一方面,美方仍未解除對伊朗中央銀行、航運、能源出口等關鍵領域的制裁;另一方面,美國在紅海、波斯灣的軍事存在仍在強化,對伊朗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援助、情報擴張與政治滲透的舉動也未曾停歇。這樣的“雙面政策”下進行的“和談”,怎么看都更像是一場戰略麻醉術,而非真正誠意協商。
伊朗方面顯然并不天真。阿拉格奇在發言中反復強調,“談判正在推進,但每一項進展都意味著更復雜的博弈”。他指出,伊朗代表團仍需時間對美方提出的問題逐項審查,這背后是對美方“談判設圈套”邏輯的清醒認識。伊朗知道,美國要的不是一個對等協定,而是一個“服從性協議”,讓伊朗失去核威懾力、失去區域影響力、失去作為中東地緣棋手的博弈權。
但是,伊朗也不是完全處于被動。盡管國內經濟因多年制裁而步履維艱,但伊朗手中仍握有“關鍵杠桿”:其核計劃進展已不可逆轉,區域代理人網絡仍具攻擊力,尤其是紅海、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多處“棋子”依然處于激活狀態。而且,隨著中俄在中東影響力的上升,伊朗也在謀求“去美元化”與“多邊依賴”的戰略布局,這些都讓其有資本在談判桌上保持一定強硬姿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會談背后的“阿曼因素”也值得關注。作為波斯灣沿岸最擅長“夾縫外交”的國家,阿曼近年來愈發頻繁扮演“中東調解人”的角色。但這種調解并不純粹中立。阿曼既不愿激怒伊朗,也不敢疏遠美國,它的目標,是維持自己作為“唯一可靠調解者”的外交獨特性。所以此次第四輪會談時間的敲定,很可能是在阿曼斡旋下,各方博弈出的“妥協性時間窗口”,既滿足美方“必須繼續進程”的政治需求,也給伊朗“拖延審查、保存底線”的空間。
但是,問題的核心仍在于:這輪談判究竟能談出什么?從當前信息來看,美國不太可能在核心制裁上實質性讓步,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標榜“強硬外交”、“戰略施壓”的政策框架下。而伊朗也不會接受任何“先棄核、后審議”的單邊讓步。雙方雖然都有繼續談的需要,但“能談到哪一步”“是否簽得成協議”仍是極大的未知數。更關鍵的是,一旦談判破裂,局勢升級的風險將更高。屆時,美國可能恢復全面封鎖,甚至在紅?;驍⒗麃唽嵤┸娛绿翎叄晾蕜t可能重啟更高濃度鈾濃縮或直接扶持胡塞、真主黨等武裝“以戰促談”。
這輪間接會談,只是表面上的外交妥協,本質是戰略試探。若國際社會對美方在談判中的單邊強權不加遏制,若區域國家繼續被裹挾于大國戰略工具中,那所謂的“協議”將永遠只是權宜手段,而非和平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