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怪物最可怕,那你一定沒看過《迷霧》。
這部被稱為“心理驚悚教科書”的災難片,用一場突如其來的迷霧,逼出了人性最深處的惡意。
你以為災難來臨,人會互相扶持?
現(xiàn)實是,當秩序崩塌,信仰、恐懼和理智都能瞬間變成殺人的刀。
尤其是那個結局——直擊心臟,幾十秒就讓無數(shù)觀眾崩潰。
它不是恐怖片,它是一場關于“活著”有多難的哲學提問。
影片分級
美國分級:R級(限制級,含暴力、血腥、語言)
ps:本文為影視劇情解說文章,無不良引導,未成年速離!
《迷霧》
(2007)
主演:托馬斯·簡、馬西婭·蓋伊·哈登
類型:科幻、驚悚、恐怖
本片改編自斯蒂芬·金1980年中篇小說,導演德拉邦特曾執(zhí)導《肖申克的救贖》和《綠里奇跡》,與金有長期合作關系。
最終結局并非小說原設,而是導演原創(chuàng),并得到斯蒂芬·金本人強烈支持。
斯蒂芬·金甚至表示:“這是我從沒想到的、但我希望是我寫出來的結局。”
電影采用低飽和攝影與手持鏡頭,營造出“紀錄片式的災難感”,大量即興對白讓人物更自然真實。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寧靜的小鎮(zhèn)。
一次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引發(fā)了奇異的大霧,一夜之間,整個小鎮(zhèn)被濃霧吞沒。
畫家大衛(wèi)和他的小兒子,在超市中與幾十位鎮(zhèn)民被困。
很快,人們發(fā)現(xiàn)這迷霧中隱藏著無法想象的怪物,有人死于觸角,有人被怪獸吞噬。
但最可怕的不是霧中的怪物,而是超市里的人。
隨著恐慌升級,理智逐漸崩塌!
一位狂熱的宗教信徒卡莫迪夫人開始散布“神的懲罰”論,引導群眾陷入瘋狂。
信仰成為暴力的借口,人性在恐懼中一層層剝落。
當大衛(wèi)帶領幾人成功逃出時,迎來的卻不是自由,而是一記令人窒息的反轉——那個結尾至今是影史最震撼之一。
影片最初似乎是典型的怪獸災難設定:一個小鎮(zhèn)被不明生物圍困,人們困在超市里。
但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的處理讓它迅速升級為一場“人性實驗”。
這電影一看就忘不了,不只是因為它恐怖、血腥,而是因為它太真實了。
恐懼成了最強的催化劑。
當生存變成唯一的目標,人們不再相信政府、不再信任彼此,理性與良知逐漸被宗教狂熱、群體心理與自保本能吞噬。
而主角大衛(wèi)代表的是理智與人性最后的防線。
他一次次想保護兒子、保護團隊、找出口……
但越是努力,就越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是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棋子。
電影的最后五分鐘,是整部片子最致命的一擊——當大衛(wèi)以為絕望已至,選擇放棄所有希望的那一刻,卻迎來了遲到的“救贖”。
那個震撼性結尾幾乎扭轉了整部電影的主題:并非怪物可怕,而是我們太容易放棄希望。
影片用密閉空間放大人性的各種面向,用“迷霧”象征未知與恐懼,是斯蒂芬·金作品中最具社會寓意的改編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