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美貿易關系又掀起了一場大風浪。特朗普重返白宮后,貿易政策像坐過山車,先是對一大堆國家揮起關稅大棒,然后突然收手,給大多數國家喘口氣,但唯獨對中國加碼,把關稅推到了145%的高度。這事兒不僅讓全球市場懵圈,也惹得中國大使館發表了硬邦邦的聲明。而美國這邊呢,日子也不好過,經濟和外交上的壞消息接踵而至。
特朗普對貿易這事兒從來就不是省油的燈。2025年4月初,他剛一上臺,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了一項狠招:所有進口商品一律收10%的關稅,貿易順差大的國家還得加碼,尤其是中國,直接被盯上,關稅定在了104%。這政策一出,全球經濟立馬炸了鍋。4月2日那天,美股道瓊斯指數狂瀉1000多點,日本、歐洲的市場也沒好到哪兒去。經濟學家們紛紛警告,這么搞下去,全球衰退可能就在眼前。企業老板們也坐不住了,覺得這波操作太猛,供應鏈會亂套,消費者最后還得買單。
可沒過幾天,4月9日,特朗普又來了個急轉彎。他宣布,除了中國,其他國家的關稅先緩一緩,未來90天只收10%的基礎關稅,給大家點時間談條件。但對中國呢,非但沒松口,反而把關稅從104%加到了125%,加上之前的20%,實際累積高達145%。這操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外界直呼“特朗普果然變臉了”。
為啥這么干?他可能是想玩一把大的,把中國單獨拎出來收拾,同時給其他國家拋個橄欖枝,拉攏他們一起對付中國。畢竟,全世界一起開戰,美國也吃不消。4月9日這天,美國股市倒是應聲反彈,納斯達克漲了12%,投資者覺得全球貿易戰的風險似乎小了點。可對中國的高壓政策沒變,擺明了是要把中國逼到談判桌上。
特朗普這招有他的算盤。從他第一任期開始,貿易戰就是他的拿手戲。2018年,他對中國商品加了關稅,理由是知識產權問題和貿易逆差太大。后來2020年簽了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答應多買點美國貨,美國也稍微松了點關稅。可那協議效果一般,核心問題沒解決。如今2025年卷土重來,他顯然是想故技重施,但力度更大,目標更明確。
這變臉背后也有現實壓力。4月初的高關稅剛一落地,全球經濟就亂了,美國國內企業也叫苦連天。他可能意識到,全線開戰風險太高,不如集中火力對付中國,把其他國家拉到自己這邊。這樣既能保持“美國優先”的調調,又不至于把經濟徹底搞砸。可這策略真能奏效嗎?從后面的發展看,事情沒那么簡單。
特朗普對中國關稅加到145%,中國這邊自然不會坐以待斃。4月10日,中國駐美大使館發了份聲明,措辭硬得像鐵板一塊。聲明里直接把美國的關稅政策罵了個狗血淋頭,說這是“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典型表現”,是對全球貿易規則的挑釁。中國明確表態,不會在這事兒上低頭,要用“一切必要措施”保護自己的權益。
啥叫“必要措施”?沒過多久,中國商務部就公布了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重點瞄準了美國的農業、汽車和科技產品。像大豆、豬肉這些美國農民的命根子,直接被加了高關稅。中國還放出風聲,可能限制稀土出口,這可是高科技產業離不開的東西,美國要是真被掐了脖子,后果不堪設想。
大使館的聲明不光是抗議,還帶點喊話的意思。他們說,中國愿意談,但前提是平等和相互尊重,不是美國拿關稅當槍頂著腦袋逼著談。這話聽著挺硬氣,也是在告訴全世界,中國不怕打貿易戰,有底氣奉陪到底。
中國國內的反應也很一致。官媒像《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發文,把這事兒上升到國家尊嚴的高度,說貿易戰是考驗中國實力的關鍵時刻,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抗壓。老百姓這邊,很多人也覺得美國這是欺人太甚,支持政府硬扛。
其實,中國能這么硬氣,不是臨時起意。早在2018年貿易戰開打時,中國就已經在做準備。國內推“中國制造2025”,想在芯片、人工智能這些關鍵領域少靠外國貨。外面呢,有“一帶一路”撐著,跟亞洲、非洲、拉美國家的貿易越做越大。這幾年,中國經濟雖然受了點傷,但整體還算穩,出口市場也沒全丟。所以,面對特朗普這次加碼,中國有底氣不慌。
特朗普本來是想通過關稅打疼中國,可沒想到,美國自己先嘗到了苦頭。這波貿易戰帶來的“噩耗”,真是接二連三,讓人應接不暇。
先說經濟上的麻煩。145%的關稅一加,中國貨進美國貴得離譜,零售商只能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普通人買個手機、衣服,價格都漲了不少。據經濟學家估算,這關稅每年能讓美國家庭多掏2000多美元,尤其對低收入群體來說,日子更不好過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也上來了,美聯儲不得不考慮加息,這又可能拖慢經濟增長。
出口這邊更慘。中國對美國貨的報復性關稅一落地,美國農民首當其沖。大豆出口量直接掉了80%以上,豬肉、玉米也賣不動了。農業州那些支持特朗普的農民,現在只能靠政府補貼過日子。可補貼也不是長久之計,市場丟了,想再搶回來哪那么容易。
企業這邊也好不到哪去。靠中國供應鏈的制造業,成本蹭蹭往上漲。像蘋果這種大廠,組裝都在中國,關稅一加,利潤就被擠壓得厲害。有的公司想把生產線搬到越南、墨西哥,可這得花時間花錢,短時間內只能硬扛。供應鏈亂了,生產效率也下來了,競爭力自然受影響。
股市那邊更是坐過山車。4月9日特朗普給其他國家減關稅那天,市場是漲了,可跟中國的僵局沒解決,投資者還是提心吊膽。VIX恐慌指數飆到疫情以來的高點,大家都往黃金、國債這些安全資產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下調了全球增長預測,說中美貿易戰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更糟的是,特朗普想孤立中國的算盤沒打響。其他國家雖然樂意跟美國談,但沒幾個真愿意跟中國翻臉。歐洲、日本這些老盟友,跟中國的生意做得好好的,不想摻和這場大國博弈。結果,美國有點自討苦吃的感覺,反倒讓中國趁機拉近了跟別國的關系。
最讓特朗普沒料到的,是中國的韌性。145%的關稅聽著嚇人,可中國經濟沒崩。政府出手穩經濟,減稅、搞基建,還加快了跟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了中國的新市場,多少彌補了美國的損失。這么一看,特朗普想靠關稅把中國壓垮的計劃,效果遠沒預期好。
外交上,美國也有點尷尬。世界貿易組織裁定美國的關稅違規,可美國之前把WTO的上訴機構給搞癱了,這裁決等于廢紙一張。盟友看美國這么搞單邊主義,心里也犯嘀咕,覺得這伙伴不靠譜。結果,巴西、俄羅斯、印度這些國家在BRICS峰會上抱團,公開批評保護主義,矛頭直指美國。
最后,連美國國內都坐不住了。商會、制造業協會這些大V聯名寫信給特朗普,說這貿易戰害大于利,趕緊降溫吧。這對特朗普來說,真是當頭一棒,他最倚重的商界支持都開始動搖了。
特朗普這波貿易戰,從變臉到加碼,再到如今的四面楚歌,真是一步步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他想用關稅打贏中國,可現實是,美國自己先傷得不輕。經濟上,價格漲、出口跌、供應鏈亂;外交上,盟友不買賬,中國反倒站穩了腳跟。
這事兒告訴我們,貿易戰不是想打就能打贏的。中美這兩頭大象斗起來,踩壞的還是全球經濟那片草地。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聽著豪氣,可全球化的今天,誰也離不開誰。靠硬來解決問題,可能最后傷得最深的,還是自己。
接下來會咋樣?特朗普是會繼續硬扛,還是找個臺階下?中國會不會再出啥狠招?這些都還得看。可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場仗沒那么容易收場,世界都在盯著,咱老百姓也只能捏把汗,等著瞧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