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極目新聞報道,外交部發言人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有媒體稱,長和獲準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以外的港口。請問中方有何評論?發言人表示:這一報道沒有根據。我愿重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經表示,高度關注有關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準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中國政府將依法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市場公平公正。 企業商業行為應遵守相關法律,不能損害國家利益。
話已經說的很清楚,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準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看到沒有,任何方式!如果瞎搞,那就采取法律措施!李嘉誠為自己賣港口的行為辯護,最底層的邏輯,說是什么在商言商。這話如果在二十年前,可能行得通,但現在形勢不同了,在中美大博弈的背景下,這件事已經不是簡單的市場行為了。這樁交易的標的,不尋常。
李嘉誠(資料圖)
這顯然也是美方伙同長和集團對中方態度的又一次試探,顯然,在長和集團看來,自己這已經是做出了“重大讓步”,都已經同意了不出售巴拿馬的港口了,那官方是不是也應該退一步,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取消對長和集團其他港口交易的審查呢?實際上,這并不是李嘉誠和長和集團近期唯一一次想“歪招”,想要繼續將港口出售給美西方了,就在不久前,李嘉誠方面還在試圖通過將43座港口資產拆分成兩筆單獨交易的方式,來繞過官方監管部門審查的方式,來繼續對美西方出賣港口。
根據國內有關部門出臺的公告顯示,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準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更值得警惕的是,文章特別強調可用的法律不只是《反壟斷法》,必要時涉及國家安全的法律都是可以使用的。一旦交易觸及國家安全紅線,不僅會面臨經濟處罰,更可能涉及更為嚴重的法律后果。為何一項商業交易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應?答案顯而易見:這不僅僅是資產的買賣,更是關乎國家戰略安全的重大問題。
畢竟李嘉誠的這些港口資產分布在世界多個戰略要地,其商業價值與地緣戰略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前我們內地多家重要國企向其表達收購意向,比如2023年,招商局集團曾開價220億美元求購長和港口資產,但都被李嘉誠無情地拒絕,根本不給我們內地企業商量的余地。而貝萊德的報價僅190億美元,且附帶政治風險,李嘉誠這樣做顯然不是為了商業利益最大化,而是想將其家族與西方資本的戰略綁定,連港府和我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手都剎不住。
港口(資料圖)
如果此次收購完成的話,阿彭特家族將拿下除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之外的所有港口,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港口運營商,實力再上一個臺階。不過盡管看似阿彭特家族拿下港口交易中的大頭,但這筆交易的矛盾焦點并未改變——貝萊德財團依舊穩穩拿下巴拿馬兩個港口的51%股權,將其收入囊中。并且TiL看似是“新買家”,實際上早在3月初長和發布的交易公告中,就已經出現了TiL的大名。只不過,之前是由美國財團貝萊德牽頭,來與長和完成這筆交易,現在卻移形換位,由TiL挑起大梁,貝萊德反倒成了配角。
李嘉誠(資料圖)
話說回來,即便現在李嘉誠向美國霸權妥協,難道就能換來安寧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依照美國的霸權行事風格,你越是妥協屈服于美國的霸權淫威,那么最后的結果就只會進一步遭到美國的“收割”和打壓,繼而進一步的對美方妥協,直到自身利益被美國“剝奪”完了為止,當自身失去了利用價值后,美國就會一腳將你踢開。在這之前,無數的實例早已證明了這一點。總而言之一句話,沒有脫離國家利益的資本安全,也沒有凌駕于主權之上的商業邏輯。何去何從,長和應當作出明智的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