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重大閱兵之際,27國領導人齊聚莫斯科,朝鮮領導人卻反常缺席,選擇在平壤訪問俄羅斯大使館表達祝賀。
紅場觀禮臺上,朝鮮僅派五名高級將官參加,卻在閱兵結束后獲得普京親自接見,挨個握手致意。
朝鮮為何避開國際聚焦場合?普京特別禮遇朝將官透露什么信號?
朝鮮人民軍的幾名武官出席了閱兵式,并受到了普京的接見
意外缺席的戰略棋局
朝鮮領導人的缺席著實令外界一頭霧水。
在紅場勝利日這個被視為國際舞臺的重要時刻,當27國領導人齊聚一堂之際,朝鮮領導人卻仿佛玩起了"躲貓貓",沒有如外界預期那樣出現在莫斯科。
這樣的選擇反差之大,就像是在宴會上本該出場的主角突然決定在自家門口遙祝賀一樣,讓不少分析人士眉頭緊鎖,忙著猜測其中深意。
要知道,就在閱兵前夕,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訪朝歸來后曾放風,稱雙方正在籌備朝鮮領導人的訪俄行程。各方幾乎一致認為,這位神秘的東方領導人終于要走出國門,親赴莫斯科為普京站臺。
然而現實卻是,朝鮮領導人帶著愛女和高層,不緊不慢地出現在了俄羅斯駐平壤大使館,向俄方致以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的祝賀。
這樣的低調選擇,其實頗具朝鮮特色。縱觀朝俄高層互動歷史,朝鮮領導人訪俄時極少選擇莫斯科作為會晤地點,大多安排在俄遠東地區,既便于出行,又避開了國際聚光燈的直射。
更深層次看,朝鮮領導人向來謹慎參與多邊外交場合,此次衛國戰爭勝利日有來自27國的領導人,這種高度國際化的環境或許并不是朝方所期望的互動場景。
在外交舞臺上,朝鮮就像一位精于算計的棋手,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表面上的缺席并不意味著關系冷淡,恰恰相反,這種獨特的互動方式背后隱藏著深厚的戰略互信。俄羅斯對此心知肚明,這一點從普京隨后的舉動中可見一斑。
普京的精心回禮
紅場閱兵結束后,一個不經意間被俄媒重點捕捉的畫面引發了廣泛關注——普京親自接見了坐在觀禮臺上的五名朝鮮軍官。
這看似簡單的握手寒暄,背后卻透露著非同尋常的外交信號。要知道,在這場匯集了27國領導人的盛大場合,普京的時間安排緊湊如發條,能單獨為朝鮮軍官代表團安排接見環節,已然是一種特殊禮遇。
普京與每位朝鮮軍官都進行了親切交流,眼神中流露出的尊重與感謝之情,就像是在無聲地向全世界宣告:莫斯科與平壤的友誼牢不可破。俄媒更是特意公布了這一畫面,進一步強化了這一信息。
在閱兵式現場,這些朝鮮軍官的座位雖然安排在地方政府代表、退伍軍人區域,看似低調隱秘,卻恰恰符合朝鮮人民軍一貫的行事風格。
從軍銜上看,這五名朝鮮軍官級別不低,至少是少將以上,他們身著筆挺的軍裝,面容嚴肅,舉止沉穩,宛如普京手中的一張重要籌碼,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著俄朝特殊關系。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閱兵儀式的演講環節中,普京特意強調俄羅斯全體公民都支持參加"特別軍事行動"的人,外界普遍理解,這里面包含了對朝鮮援軍的肯定。
就在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后不久,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曾向普京作戰報告,用"專業素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英雄般的氣概"高度評價朝鮮軍隊的戰斗表現。這種公開贊譽,是俄羅斯首次正式承認朝軍援俄部隊的存在。
普京的這一系列舉動,就像是在向朝鮮傳達一個明確信息:即使你們的最高領導人沒來莫斯科,我依然重視并珍視我們的戰略伙伴關系。這種默契與尊重,恰恰建立在雙方近期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并肩作戰的堅實基礎上。
庫爾斯克戰場的朝鮮身影
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仿佛給俄朝關系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根據韓國情報機構的披露,參與這場戰役的朝鮮軍隊規模高達1.5萬人,他們與俄軍并肩作戰,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戰斗力。戰役結束后,這支援軍并未全部撤離,只有傷員通過陸路或空運返回朝鮮本土。
朝鮮軍隊在庫爾斯克的表現,就像是一場實戰檢驗。那些曾經只在閱兵式上整齊劃一的方陣,如今轉變為切實有效的戰斗力量,為俄軍在特殊時期雪中送炭。
格拉西莫夫在向普京匯報時,語氣中難掩欽佩之情:"朝鮮軍隊參與了庫爾斯克地區邊境地區的解放,根據俄朝去年6月簽署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他們協助我們奪回了領土。"
這份公開的軍事合作承認,打破了過去俄朝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雙方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窗口,相繼確認了朝鮮援軍參戰的事實并宣布勝利,這種高度協調的信息發布,本身就是深度戰略互信的體現。
然而,對朝鮮而言,派兵援俄只是合作的冰山一角。據西方分析機構估計,目前俄軍所使用的炮彈,近半數來自朝鮮的供應。朝鮮領導人甚至在一周內三度視察600毫米級超大口徑火箭炮(KN-25)的生產和測試現場,督促工廠加快生產節奏。
這種頻繁視察軍工設施的舉動在朝鮮歷史上實屬罕見,背后既是展示武器生產能力的自信,也是為下一輪對俄軍援做準備。韓國軍方人士甚至指出,去年朝鮮領導人視察240毫米口徑火箭炮試射后,相關武器很快就被運抵俄羅斯戰場。
比起派出的1萬多援軍,朝鮮在武器供應方面的貢獻對俄軍而言更顯重要不可替代。這種大規模的軍事支持,自然也期待著俄羅斯方面的回饋,雙方的合作正朝著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發展,超越了簡單的軍事層面,延伸到能源、技術等更廣泛的領域。
能源換軍援的雙贏未來
俄朝關系的實質,說到底是一場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
朝鮮出人出力出武器,俄羅斯則回饋能源、糧食和技術,這種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讓雙方各得其所。在國際制裁的重壓下,朝鮮急需俄羅斯這樣的戰略支撐,而在烏克蘭戰場持續膠著的情況下,俄羅斯同樣需要朝鮮這個可靠的后援。
自去年6月簽署軍事同盟條約以來,俄朝關系已經攀升至蘇聯解體后的歷史最高點。朝鮮領導人在講話中表示,朝鮮將"不斷鞏固發展朝俄關系的悠久傳統、崇高的理念基礎和戰無不勝的同盟關系的堅定立場",強調"平壤和莫斯科會始終站在一起"。
這種表態的分量十足,在朝鮮的政治語境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從稱呼方式上也能看出關系升溫——朝鮮領導人過去稱呼普京用的后綴一直是"閣下",兩年前才改口以"同志"相稱,這種微妙的變化折射出兩國關系的質變。
朝鮮駐俄大使明確表示,兩國現在最迫切任務是落實雙邊戰略協議,深化全面合作。這意味著雙方合作已經開始從戰場轉向更廣闊的領域。
對朝鮮而言,獲取俄羅斯的先進技術尤為關鍵。朝鮮可能希望通過這種合作,提升自身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水平,進一步發展其航天和核能力量。而俄羅斯則可以從朝鮮獲得大量的常規武器和勞動力,緩解西方制裁帶來的壓力。
當然,這種合作也并非一帆風順。朝鮮領導人缺席紅場閱兵的原因之一,可能與其軍事日程安排有關。據報道,普京在克宮迎接各國來賓之際,朝鮮正在試射多枚彈道導彈并開展聯合打擊演習,朝鮮領導人在視察后強調要加強戰略力量,要求"時刻保持戰備狀態"。
展望未來,俄朝關系的深化發展將對地區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朝鮮通過與俄羅斯的緊密合作,正逐步提升其國際地位,尋求突破西方制裁的新途徑。而俄羅斯則通過這一同盟,在亞太地區獲得更多戰略支點,平衡美國及其盟友的影響力。
結語
俄朝關系建立在務實基礎上,朝方提供兵力武器,俄方回饋能源技術,雙方各取所需。
看似低調的互動背后,實則是兩國戰略協作的穩步深化,庫爾斯克之戰成為這一關系的實戰檢驗。
朝鮮能否通過俄羅斯合作突破西方制裁?這一軍事聯盟會重塑亞太安全格局嗎?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