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滄州,文武雙全。
滄州,地處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北依京津,南接山東,是北京和天津的“南大門”。在這里,京杭大運河展現出它特別的“偏愛”,全長216公里的河道蜿蜒穿過8個縣(市、區),讓滄州成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
滄州有座千年國寶“鐵獅子”,滄州因此被稱為“獅城”。 視覺中國 圖
跨越歷史長河,大運河見證了滄州繁華的商貿往來,也孕育出了武術文化、詩經文化、運河文化、雜技文化、醫藥文化等特色文化。它們傳承千年而不衰,在交融共生中鑄就了滄州“剛柔并濟、文武相融”的城市品格。
憑借深厚的文化積淀,近年來,滄州正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探索中國北方文旅魅力的新晉旅游目的地之一。據滄州日報報道,今年“五一”假期,來滄游客數量達404.9萬人次、同比增長21.34%,旅游總花費29.91億元、同比增長9.24%。
滄州在文旅領域大放光彩,在經濟發展上也實現了躍升。2025滄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全年簽約京津項目62個、總投資346億元;黃驊港美西集裝箱航線開通,打通了京津冀乃至中國北方地區至美國西海岸最快海運通道……
大運河流過滄州,帶來豐富的運河文化。 視覺中國 圖
為更好探索、發現、總結滄州的創新發展經驗,展現滄州“文武雙全”的多重魅力,5月12日至16日,滄州市委宣傳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將共同主辦“河海獅城 文武滄州”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和網絡達人滄州行活動。
來自全國的媒體記者、網絡達人將和澎湃新聞調研團一起走進滄州的重點企業、產業園區、港口碼頭、文旅地標等,探尋滄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文武雙全”的城市基因
滄州,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但卻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城市。
公開資料顯示,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為征伐烏桓,命董昭開鑿平虜渠,這便是大運河滄州段的前身。從那時算起,運河水已在滄州大地流淌了1800多年。如今,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綿延216公里,途中流經吳橋、東光、南皮、泊頭等地,約占大運河總長度的八分之一。
基于優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的滄州逐漸成為大運河上的一座“大碼頭”。南北通衢,客商往來,一度給滄州帶來了繁榮的經濟,也孕育了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武術文化、雜技文化便是兩個鮮明的代表。
滄州自古被稱為武術之鄉,圖為滄州坊前的武術雕像。 視覺中國 圖
據河北日報報道,隨著運河漕運的興盛,南北人財物流動頻繁,鏢局鏢師需求激增,許多習武之人匯聚在滄州一帶,武師之間的切磋交流促使當地武術文化日趨成熟。由于滄州鏢師行業影響力巨大,鏢行還逐漸形成了“鏢不喊滄”的行規,這也恰恰反映了當時滄州武術和滄州武林的江湖地位。
1992年,滄州被正式命名為“武術之鄉”,這也是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2006年,滄州武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再如“雜技文化”,滄州吳橋縣是我國雜技藝術的發祥地之一,以其悠久的雜技歷史和雜技藝術,在國內外雜技界被稱作雜技藝術的搖籃。曾經,雜技藝人們唱著鑼歌走南闖北,行走江湖,而鑼歌聲中常常提到的“條河”正是大運河的民間叫法。吳橋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原所長楊雙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吳橋雜技的發展、興盛和大運河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而今,以吳橋縣命名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19屆,被譽為“東方雜技大賽場”。
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和文脈的滄州,在新時代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近年來,滄州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將大運河的保護、傳承與利用提升到新的高度。滄州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并重點挖掘滄州特色文化,深化文旅融合,促進文旅產業加速發展。
滄州園博園、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滄州坊、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等標志性景點,為全國游客帶來了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與此同時,園博園滄州坊開街運行,南川樓、朗吟樓等風貌復現。南川老街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帶動夜經濟等新消費場景全面提升。此外,滄州中心城區13.7公里大運河實現旅游通航,再現“一船明月過滄州”的歷史盛景。
滄州吳橋雜技聞名海內外,圖為吳橋雜技大世界。 視覺中國 圖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大運河畔特別舉行了“文襄運河 武耀南川”武術展演活動。青龍拳、通臂拳、八極拳等眾多拳師帶來的精彩表演,讓廣大游客和市民切身感受滄州“武術之鄉”的魅力。
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強市
滄州的“文武雙全”,不僅是以運河文化點亮了文旅新名片,也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根據滄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滄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22.8億元,同比增長5.5%,跑贏河北全省和全國增速。
事實上,除了運河之城,滄州還是渤海灣重要的海港城市。近年來,河北多次提出“加快推進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環渤海港口群”,向海出發,發揮沿海優勢,正打造河北新的經濟增長極。2010年,黃驊綜合大港開航,結束了滄州市有海無港的歷史。如今的黃驊港,已位列全國十大港口之一,貨物吞吐量連續五年突破3億噸。
黃驊港不單是一個現代化的港口,更是歷史的交匯點。這里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見證了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2024年5月,黃驊港至俄羅斯莫斯科的中歐班列首次開行,再度擴大了黃驊港的班列運行版圖。同年11月,黃驊港至美國西海岸集裝箱航線正式開通,這是我國北方第一條以快航模式運營至美國西海岸洛杉磯港的集裝箱國際班輪航線,打通了京津冀乃至中國北方地區至美國西海岸的最快海運通道。
滄州以黃驊港為依托,在渤海邊建起一座新城。 視覺中國 圖
滄州的發展勢頭不僅體現在港口的突破上,在產業上也結出碩果。
從滄州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24年,滄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2%,拉動工業增長7.7個百分點,堪稱最大貢獻主力。
作為老牌工業城市,滄州產業基礎雄厚,既有綠色化工、管道裝備兩大主導產業,也有健康食品、服裝服飾、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八大優勢產業。澎湃新聞注意到,2025年滄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今年的目標任務和主要工作提出規劃: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調優傳統產業存量、做大新興產業增量、催生未來產業變量,夯實滄州高質量發展的實體根基。此外,滄州還提出,要以“干在實處”推進發展“走在前列”,堅決扛起經濟大市挑大梁、沿海強市作貢獻的責任擔當。
滄州體育場。 視覺中國 圖
如今,這幅藍圖正在滄州大地上轉化為生動實踐。為深入挖掘滄州高質量發展的背后密碼,解碼這座城市的創新經驗,從5月12日起,澎湃新聞調研團將和來自全國的網絡媒體記者、網絡達人用一周時間深入滄州,講述滄州發展故事,立體呈現滄州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做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