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誰懂啊!現在買二手車就像開盲盒,好不容易信了第三方檢測報告,結果兩家檢測機構自己先吵起來了,最后倒霉的還是咱消費者!
今天必須跟大伙嘮嘮這個離譜到家的事兒——買輛二手車,兩家檢測機構打官司,車主卻成了最大冤種!
先給大伙說說事情的來龍去脈。有個客戶(我們叫他小王),手頭預算有限,想著買輛二手車過渡一下。在某二手車市場轉悠了好久,終于看中了一輛價格合適、外觀看著也還行的車。
他說,車商拍著胸脯保證:“您放心!這可是有正規第三方檢測報告的,絕對沒毛病!”小王接過報告一看,某知名檢測機構出具的,白紙黑字寫著“無水泡、無重大事故、無火燒”,還蓋著紅彤彤的公章。想著有專業機構背書,小王咬咬牙就把車提回家了。
結果開了不到一個月,小王就發現不對勁。車子啟動的時候儀表盤時不時報錯,空調也總吹出奇怪的味道,下雨天經過積水路段,車子還會突然熄火。小王心里“咯噔”一下,趕緊把車送到熟悉的維修廠檢查。
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維修師傅說,這輛車應該經歷過涉水或者說空調或天窗有嚴重的漏水現象,地毯上的線路和電子元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小王氣炸了,拿著報告就去找車商理論。車商卻指著報告說:“您看好了,檢測報告上寫得清清楚楚,沒水泡!而且是正規機構出的,我們收車時就是按報告來的,這鍋我們可不背!”
小王沒辦法,只好找到出具報告的檢測機構。機構工作人員卻表示:“我們檢測時,車輛不符合水泡車的標準,只是有過輕微涉水或空調、天窗漏水經歷,這是兩碼事。”
小王這下懵了,涉水和水泡不都一樣嗎?后來他仔細研究才發現,原來不同檢測機構對“涉水車”和“水泡車”的界定標準天差地別!
第一家檢測機構認為,只要車輛沒完全浸泡在水中,水位沒超過中控臺,就不算水泡車,頂多算涉水;而在大多數消費者的認知里,只要車子進過水,影響到性能,那就是問題車!
更離譜的還在后頭。小王咽不下這口氣,又找了另一家權威檢測機構重新檢測。新報告直接判定這輛車為“水泡車”!
小王拿著新的檢測報告去找原來的檢測機構理論。
兩家機構卻互不承認對方的檢測報告,還因此打起了官司。第一家機構堅稱自己檢測流程規范,符合行業標準;第二家機構則認為對方標準太寬松,存在漏洞。
兩邊吵得不可開交,官司打了好幾個月,可小王的問題卻一直沒人解決。
最后兩家檢測機構和小王一起又請了第三家檢測機構再做檢測評估。
最后第三家檢測結果車子地毯有水漬,但是也判斷為非泡水車。
后面就是車商說以第一份報告為準,拒絕退車;第一家檢測機構說自己沒錯,讓小王找第二家理論;第二家檢測機構覺得自己是客觀檢測。
小王夾在中間,就像個皮球被踢來踢去,修車費花了好幾千,車也不敢開,每天為這事愁得睡不著覺。
其實,類似小王這樣的案例還真不少。現在二手車市場火爆,但第三方檢測行業卻亂成一鍋粥。沒有統一的檢測標準,各家機構全憑自己的“土規矩”。
有些機構為了討好車商,檢測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些則為了凸顯專業性,標準定得過于嚴苛。消費者根本搞不清這些彎彎繞繞,只能傻乎乎地相信報告,結果掉進坑里。
更讓人無語的是,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了。為了證明自己買的是問題車,得四處奔波找證據、做鑒定;等真的要打官司了,時間、精力、金錢全搭進去,最后還不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就像小王,現在兩家檢測機構吵得不可開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他卻成了那個沒人管的“大冤種”,車子不想開了,錢也退不回來,賣的話也會被惡意壓價,損失不少。
真心希望相關部門能趕緊出手,給第三方檢測行業立立規矩!統一“涉水車”“水泡車”的檢測標準,加強對檢測機構的監管,別再讓消費者為這些模糊不清的標準買單。
淘車島目前的檢測標準自認為就比較嚴苛,對客戶負責才是對自己負責。
咱們買車是為了方便生活,可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啊!家人們以后買車,千萬別只盯著檢測報告,多留個心眼,不然一不小心,下一個大冤種可能就是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