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際,蘭州市榆中縣興隆山大道兩旁各式各樣的牡丹花競相開放,白的、粉的、紫的花朵嬌艷欲滴;和平天香山、范家營、牡丹園、高崖湖灘、馬坡上莊、城關大坡坪、馬啣山麓……高山大河的榆中,從每年的4月底到8月,隨著階梯狀的地勢變化,由北而南,延伸了牡丹花的觀賞期限,更使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笑如花開。
5月10日,正值周末,榆中縣和平鎮范家營村牡丹博覽園里,來自七里河區的妥秀婷和小伙伴們沉浸于牡丹花叢中,盡情地玩耍、自拍、視頻連線……不遠處的農家院落內,村民魏孔榮和老伴陳正菊正忙著為自己家的紫斑牡丹地鋤草。放眼望云,牡丹園里,各色牡丹花沿山梯次競相綻放、花香彌漫。來自各地的游客早早便來到牡丹園,擺各種姿勢與牡丹親密拍照、閉目屏氣嗅賞牡丹花香……“我前兩天從新聞上看到和平牡丹園的牡丹已經盛開,今天特意早早趕來欣賞,沒想到在牡丹花下遇到了知己。”來自蘭州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對牡丹花情有獨鐘,以前想看牡丹就得去河南、山東,不知道家門口就有如此嬌艷的牡丹。
和范家營相望相守的菜籽山村天香山牡丹基地,遠看一片花團錦簇,近聞陣陣幽香襲人。純潔的白、嬌羞的粉、典雅的紫……一千多個品種的紫斑牡丹競相綻放,漫山姹紫嫣紅,花香四溢,盡顯絢爛美景。三三兩兩的游人攪熱了牡丹園昔日的幽靜,紛紛用鏡頭贊美、記錄和平牡丹的風采。同樣,和平牡丹園里,260畝共760個品種13萬株牡丹已全面進入怒放期。“黑天鵝”“御衣黃”“魏紫”等著名新品種作為鎮園之寶,更是吸引著無數牡丹“粉”駐足嗅品。
牡丹,原為陜、川、魯、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中國共有三大牡丹基地,山東菏澤、河南洛陽、甘肅榆中,甘肅榆中以紫斑牡丹聞名于世,在蘭州和平紫斑牡丹第三代傳人陳德忠老先生的苦心經營下,逐漸在和平興起,同時遠赴西藏等地采集野生牡丹培育出珍貴品種,形成了和平天香山、范家營和和平牡丹園三個牡丹基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們慕名觀賞。
從5月9日開始,榆中縣和平鎮范家營在范家營村牡丹博覽園舉行主題為“國色天香·醉美范家營”的主題文化活動,以牡丹為媒,展現鄉村生態之美、文化之韻。牡丹花期較短,一般為一周時間。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主辦方將通過各種民俗表演、非遺蘭山鼓子、鄉村舞蹈等活動為游客觀賞牡丹提供文化娛樂活動。
天香山牡丹基地內,陳德忠正在指導牡丹基地負責人陳富強收拾牡丹。“從我爺爺開始就種牡丹,到我的父親再傳到我,我特別愛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花卉和中藥材事業,最早我是做果樹和小麥雜交育種,后來發現牡丹價值更大,我就專門開始研究牡丹的雜交育種,由我和子女們培育的1000多個新品種里有530多種獲得了國內外多項專利。”陳德忠告訴記者,和平牡丹園為中國三大牡丹基因庫之一,先后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花協確定為“牡丹資源圃”及“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之一。
現在天香山基地已經成為紫斑牡丹最大的基地,共有1100多種、30萬株牡丹已全面進入怒放期。園內還有引種栽培全國野生牡丹4種,各種花卉樹木30多種。
牡丹盛放的季節,人們賞牡丹、畫牡丹、拍牡丹、唱牡丹,紫斑牡丹已經深深扎根榆中大地,為這片熱土帶來吉祥和幸福。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 文/圖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觀瀾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