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古都的叩問。
當人們談論民營經濟時,總會聯想到深圳的創業激情、杭州的互聯網基因,或是蘇州的外資制造業集群。這座六朝古都,究竟是否具備讓民營經濟野蠻生長的土壤?
5月8日,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主持召開軟件(人工智能)專場民營企業座談會,研究探討加快打造萬億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的思路舉措。江蘇城市論壇注意到,近期,南京市委擬分領域召開民營企業系列座談會。首場座談會以生物醫藥為主題,已于3月召開。
前不久,南京市發改委制定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5年工作要點,提出活躍市場、投資促進、梯度引育、用地保供等十大舉措,力爭為民營企業打造更優發展生態。??
這一連串動作背后,暗藏著一個城市的深層思考——如何在古都文脈與現代產業之間,開辟出一條民營經濟的新航道?
01.
什么是南京特質?
從“六朝金粉”中走來,這座“文化古都”的現代產業雄心正被重新定義。長江穿城而過的地理格局,孕育出“承東啟西”的樞紐優勢;53所高校、96位兩院院士的智力密度,構筑起“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通道;而“寧聚計劃”“人才強市25條”等舉措,則讓這里成為長三角最具“人才磁吸力”的地方之一。
但南京的獨特性遠不止于此。
漫步秦淮河畔,夫子廟的燈影依舊璀璨,但如今的秦淮硅巷已變身科技孵化器,1300余家科技企業在此集聚。這種“歷史街區+科創空間”的融合,正是南京獨有的創新范式。
這是南京的歷史底蘊,它從“天下文樞”接力到“創新中樞”,將千年文脈轉化為創新磁場。
南京擁有53所高校、超100萬在校大學生,每萬人擁有大學生人數居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第一。但如何將“象牙塔”里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南京的解題思路是:讓科學家與企業家“同桌共舞”。
南京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聯合在寧高校院所創設一批高水平創新聯合體或聯合實驗室,現已開展聯合攻關項目110多個,培育出一批標志性、可供市場轉化的創新成果。近三年來,南京企業研發費用平均增長12%,增速高于深圳、蘇州。
科教富礦開始從實驗室經濟“點石成金”。《中國城市科技創業評價報告》(2024)顯示,2023年南京科技創業能力排名全國第3位,部分基礎指標摘得全國第一。
南京的城市氣質,是低調務實中藏著創新爆發力;在南北交匯、大江奔流中展現獨特的文化包容性。這是一片適合創新生態自由生長的土壤。
02.
民營經濟家底如何?
南京民營經濟是否亮眼?2024年的一組數據揭示驚人事實: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8787.74億元、占GDP比重達47.5%。南京民營企業承包了全市90%的新增就業。新增單項冠軍企業13家,位居全國第4、江蘇第1;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1家,位居全國第6;上榜《2024全球獨角獸榜》10家,總數位列國內城市第7。
這些數字背后,藏著三個震撼細節——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埃斯頓占中國機器人市場份額10.3%,成為首個登頂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國產機器人品牌,已連續7年穩居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國產品牌出貨量第一;
在AI量化賽道,倍漾科技僅憑20人團隊管理規模近50億基金,AI技術與傳統量化模型融合共舞,已經劍指“江蘇首家百億量化基金”;
在種業“芯片”戰場,明天種業已與江寧淳化社區、南京市種子站共建“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科研創新基地,致力于將其打造成江寧區乃至江蘇省種業創新重要展示平臺,未來爭取進入中國種業企業前十強。
更值得關注的是生態構建。例如,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集聚藥企超1300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65家企業在此研發、生產。聚鏈成勢的“化學反應”,催生出不少龍頭企業,帶動生物醫藥產業向千億級突圍。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南京10062家高新技術企業中92.5%是民營企業,2.2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中98.2%是民營企業,21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82.6%是民營企業。過去3年間市級重大科技專項任務85%以上是民營企業完成的。
03.
“萬億”背后是什么??
此次召開的軟件(人工智能)專場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周紅波說,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南京最具優勢、最有基礎做大做強的主導產業。“民營企業支撐和見證了南京軟件產業發展的歷程,要切實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支持軟件和人工智能企業在南京這片熱土上發展壯大。”
南京的軟件產業基礎雄厚,擁有相關從業人員約85萬人、重點涉軟企業3600余家,工業軟件規模占全省四成以上,2024年產業規模達8600億元,今年正是沖刺“萬億”的關鍵之年。
今年3月,南京對外公布支持企業并購重組的政策措施,聚焦軟件和信息服務等優勢產業,支持企業開展產業上下游的并購重組,加快打造萬億級軟件、五千億級智能電網產業集群。
去年南京上市公司并購交易中民營企業占比61%,亞信安全并購亞信科技、美埃科技收購原港股上市公司捷芯隆等多起并購重組交易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南京正在大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不僅是經濟增長極,更是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靈魂工程”。從長江畔的軟件谷到紫東的科創走廊,這座城市的雄心,正化作一行行代碼、一個個算法、一套套系統,在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書寫屬于南京的“數字史詩”。
驚蟄已過,萬物競發。南京以民營經濟為舟,以科技創新為槳,在數字經濟的星辰大海中,乘風破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