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微博,看到李松蔚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是一位70后媽媽講述女兒成長的經歷。
作為70后父母,她和丈夫立志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包容的環境。女兒從小到大幾乎沒吃過什么苦,物質上有求必應,學習上父母從不施壓,也不強迫她做不愿意的事,更從不拿她和同齡人比較。
然而,即便在這樣“零壓力”的養育下,這個女孩依然表現出明顯的不快樂和嚴重的內耗。她會自責自己成績不好,覺得長相不夠出眾,也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興趣特長。
后來孩子越來越迷茫,不知道將來想做什么。初中時女孩一度被診斷為抑郁癥,不得不兩次轉學并休學一年。好不容易考上國內的一所大學,第一年卻又因為適應不良抑郁復發。
這位母親在故事最后說了一句讓我印象特別深的話:
“我不說是多好的父母,起碼比我的上一代強吧。怎么感覺還不如上一代?我要求不高,只求孩子快樂,可我覺得我在她這個年齡,好像比她還快樂。”
我看完后沉默了很久,因為松蔚老師沒有給答案,只給了大家一個開放性的提問。
我自己也是提倡自由、尊重、理解理念的媽媽,和我相處過的人都知道,我性格溫溫和和,生活中絕對是一個好相處、好脾氣的人。
但即便如此,我也一樣經歷過哥哥陷入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時刻。弟弟也跟我聊過他的煩惱,像“我不知道我喜歡什么”、“生活好無趣啊”……
這是孩子的偶爾之言,還是我們這個時代父母集體要面對的議題?
這個問題,我其實想了很多年。
直到哥哥12歲,他經歷過小升初后,抱著我堅定地說:“媽媽,我初中不管去哪個學校,我都想學信息學和科創。”
那一刻,我突然發現,這些問題是有答案的,只是我之前一直沒意識到它的存在。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為什么你都不給孩子壓力了,他還是不快樂?
我真的很能理解做到“溫和、松弛、支持”父母的困惑。
像我這么忙碌,而且心還那么大的人,孩子考試考了幾分,排名第幾,作業有沒有交,我在他們小時候還會操下心,到了小學高年級,簡直就是徹底放手了。
五一假期弟弟剛經歷的“無人告知”的作業事故,原因是我沒忘記記錄作業了,最后弟弟熬夜到凌晨1點半才做完作業。
但我完全沒給他們壓力,就等于他們能健康快樂嗎?
并不是的。
這幾年里我看到的好幾次孩子情緒崩潰的情況,都和學業有關。
我之前寫過哥哥四升五那階段,第一次在校外選拔的數學考試里沒考好,他把自己悶在角落里眼淚嘩啦啦掉。
他之前一直以為自己的數學又強又好,但沒想到從那一次考試開始,他遇到了這兩年的極限挑戰。
發表在2024年的文章:《》、
發表在2022年的文章:《》
發表在2023年的文章:《……》
哥哥當年也問了我個扎心問題:“別人那么厲害,我是不是太差了?”
我當時抱著他說:“你不要這么看自己。你已經很好了。”
但我知道,這句話對那時候的他來說,只是片刻的安慰。
我們可以不比較,但孩子已經身處這個世界的比較系統里。
你不問分數,他也會聽見同學討論;
你不提結果,他也能看到別人拿獎;
你不說排名,他也能看到別人的排名。
所以問題的關鍵,可能不是你有沒有卷他,而是——
當他被世界帶入比較體系時,
是否有力量站好自己的位置。
你可能會想:既然這個世界已經夠卷了,那我就不再給孩子任何壓力。
成績不好也行,不上重點也沒關系,放下期待,也許他就能輕松一點。
每次遇到這個問題,我都會忍不住問一句:
“你確定孩子真的能接受嗎?”
有時候,孩子不快樂,不是因為你管太多,而是你突然不管了——他反而慌了。
尤其在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階段,不是他們不想選,而是他們這個年齡、這個心智真的并不了解,沒法給自己下一個“一定不會后悔”的決定。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學渣,長大后還有足夠自信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他一摔倒就覺得“我是學不會的”,這種自我否定會不會直接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你說孩子現在說能接受,那五年后、十年后,他不會反過來問你:“當初你為什么不逼我一把?”
自由聽起來很美,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邊界和支撐,孩子也容易陷入一種“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嘛”的空心狀態。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缺乏自我管理的小孩,完全放養,真的不是松弛,是失控。
“擺爛”這個詞,聽起來很狠,但很多孩子其實不是在放棄,而是在防御。
他們說“隨便啦”、“我不想學了”,不是因為真的不在乎,而是因為怕努力了也沒用。
我見過太多孩子,用“我無所謂”來掩蓋“我害怕做不到”。
你讓他選一個興趣,他說“我都可以”;
你問他想不想努力一把,他說“沒必要”;
你告訴他“我相信你可以”,他會冷冷回一句“你別騙我了”。
表面上是懶是佛,但其實是:
他不覺得自己能行,所以提前躺下了。
孩子真正的快樂,從來不是“輕松”得來的,而是靠“我做得到”“我有價值”的自我認同感支撐起來的。
這種價值感,不是別人夸他厲害,而是他自己心里知道:
“我真的做成了一件事。”
我學心理學那么多年,也一直好奇:孩子的內在力量,究竟是怎么來的?
但這些年,我也越來越確定——
孩子的內在力量,不是天生的,
而是靠一個長期運作的系統,一點點養出來的。
做選擇,
扛后果,
慢慢變強。
在孩子的興趣培養上,我做不到像周杰倫、郎朗父親那樣拿著皮鞭盯他們練琴,但我會很認真地對孩子說:
“你可以選擇學,也可以選擇不學,學不學習是你的權利。
但只要你做了選擇,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學習有很多種,看書是學習,做項目是學習,搗鼓手工、搭建機器人也是學習。
但無論選哪種,只要這是你的選擇,那就要把這條路走踏實。
2023年,哥哥和弟弟一起報名參加了創想的機器人賽事培訓。
這個課程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精挑細選的機器人賽培課。
它沒有套路,沒有代勞,老師真的在教孩子獨立完成每一項任務,授人以漁、用心盡責,價格還遠遠低于市面的價格,性價比是超高的。
所以當時孩子們說想學,我就行,但有幾點要求你們要做到:
上課要認真聽;
有問題先思考,再主動請教老師;
每次訓練任務要自己做,不能臨時抱佛腳。
2024年寫過完整的學習、備賽和培訓經驗:
過程并不輕松。
他們也抗議過,說為什么要一遍遍練習,機器人要反復搭,程序方案還得自己優化。
我們也爭吵過,情緒上上下下,但我沒有選擇退讓。
我只反復對他們強調一件事:
“我尊重你的選擇,但你要對它負責。”
結果是,這兩年,他們最終靠著這幾年的積累,拿下了一個又一個獎項。
那一刻,我知道,他們是真的理解了什么叫“把一件事做到底”。
我也真切看到了一種東西在他們身上慢慢生長:
不是“我很厲害”的夸夸感,
而是“我真的可以”的底氣。
這種底氣,不是靠表揚堆出來的,而是在無數次卡殼、失敗、調整之后,自己一點一點磨出來的。
掉過眼淚、熬過夜、吃過苦后,一點點長出來的。
有時候孩子不是沒潛力,他只是太久沒見過自己能做成什么,也沒人陪他堅持下來,所以他沒辦法覺得自己能行。
而這個時候,你設下的那些看似“不自由”的學習標準,恰恰就是他在迷茫中最穩的坐標系。
自由當然重要,但自由不是“隨你怎樣”,而是“我能掌控”。
當他們真的親手把一個目標完成,那一刻他們就會知道:
“原來我比我想象中,還要有力量。”
所以回到開頭那個媽媽的問題:
“我不卷孩子了,她為什么還是不快樂?我做錯了什么?”
我的答案是:你并沒有做錯。
你已經在走一條,比上一代更溫柔、更健康的路上。
只是,孩子真正的快樂,并不是“爸媽不卷自己”帶來的。
真正的快樂,源于深層次的“我知道我想去哪兒,我相信我能走下去。”
所以啊,不逼孩子,是愛的起點;
幫孩子建立內在力量,才是愛的延續。
孩子真正的快樂,是他發自內心地知道:我有能力決定我是誰。
你,就是那個陪他一起長出這份力量的大人。
互勉,萌芽。
我一直是支持“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
因為孩子很多時候不是缺熱情,而是缺一個真正有挑戰、有目標、有反饋的練習場。
所以這幾年,我也一直在幫孩子物色適合的“實戰型平臺”,也會認真篩選一些值得信賴的培訓課程推薦給身邊的家長朋友。
說到底,好師傅能帶給孩子的成長速度,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
特別是在機器人&科創這條賽道上,我家孩子跟了兩年多的創想機器人團隊,是我反復比較后選出來的機構。
教練資質相當好,訓練也很實在,不代勞、不走形式,老師真的會手把手帶孩子做出成果、總結思路、準備實操比賽。
我們去年在世界機器人大賽的錦標賽和總決賽現場,除了獲獎率98%以上,還有近20個家庭的孩子們在各大組別中橫掃了一等獎的冠亞季軍獎牌,成績真的令人振奮。
△ 部分賽事成績
這背后,是老師的專業指導、孩子的扎實訓練,當然也離不開家長的全力支持與陪伴。
今年,我們會繼續組隊出征。
征途班、集訓班都將全面升級,小學組開放給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報名。
新增初中組訓練計劃,為六年級至初二的孩子量身定制成長路徑。
初中組20人以上可成班、采用實戰訓練+競賽沖刺的模式,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充分支持。
最重要的是這個獎項的含金量非常高,國家級的榮譽,還可以直接納入初升高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部分地區更可享受中考降分政策。
如果你身邊有適齡的孩子,真的非常建議你鼓勵他們跟著我們來學。
不僅是見一個更大的舞臺,還為了成長中那個“我做到了”的時刻!
加入機器人群
萌芽研究所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