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游樂場,由于怕錯過英語網課時間,我著急的催促著兒子:“別玩沙子了!還有半小時就該上英語網課了!”
結果孩子癱在地上嚎啕大哭,我急得直跺腳,絲毫沒有辦法。而這樣的場景,曾經常常出現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過去每天為了讓孩子按時完成任務,我磨破了嘴皮子。
兒子寫作業總是東張西望,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半小時的作業硬是拖了兩個多小時。
我每次忍不住又開始催促:“軒軒,快點寫!別磨蹭了!”
可他卻嘟著嘴,不耐煩地說:“你別催我,我寫得快就快,慢就慢。”
可結果呢?孩子越催越磨蹭,寫作業時鉛筆能轉半小時,連書包都要我幫著收拾。
我為了讓兒子軒軒“高效利用時間”,把他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從晨讀、練琴到編程課,連課間休息都精確到分鐘。結果每次自己氣急敗壞,孩子還在一旁嘟囔生氣。
直到后來有一天,我讀到一個心理學實驗的啟示:越控制,越失控。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逼他自律,卻適得其反。
我決定放手,讓孩子“浪費時間”,沒想到一個月后,他竟然變得自律起來!
今天,我就現身說法,用自己的例子來讓大家看到孩子的轉變。
放手的第一天
我決定放手后觀察孩子的變化。今天我開始不再催促他,不再盯著他的一舉一動。
我告訴他:“軒軒,從今天開始,你的時間你做主。作業什么時候寫完都行,但后果你自己承擔。”
他愣了一下,然后點點頭,好像有點不敢相信。
第一天,兒子起床晚了,磨磨蹭蹭地洗漱,吃完早餐已經快遲到了。
我看著他,心里有些著急,但還是忍住了,沒有催他。他匆匆忙忙地出門,我跟在他后面,心里既擔心又期待。
下午放學后,軒軒回到家,一臉沮喪。原來,他因為遲到被老師批評了。
我看著他,沒有責備,只是輕聲問:“今天感覺怎么樣?”
他低著頭說:“媽媽,我以后再也不想遲到了。”
我點點頭:“那就好好想想辦法吧。”
放手后的第一周
這一周,軒軒的狀態依然沒有好轉。他寫作業還是拖拖拉拉,玩的時候總是忘記時間。
我看著他,心里有些焦慮,但還是堅持不插手。
每天晚上,我都會和他一起復盤一天的情況,問他:“今天你覺得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他開始時總是支支吾吾,后來慢慢地開始反思自己。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說:“媽媽,我今天寫作業的時候,發現我總是被手機吸引,所以寫得很慢。”
于是軒軒選擇了主動把手機交給我。
看來放手管束孩子的做法效果開始顯現了。
放手后的第二周和第三周
這一周,軒軒有了明顯的進步。
他開始主動規劃自己的時間,寫作業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雖然還是會磨蹭一會兒,但已經比之前好多了。我看著他,心里特別欣慰。
這一周奇跡出現了,軒軒已經完全變了一個人。
他每天早上都能按時起床,寫作業也不再拖拉。
他還會主動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甚至還會提前預習第二天的課程。
我看著他,心里特別驚喜,這還是那個每天磨磨蹭蹭的軒軒嗎?
背后的心理學原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行為的后果時,他們會更容易學會自我管理。
這種讓他們承受后果的辦法,可以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到自律的重要性,而不是被父母強迫。
孩子自律的養成其實是一個自我探索的過程。
兒童教育專家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到,培養孩子自律的核心,不是制定嚴苛的規則,而是給予有限制的自由。
寶媽們,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讓孩子“浪費時間”,并不意味著完全放任不管。
可以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和軒軒一起制定時間如何利用。
我們可以在旁邊觀察,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和支持。比如,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復盤,鼓勵孩子制定自己的計劃,并監督他們執行。
同時,我們也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
孩子可能會犯錯,但這是他們成長的過程。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
孩子自律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當我們允許孩子“浪費時間”時,其實是在給他們一個自我探索的機會。
而現在的我,也終于讀懂了蒙臺梭利那句名言:“永遠別幫孩子完成他覺得自己能完成的事。”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