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2024年全球年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1.55°C。過去十年(2015?2024年),每一年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中的一個年份。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性挑戰,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全球氣候治理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2024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大會達成了““巴庫氣候團結契約””一攬子平衡成果。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事關各行各業、國計民生。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提出了公平合理、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2015年,習近平主席親自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并率先批準《巴黎協定》;2020年9月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場合重申,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一個涉及科學、政治、技術、生活等多個方面的復雜命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完善全球合作和國際制度等方面工作,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氣候變化科學進步是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當前全球對于氣候變化的認識和基于科學的解決方案有著迫切需求?!皻夂蜃兓茖W叢書”應運而生。叢書共包含十六冊,每冊聚焦氣候變化科學的不同維度,涵蓋從古氣候到當前觀測再到未來預估,從大氣圈到水圈再到生物圈,從全球到區域再到國家,從氣候變化影響到檢測歸因再到科學應對,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性、系統性的氣候變化科學框架。
本叢書的編纂匯聚了一批學術成就卓越、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他們親自執筆,針對各冊不同主題方向貢獻權威科學認知和最新科學發現,促進跨學科對話,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相信本叢書的出版將有助于提升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普及,促進氣候變化科學的發展,助力“雙碳”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希望這些知識能夠激發氣候行動,形成全社會發出合力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良好氛圍!
秦大河
中國科學院院士
“氣候變化科學叢書”總主編
2024年12 月
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
巢清塵, 高云, 陳文穎主編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5. 3
(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學輔導書系列)
(氣候變化科學叢書)
ISBN 978-7-03-081364-0
責任編輯:董 墨 趙 晶
《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是“氣候變化科學叢書”出版的第一部,從氣候變化問題及其性質、影響與風險,全球氣候治理的制度體系和行動進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全球和主要國家碳排放趨勢和碳中和政策,碳中和目標下主要國家能源轉型路徑,未來展望等方面對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的基礎知識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同時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政策方案,為讀者呈現了一幅關于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的完整畫卷。
氣候變化:
全球性挑戰與科學認知
氣候變化并非遙不可及的未來威脅,而是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書中首先深入探討了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從氣候系統的復雜性到溫室氣體排放的成因,從氣候變暖的物理機制到碳排放空間的科學內涵,為讀者揭示了氣候變化背后的科學真相。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顯著上升,引發了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已被大量科學研究證實。書中引用了IPCC的權威評估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的嚴峻性與緊迫性,指出全球氣溫上升已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受損等一系列問題,而碳中和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路徑。
▲ 當前氣候變化現狀
全球氣候治理:
從框架構建到行動進程
全球氣候治理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書中詳細回顧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總體構架,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建立到《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達成,展現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不斷探索與進步的歷程。《公約》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各國在氣候治理中的責任分配提供了基礎框架;而《京都議定書》則首次為發達國家設定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量化減排目標,開啟了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先河。盡管《京都議定書》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但它為后續的氣候治理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巴黎協定》的達成標志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充分調動了各國的積極性,為實現全球溫控目標奠定了基礎。
書中還深入分析了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進程,包括國際氣候談判的歷程、主要談判議題以及各方的博弈與合作。從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到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國際社會在減排、適應、資金支持等關鍵議題上不斷尋求共識與突破。書中指出,盡管各國在氣候治理目標上存在分歧,但通過持續的對話與協商,國際社會逐步形成了以《巴黎協定》為核心的全球氣候治理框架,為各國采取行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導。
▲ 公約條約和機制(IPCC,2014)
碳中和:
全球行動與國家路徑
碳中和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路徑和手段,已成為全球共識。書中深入探討了碳中和的國際背景、科學內涵以及實現碳中和的關鍵科學問題。碳中和不僅是一個環境目標,更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技術等多領域的系統性變革。書中指出,實現碳中和需要全球各國在能源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等方面采取積極行動。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紛紛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標和行動方案,展現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與行動力。
書中特別關注了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國家和地區在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路徑。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動方案,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轉型。美國在拜登政府的推動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并提出了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計劃通過加速能源轉型、推動交通電氣化等措施實現碳中和。歐盟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先行者,制定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雄心勃勃目標,并通過立法和政策手段推動能源、工業、交通等領域的深度減排。日本也提出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計劃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氫能等技術實現能源轉型。這些主要經濟體的行動不僅為全球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 區域溫室氣體排放,以及1850~2019 年基于生產的CO? 累計總排放量的區域比例。數據來源:IPCC AR6 WGIII Figure SPM.2
全球合作:
共創美好未來
在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中,國際合作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書中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各國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栋屠鑵f定》的生效為全球氣候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各國通過國家自主貢獻(NDC)機制,共同推動全球減排行動。書中還探討了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現狀與挑戰,指出盡管國際社會在氣候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資金支持不足、技術轉移障礙、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薄弱等。為克服這些挑戰,書中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推動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促進各國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書中還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倡議,為加強南南合作、推動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通過與各國的廣泛合作,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積極貢獻。
結語:
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一書不僅為讀者呈現了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的豐富知識與實踐經驗,更為我們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面前,人類社會必須團結一心,共同應對。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我們有望實現碳中和目標,邁向一個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未來。這本書不僅是氣候領域的專業人士和學者的重要參考,也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的窗口,激發我們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家園貢獻力量,同時也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建議。
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切實存在、極為嚴峻且影響深遠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將是一場廣泛且影響深遠的經濟社會系統大變革,必然會引發人類社會發展范式的全面轉型,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所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如今,我們已經處于這一難以逆轉的歷史進程中。
本文摘編自《全球氣候治理與碳中和》(巢清塵, 高云, 陳文穎主編.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5. 3)一書。
(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教學輔導書系列)
(氣候變化科學叢書)
ISBN 978-7-03-081364-0
責任編輯:董 墨 趙 晶
本書基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第三工作組報告和綜合報告有關結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進程發展,從氣候變化問題切入,介紹了全球氣候治理制度體系發展、行動進程,闡述了氣候變化與碳中和的關系及其背景,進一步分析了全球碳排放趨勢,以及各國實現碳中和的政策措施和能源轉型路徑,最后從全球合作視角闡釋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愿景。
本書可作為氣候變化相關專業師生的學習輔導書,也可供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和對氣候變化感興趣的讀者研究參考。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科學出版社視頻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