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直播、微短劇的到來,并不只是搶走觀眾這么簡單,而是改變了娛樂的心理和消費結構:為什么要在屏幕前坐兩個小時,20秒刷個短視頻,哈哈一樂,不行嗎?
撰文丨青柳
電影“五一”檔的成績已經出爐。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5年“五一”檔(5月1日—5日)票房7.5億元,同比去年下滑了51%。
橫向對比近年數據,除了2022年之外,僅比2016年6.6億稍微強一點。而那一年,“五一”假期只有3天。
50%的降幅,比股票波動都猛了。而且不只是“五一”檔,此前的清明檔跌幅更加慘烈。今年的清明檔票房3天3.78億元,而去年則有8.55億。
這樣的表現,堪稱潰敗。
猶記得春節時的電影大爆款《哪吒2》,一時讓人多少意氣風發。沒想到幾個月過去,“五一”檔還在靠它撐著,在貴州,《哪吒2》居然依然拿下“五一”檔票房冠軍。
電影,大概真的到了危機時刻。
01
“五一”檔不行,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電影不太能打。
把幾部電影一字排開:《水餃皇后》《雷霆特攻隊*》《獵金·游戲》《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開心超人之逆世營救》《大風殺》《海底小縱隊:海嘯大危機》《人生開門紅》《幽靈公主》(重映)《九龍城寨之圍城》(重映)。
出圈的幾乎沒有,熱度在互聯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哪怕最終的三位冠軍《水餃皇后》《獵金·游戲》《幽靈公主》,也是反響平平。
《水餃皇后》豆瓣評分6.7,被網民稱為“灣仔碼頭宣傳片”;《獵金·游戲》評分6.4,被戲稱“戲里戲外都是割韭菜”;至于《幽靈公主》,都是上世紀的宮崎駿老片了,還能擠進前三,本身也有點尷尬。
當然這些片也不能說差,至少都是及格分。另一部《大風殺》口碑甚至不錯——雖然票房“撲街”,僅3000多萬。
但也能看出真正能撐起大盤的并不多,沒什么真正意義上有號召力的大片。主演《水餃皇后》的馬麗曾向觀眾許諾,“如果票房突破5億,我包餃子給大家吃?!边@個預期倒是蠻現實的。
而這已經不是“五一”檔的問題了,把之后即將上映的電影再掃一遍,感覺類似,幾乎沒有什么眼前一亮的作品。
這是當下電影行業非常迫切的問題,不談爆款,哪怕是合格質量商業片的穩定產出,目前都比較困難。在一個難得的假期,“五一”檔居然沒法給出一個去電影院的理由。
02
在“五一”檔還要討論《哪吒2》,實在是讓人有點五味雜陳。
之前在《哪吒2》爆火時,曾有人士站出來,說《哪吒2》賺得夠多,要給別的影片讓路。這引發了一片群嘲。
這句話確實很反市場,但不得不說,又很懂中國電影。據統計,2024年一年只看1次電影的觀眾高達57%。
這說明大多數觀眾,一年只會去一次電影院,這次在高分貝的宣發下捧場,就不會有下一次了。
所以在《哪吒2》一次次破紀錄的時候,估計很多電影人的心在一截截變涼:自己的作品,估計是沒戲了。
這當然不是說《哪吒2》有什么錯,《哪吒2》是憑本事掙到了票房。但當全部的注意力圍繞一部電影,人們被一種破天荒的喜悅所籠罩,或許也忘了一件事:電影院是要開一整年的。
《哪吒2》走到今天,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說成了文化現象。電影質量當然上乘,但一種舉國敘事的助推也不可忽視。
這種路徑能不能復制,下一部有沒有、什么時候有,都不可預測。指望某一個爆款去拉動大盤,相信很多人都心里沒底。
《哪吒2》足夠火,但這種熱度暫時沒法帶動行業整體,卻讓其他電影的問題展現了出來:預期不穩定,過于依賴檔期,定位更像季節消費品為非影視作品等等。這在清明檔就開始隱約有跡象,終于在“五一”檔全面暴露。
03
中國電影現在面臨的更大問題,其實是生存危機——人民群眾真的需電影嗎?
不看電影,或許真的沒有什么影響了。今年的“五一”假期,依然消費強勁。今年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人們依然愿意花錢,只不過不想花錢看電影罷了。
人們的影視娛樂也沒那么蕭條。2024年的微短劇市場已經達到了504.4億元的規模,接近2024年電影票房的兩倍。
當然,微短劇格調不高,要說這個是影視藝術總覺得有點丟人。但是,現在的電影又好多少呢?有多少可以說達到藝術的層次,非得存在不可?
如今,電影變成相當尷尬的存在:上限不高、下限不低,往上無法滿足硬核的電影受眾,往下又沒法讓下沉市場過癮,那么,還有多少存在價值呢?
這個問題,甚至都不是中國電影獨有。據貓眼專業版統計,2024年全球電影總票房達278.5億美元,較去年的294.2億下降了5.3%,其中第一大市場北美下降3%左右。
今年也同樣慘淡,已經過了5個月,北美市場累計票房為24.6億美元,還不到去年總票房的三分之一(87.2 億美元)。同時在今年第一季度,洛杉磯片場拍攝下跌22%,平均5年跌了33%。對了,接下來還有個特朗普關稅的影響需要考慮。
另一大市場日本也差不多。2024年日本總票房逾2069億日元,同比前年的2215億日元下跌6.5%,相比于2019年2612億日元的高點,大致只有79%。
當然,這些相比于中國電影票房的下降幅度(2024年比2023年下降22.7%),多少沒有那么刺激。本土電影,可能還有些大盤下降疊加自身努力的結果。
但無論如何,一個可能的結局開始浮現——電影會不會和戲曲一樣,走向“遺產”的命運?
短視頻、直播、微短劇的到來,并不只是搶走觀眾這么簡單,而是改變了娛樂的心理和消費結構:為什么要在屏幕前坐兩個小時,20秒刷個短視頻,哈哈一樂,不行嗎?
電影被拋棄,這或許很難想象,但滅絕從來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仔細想想,這其實是我們今天必須要面對的情景:所有的精英敘事都在潰敗。
在影視娛樂行業,電影就是那個“精英”。雖然無法言明,但人們心里其實有個排序:在影視門類中,電影是那個最高級的存在——被認為最能展現復雜命題,最能寄予哲學思考,最能反映時代精神。
電影是個大眾娛樂,但在影像領域,它才最接近一門藝術。仔細想想就知道,大學里有電影學,卻沒有“電視劇學”,更不敢想象有“微短劇學”。
電影的導演,可以成為大師,但很難想象電視劇編導能獲此名號;甚至影評都是一個獨立的文體,至于其他的根本不可能自成體系。
而當電影遇到困境,輿論會長吁短嘆、焦慮不已;對于其他消失的行業,又何曾皺一皺眉頭。
但這就是我們不得不要面對的現實,這門經典化的影視藝術,真的遇到了困境。
這也沒必要太過大驚小怪,在今天這個世界根本不算什么。想想多少年視為理所當然的全球化云云,不也在崩解?電影也不過是大歷史的一個表征罷了。
當一些人看著那些無腦的微短劇連連搖頭嘆息,這種嘆息既無力也乏味。我們終歸是要面臨一場充滿動蕩的價值重塑,那些本不會進入精英視野的事物,會用無可置疑的力量——流量、營收——證明自己。
至于電影如何自救,這真的無法預料,就交給時間吧,看它是淘洗出適者,還是抹平這一切。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